地理課堂每天精選推送各類有趣、實用的地理知識,帶你了解不一樣的地理世界,歡迎關注......
森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作用層次主要是林冠和林下植被層(灌木和草本植物)、枯枝落葉層、根系土壤層,通過這三個層次對降水進行調節,並提高土壤的抗蝕抗衝性能。
01林冠和林下植被層
①植被截留
林冠和林下植被層就像一把傘,削減了雨滴勢,也攔截了部分降水。植物截留量可視為兩部分組成,其一,降水過程中從枝葉表面蒸發的水量;其二,降水終止時枝葉上存留的水量,這部分最終也消耗於蒸發。
截留後,阻止了雨滴擊濺表土,避免了土壤顆粒被擊碎;另一方面,大大減少了落到地面的降雨量,從而減少了地表徑流量,也從而減少了土壤侵蝕量。
林冠越低,鬱閉度越大,林下植被越茂密,這個作用就越強。在中緯度條件下,一個基本鬱閉的森林生態系統,大約可截留當年降水量的15%—30%。其中喬木冠層對降水有較強的截持能力。
同時,林冠可減少太陽長波輻射,降低風速和氣溫,減小林地空氣飽和水氣壓差等,從而降低土壤水分蒸發量。
02枯枝落葉層
①截蓄降水
當林冠和林下植被層的承雨能力達到飽和後,從樹冠和植冠上落下的水滴對地面土壤具有更大的衝擊力。此時森林的枯落物所形成的枯枝落葉層就構成了第二道屏障。
<br/>森林每年產生的枯落物很多,其中數量最多、作用最大的是喬木樹種的葉子,約佔60%—80%。與林冠層相比,枯枝落葉層覆蓋在地面,防止雨滴擊濺土壤的效果更為明顯。這些枯落物具有很大的孔隙度,可以吸收和滲透降水,具有很強的水源涵養性能,最大持水率均在136.56%以上,最大持水量在9.32t/hm以上。
②改善土壤性質
枯枝落葉層腐爛後,形成腐殖質和有機質,參與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特別是還能組合粗粒土壤和增加粘重土壤的孔隙度,使前者持水量增加,使後者易於通氣透水,促進雨水的迅速下滲,從而減少了地表徑流對土壤的衝刷。
③阻延徑流,防洪減災
當降水強度超過林冠截留和森林枯落物與土壤的臨界持水能力時,就會產生坡面徑流。由於枯枝落葉層的存在,徑流在其中的流動速度因受阻而減緩。
另外,枯枝落葉層自身抵抗水流衝刷的能力,以及通過影響林地土壤結構和植物根系含量,均能增強土壤的抗衝效應。在坡度為25°,衝刷流量達到常見暴雨雨強,對覆蓋有不同枯落物厚度的林地土壤進行抗衝刷試驗的結果表明,覆蓋有1cm厚枯落物時,可減少土壤衝刷量47.1%—89.8%,覆蓋2cm時即可基本或完全防止衝刷發生。由於徑流不能在短時間內過量集中,因而能減免土壤侵蝕、 洪災和地質災害的發生。
④抑制土壤蒸發
林下土壤表面覆蓋枯落物後,阻礙了土壤表面蒸發水分,土壤蒸發量減少。
綜上,枯枝落葉層是森林保持水土、 涵養水源的核心層次,保持枯枝落葉層不被破壞,對防止水土流失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03根系土壤層
①固土護坡
植物根系對土壤抗衝性能具有明顯的增強作用,且隨根密度的增加而增強,但根的密度達到60—80個以後,強化作用趨於最大。喬木樹種樹體堅挺,根系深廣,有很強的固土和阻擋作用。
<br/>②涵蓄降水
在土層厚度一定時,林地的水源涵養性能主要取決於土壤的孔隙特性,孔隙度尤其是非毛管孔隙大的土壤,入滲性能強,從而減小地表徑流。
由於森林的枯枝落葉層對土壤的改良和林木根系對土壤結構的改良(穿插切割、細根死亡、根系分泌物)等,林地表層和深層土壤的孔隙度,特別是非毛管孔隙度均較高,因此具有很強的蓄水保水能力。
土壤層含蓄的這部分水,在較長時間內能作為滲流補給河流、水庫,增加河流枯水期流量。因此說植被有「削峰補枯」的效益。
【參考文獻】
[1]李傳文.森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效應及評價[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6(02):1-3.
[2]張萍,曾信波.植被蓄水保土功能研究[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1999(05):300-304.
【地理試題中的森林】
(2018年新課標全國卷Ⅱ)地處黃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來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異常增多,表1為當月6次降水過程的時長、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況。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極高。據此完成1—3題。表1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能夠
A.減小降水變率B.減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徑流量
2.第5次降水產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歷時長 ②強度大 ③下滲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第6次降水產生的洪水含沙量極高,其泥沙主要源於
A.河床B.溝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蓋坡面
【答案】1.B 2.B 3.D
【解析】本題組以汾川河流域降水後水文特徵的變化為載體,考查植被對徑流量和含沙量的變化,主要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1.我國降水變率的大小與植被覆蓋率無關,A項錯誤;植被覆蓋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強,可以減少河水含沙量,B項正確;植被覆蓋率提高能夠提高區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項錯誤;植被覆蓋率高,涵養水源能力高,河流徑流量會有所減小,D項錯誤。
2.第5次只有兩天,歷時不長,①錯;第5次降水,時間較短,但降水量在幾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強度大,②對;前面連續的幾次降水,導致地下水含量增加,達到飽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徑流形勢匯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對;植被對徑流匯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錯。B項正確,A、C、D項錯誤。
3.河流形成洪峰衝刷河床和溝谷的泥沙,能夠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說明河床和溝谷的含沙量較小,A、B項錯誤。裸露坡面植被覆蓋率低,每次降水都會出現水土流失,導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較小,說明該流域裸露坡面少,C項錯誤;經過連續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徑流將植被覆蓋坡面植株之間的堆積物衝走,導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徑流衝刷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選項正確。
蓄水能力是評價土壤水源涵養、調節水循環能力的主要指標之一。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貯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飽和後會產生地表和地下徑流。表1為四川盆地東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資料。據此完成4—6題。
4.最不適合該山地作為水土保持林的林地類型是
A.針闊混交林 B.楠竹林
C.常綠闊葉林 D.灌木林
5.不考慮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條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溼度條件下,產生徑流時間最長的是
A.針闊混交林 B.楠竹林
C.常綠闊葉林 D.灌木林
6.當地灌木林有機質含量高,與其關聯度最小的是
A.植物種類多 B.枯枝落葉多
C.地表徑流大 D.年均溫較高
答案:4.B 5.D 6.C
解析:
4.從材料可知: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貯存能力上,表中數據顯示楠竹林毛管孔隙水數字40最小,因此楠竹林的蓄洪能力最差;
5.材料可知:土壤持水量飽和後會產生地表和地下徑流,表中數據顯示灌木林的飽和持水量1833噸公頃最大,所以從降水到產生地表徑流間隔的時間最長;
6.從材料給的信息我們得知該地位於四川低海拔山區,因此灌木林的植物的種類和枯枝落葉數量多,年平均氣溫高不利於有機質的積累,加上灌木林的蓄洪能力強且飽和持水量大所以地表徑流小。
下圖表示黃土高原地區降水、植被與侵蝕之間的關係。完成7—8題。
7.降雨侵蝕力急劇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較小的年降水量範圍是
A.300mm—450mmB.300mm—530mm
C.450mm—530mmD.≥450mm
8.關於該地區降水、植被與侵蝕之間關係的敘述,正確的是
A.降雨侵蝕力隨著森林的覆蓋率提高而變強
B.年降雨量超過 450mm 後,森林對水土保持作用明顯增加
C.森林的覆蓋率決定降雨侵蝕力的大小
D.當年降雨量超過 300mm 後樹木才迅速生長
【答案】7.A 8.B
【解析】
7.讀圖,根據圖中曲線判斷,在降水量300mm以下時,降雨侵蝕力和森林覆蓋率關係穩定。降雨量大於450mm時,二者關係也穩定。在降水量300mm—450mm之間時,降雨侵蝕力迅速增加,森林覆蓋率穩定,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較小,A對。故本題選擇A。
8.降雨侵蝕力是伴隨森林的覆蓋率提高而減弱,A錯。年降水量超過 450mm後,森林對水土保持作用明顯增加,B對。森林的覆蓋率影響降雨侵蝕力的大小,不是決定,C錯。當年降水量超過 450mm後樹木才迅速生長,覆蓋率迅速提高,D錯。故本題選擇B。
9.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原產澳大利亞東北部熱帶雨林中的幾種高大桉樹,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這幾種桉樹適應性強,生長迅速,3~5年即可成材,統稱「速生桉」。我國西南地區某地引種速生桉作為造紙原料。下圖中a、b分別示意該地速生桉種植前、後的變化。
(1)讀圖a,分析當地沼澤獲得穩定水源的原因及過程。
(2)讀圖b,分析種植速生桉後當地其他植被的變化及原因。
(3)簡述我國西南地區引種速生桉發展造紙業的理由。
(4)就降水條件簡述我國西南地區不適宜大面積種植速生桉的原因。
【解析】
第(1)題,圖a沼澤的水位和地下水水位持平,說明沼澤的水源自地下水。其穩定的原因是山坡上地下水水位穩定,植被能涵養水源;其過程可逆推地下水—下滲的雨水—植被截留大氣降水。
第(2)題,從圖b中可以看出植被較移植前稀疏、沼澤的面積較移植前縮小。從圖中地下水水位的變化可以看出地下水水位下降,原因是桉樹消耗大量的地下水,導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第(3)題,引種桉樹發展造紙業的理由主要從原料、就業、經濟的角度來分析。
第(4)題,該問本質上是考查熱帶雨林氣候和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降水的差異。
【參考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叢能涵養水源。
過程:截留大氣降水,減緩地表徑流,增加雨水下滲,(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積地帶,)(通過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為沼澤提供穩定的水源。
(2)植被變化:天然次生林和灌叢退化;沼澤萎縮。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
(3)速生桉適應性強,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紙原料。發展造紙業能增加就業,創造產值,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4)(我國西南地區屬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低於熱帶雨林區;(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時間較長,降水較少。
10.(2017全國II卷)我國南方紅壤丘陵地區因受人為幹擾,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土壤侵蝕嚴重,出現「紅色荒漠」(圖8)。為治理這一環境問題,20世紀80年代,當地採用人工種植松樹和自然恢復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觀。
圖8
分析自然恢復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答案:
天然次生林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協調更好,植被種類多(豐富),密度大,覆蓋率高,生態結構好,攔截徑流和保護土壤的效果好。人工松林的結構單一,比較稀疏,扎入土層較淺,攔截徑流和保護土壤的效果較差。
(本文來源於網絡,首發未知,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