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素養」森林是如何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

2021-01-15 地理課堂

地理課堂每天精選推送各類有趣、實用的地理知識,帶你了解不一樣的地理世界,歡迎關注......

森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作用層次主要是林冠和林下植被層(灌木和草本植物)、枯枝落葉層、根系土壤層,通過這三個層次對降水進行調節,並提高土壤的抗蝕抗衝性能。

01林冠和林下植被層

①植被截留

林冠和林下植被層就像一把傘,削減了雨滴勢,也攔截了部分降水。植物截留量可視為兩部分組成,其一,降水過程中從枝葉表面蒸發的水量;其二,降水終止時枝葉上存留的水量,這部分最終也消耗於蒸發。

截留後,阻止了雨滴擊濺表土,避免了土壤顆粒被擊碎;另一方面,大大減少了落到地面的降雨量,從而減少了地表徑流量,也從而減少了土壤侵蝕量。

林冠越低,鬱閉度越大,林下植被越茂密,這個作用就越強。在中緯度條件下,一個基本鬱閉的森林生態系統,大約可截留當年降水量的15%—30%。其中喬木冠層對降水有較強的截持能力。

同時,林冠可減少太陽長波輻射,降低風速和氣溫,減小林地空氣飽和水氣壓差等,從而降低土壤水分蒸發量。

02枯枝落葉層

①截蓄降水

當林冠和林下植被層的承雨能力達到飽和後,從樹冠和植冠上落下的水滴對地面土壤具有更大的衝擊力。此時森林的枯落物所形成的枯枝落葉層就構成了第二道屏障。

<br/>森林每年產生的枯落物很多,其中數量最多、作用最大的是喬木樹種的葉子,約佔60%—80%。與林冠層相比,枯枝落葉層覆蓋在地面,防止雨滴擊濺土壤的效果更為明顯。這些枯落物具有很大的孔隙度,可以吸收和滲透降水,具有很強的水源涵養性能,最大持水率均在136.56%以上,最大持水量在9.32t/hm以上。

②改善土壤性質

枯枝落葉層腐爛後,形成腐殖質和有機質,參與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特別是還能組合粗粒土壤和增加粘重土壤的孔隙度,使前者持水量增加,使後者易於通氣透水,促進雨水的迅速下滲,從而減少了地表徑流對土壤的衝刷。

③阻延徑流,防洪減災

當降水強度超過林冠截留和森林枯落物與土壤的臨界持水能力時,就會產生坡面徑流。由於枯枝落葉層的存在,徑流在其中的流動速度因受阻而減緩。

另外,枯枝落葉層自身抵抗水流衝刷的能力,以及通過影響林地土壤結構和植物根系含量,均能增強土壤的抗衝效應。在坡度為25°,衝刷流量達到常見暴雨雨強,對覆蓋有不同枯落物厚度的林地土壤進行抗衝刷試驗的結果表明,覆蓋有1cm厚枯落物時,可減少土壤衝刷量47.1%—89.8%,覆蓋2cm時即可基本或完全防止衝刷發生。由於徑流不能在短時間內過量集中,因而能減免土壤侵蝕、 洪災和地質災害的發生。

④抑制土壤蒸發

林下土壤表面覆蓋枯落物後,阻礙了土壤表面蒸發水分,土壤蒸發量減少。

綜上,枯枝落葉層是森林保持水土、 涵養水源的核心層次,保持枯枝落葉層不被破壞,對防止水土流失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03根系土壤層

①固土護坡

植物根系對土壤抗衝性能具有明顯的增強作用,且隨根密度的增加而增強,但根的密度達到60—80個以後,強化作用趨於最大。喬木樹種樹體堅挺,根系深廣,有很強的固土和阻擋作用。

<br/>②涵蓄降水

在土層厚度一定時,林地的水源涵養性能主要取決於土壤的孔隙特性,孔隙度尤其是非毛管孔隙大的土壤,入滲性能強,從而減小地表徑流。

由於森林的枯枝落葉層對土壤的改良和林木根系對土壤結構的改良(穿插切割、細根死亡、根系分泌物)等,林地表層和深層土壤的孔隙度,特別是非毛管孔隙度均較高,因此具有很強的蓄水保水能力。

土壤層含蓄的這部分水,在較長時間內能作為滲流補給河流、水庫,增加河流枯水期流量。因此說植被有「削峰補枯」的效益。

【參考文獻】

[1]李傳文.森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效應及評價[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6(02):1-3.

[2]張萍,曾信波.植被蓄水保土功能研究[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1999(05):300-304.

【地理試題中的森林】

(2018年新課標全國卷Ⅱ)地處黃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來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異常增多,表1為當月6次降水過程的時長、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況。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極高。據此完成1—3題。表1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能夠

A.減小降水變率B.減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徑流量

2.第5次降水產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歷時長 ②強度大 ③下滲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第6次降水產生的洪水含沙量極高,其泥沙主要源於

A.河床B.溝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蓋坡面

【答案】1.B 2.B 3.D

【解析】本題組以汾川河流域降水後水文特徵的變化為載體,考查植被對徑流量和含沙量的變化,主要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1.我國降水變率的大小與植被覆蓋率無關,A項錯誤;植被覆蓋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強,可以減少河水含沙量,B項正確;植被覆蓋率提高能夠提高區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項錯誤;植被覆蓋率高,涵養水源能力高,河流徑流量會有所減小,D項錯誤。

2.第5次只有兩天,歷時不長,①錯;第5次降水,時間較短,但降水量在幾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強度大,②對;前面連續的幾次降水,導致地下水含量增加,達到飽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徑流形勢匯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對;植被對徑流匯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錯。B項正確,A、C、D項錯誤。

3.河流形成洪峰衝刷河床和溝谷的泥沙,能夠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說明河床和溝谷的含沙量較小,A、B項錯誤。裸露坡面植被覆蓋率低,每次降水都會出現水土流失,導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較小,說明該流域裸露坡面少,C項錯誤;經過連續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徑流將植被覆蓋坡面植株之間的堆積物衝走,導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徑流衝刷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選項正確。

蓄水能力是評價土壤水源涵養、調節水循環能力的主要指標之一。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貯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飽和後會產生地表和地下徑流。表1為四川盆地東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資料。據此完成4—6題。

4.最不適合該山地作為水土保持林的林地類型是

A.針闊混交林 B.楠竹林

C.常綠闊葉林 D.灌木林

5.不考慮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條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溼度條件下,產生徑流時間最長的是

A.針闊混交林 B.楠竹林

C.常綠闊葉林 D.灌木林

6.當地灌木林有機質含量高,與其關聯度最小的是

A.植物種類多 B.枯枝落葉多

C.地表徑流大 D.年均溫較高

答案:4.B 5.D 6.C

解析:

4.從材料可知: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貯存能力上,表中數據顯示楠竹林毛管孔隙水數字40最小,因此楠竹林的蓄洪能力最差;

5.材料可知:土壤持水量飽和後會產生地表和地下徑流,表中數據顯示灌木林的飽和持水量1833噸公頃最大,所以從降水到產生地表徑流間隔的時間最長;

6.從材料給的信息我們得知該地位於四川低海拔山區,因此灌木林的植物的種類和枯枝落葉數量多,年平均氣溫高不利於有機質的積累,加上灌木林的蓄洪能力強且飽和持水量大所以地表徑流小。

下圖表示黃土高原地區降水、植被與侵蝕之間的關係。完成7—8題。

7.降雨侵蝕力急劇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較小的年降水量範圍是

A.300mm—450mmB.300mm—530mm

C.450mm—530mmD.≥450mm

8.關於該地區降水、植被與侵蝕之間關係的敘述,正確的是

A.降雨侵蝕力隨著森林的覆蓋率提高而變強

B.年降雨量超過 450mm 後,森林對水土保持作用明顯增加

C.森林的覆蓋率決定降雨侵蝕力的大小

D.當年降雨量超過 300mm 後樹木才迅速生長

【答案】7.A 8.B

【解析】

7.讀圖,根據圖中曲線判斷,在降水量300mm以下時,降雨侵蝕力和森林覆蓋率關係穩定。降雨量大於450mm時,二者關係也穩定。在降水量300mm—450mm之間時,降雨侵蝕力迅速增加,森林覆蓋率穩定,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較小,A對。故本題選擇A。

8.降雨侵蝕力是伴隨森林的覆蓋率提高而減弱,A錯。年降水量超過 450mm後,森林對水土保持作用明顯增加,B對。森林的覆蓋率影響降雨侵蝕力的大小,不是決定,C錯。當年降水量超過 450mm後樹木才迅速生長,覆蓋率迅速提高,D錯。故本題選擇B。

9.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原產澳大利亞東北部熱帶雨林中的幾種高大桉樹,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這幾種桉樹適應性強,生長迅速,3~5年即可成材,統稱「速生桉」。我國西南地區某地引種速生桉作為造紙原料。下圖中a、b分別示意該地速生桉種植前、後的變化。

(1)讀圖a,分析當地沼澤獲得穩定水源的原因及過程。

(2)讀圖b,分析種植速生桉後當地其他植被的變化及原因。

(3)簡述我國西南地區引種速生桉發展造紙業的理由。

(4)就降水條件簡述我國西南地區不適宜大面積種植速生桉的原因。

【解析】

第(1)題,圖a沼澤的水位和地下水水位持平,說明沼澤的水源自地下水。其穩定的原因是山坡上地下水水位穩定,植被能涵養水源;其過程可逆推地下水—下滲的雨水—植被截留大氣降水。

第(2)題,從圖b中可以看出植被較移植前稀疏、沼澤的面積較移植前縮小。從圖中地下水水位的變化可以看出地下水水位下降,原因是桉樹消耗大量的地下水,導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第(3)題,引種桉樹發展造紙業的理由主要從原料、就業、經濟的角度來分析。

第(4)題,該問本質上是考查熱帶雨林氣候和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降水的差異。

【參考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叢能涵養水源。

過程:截留大氣降水,減緩地表徑流,增加雨水下滲,(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積地帶,)(通過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為沼澤提供穩定的水源。

(2)植被變化:天然次生林和灌叢退化;沼澤萎縮。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

(3)速生桉適應性強,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紙原料。發展造紙業能增加就業,創造產值,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4)(我國西南地區屬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低於熱帶雨林區;(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時間較長,降水較少。

10.(2017全國II卷)我國南方紅壤丘陵地區因受人為幹擾,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土壤侵蝕嚴重,出現「紅色荒漠」(圖8)。為治理這一環境問題,20世紀80年代,當地採用人工種植松樹和自然恢復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觀。

圖8

分析自然恢復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答案:

天然次生林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協調更好,植被種類多(豐富),密度大,覆蓋率高,生態結構好,攔截徑流和保護土壤的效果好。人工松林的結構單一,比較稀疏,扎入土層較淺,攔截徑流和保護土壤的效果較差。

(本文來源於網絡,首發未知,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如果現在地球上的森林面積增加一倍,對地理環境會有怎樣的影響?
    我們所生活的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共同組成的有機整體,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和生物等五類,這些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組成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這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 中國林科院: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年總價值10萬億元
    新華網北京5月20日電(記者劉羊暘)中國林科院20日發布了中國森林生態服務評估研究成果。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的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積累營養物質、淨化大氣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6項生態服務總價值為每年10萬億元。  這是中國林科院首次對森林植被碳儲量以及森林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等生態服務進行評估。
  • 地理模板影響類總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習那點兒歪門邪道,ID:youxiaoyu009】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地理作為文綜三科裡最注重邏輯的一科,經常讓人摸不著頭腦,在完全沒有思路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單純堆砌知識點來拿分。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就是地理影響類的答題套路。
  • 高考地理小專題——三北防護林
    典型例題一:(2019·全國高考模擬)(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防護林是以發揮防護效應為基本經營目的的森林的總稱,從生態學角度出發,防護林可以理解為利用森林具有影響環境的生態功能,保護生態脆弱地區的土地資源、農牧業生產、建築設施、人居環境,使之免遭或減輕自然災害,或避免不利環境因素危害和威脅的森林
  • 中國森林生態系統6項生態服務價值為每年10萬億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態學專家、中國林科院森林環境保護研究所蔣有緒介紹中國森林的生態服務功能評估。對森林生態功能的定量監測評估,是森林生態效益價值評估的前提,也是國際上森林資源監測的一個新趨勢。中國森林生態服務功能評估,採用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的理論和方法,以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成果為基礎,輔以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的長期連續觀測數據集,以《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範》國家林業行業標準為依據,綜合運用生態學、水土保持學、經濟學等理論方法,以遙感、地理信息系統、過程機理模型等為工具,採用分布式測算方法與NPP實測法,由點上剖析推至面上分析,首次對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的涵養水源、保育土壤、
  • 青海對黃河流域十年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回頭看」:護「黃河水塔」
    中新網西寧9月17日電 (賈克文 張添福)青海省水利廳17日消息,該省正式啟動黃河流域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專項整治行動,以有效防治人為水土流失,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青海既是黃河源頭區也是幹流區,要自覺扛起源頭責任、拿出幹流擔當,把黃河源頭保護好,紮實做好黃河源頭及幹流的水生態、水環境、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等水保護與治理重點工作,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貢獻力量。」青海省水利廳廳長張世豐日前對記者說。
  • 一文搞懂高中地理主幹知識
    3.降水特徵(降水量、時長、強度)4.氣候異常(普降暴雨,降水比常年偏多,例如「百年不遇」)  人為原因:  1.植被破壞(亂砍亂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泥沙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洩洪能力降低;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調蓄能力降低;植物涵養水源、調節能力降低)2.圍湖造田(蓄洪峰能力下降。)
  • 高中地理答題模板!
    ☆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1.土地:地形、土壤;2.氣候:光照、熱量、水分、溫差;3.水源(灌溉水源)「社會經濟因素」1.市場;2.交通;3.國家政策3.河流:提供水源和交通條件等。「社會經濟因素」1.礦產資源:一般布局在資源豐富之地;2.交通:一般布局在沿江、沿鐵路和公路線等;3.政治、軍事和宗教等也影響城市區位。
  • 煙臺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達578億元
    經評估,全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量達到578.421億元/年,每公頃價值量為11.21萬元/年。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是以貨幣化形式評價森林生態效益、衡量林業生態建設成效的重要指標。在發布會上,8項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研究結果首次公布,分別是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積累營養物質、淨化大氣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遊憩和海防林基幹林帶防災減災。其中,固碳釋氧功能和涵養水源功能在生態服務功能總價值量上佔了很大的比重。在固碳釋氧功能上,森林作為最大的儲碳庫,給人們創造更多的新鮮空氣。
  • 三北工程建設30年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成效顯著
    國家重點工程三北工程建設30年取得了多方面的建設成果,其中一個突出成果是,30年始終不懈地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取得了突出成效。共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3億多畝,每年減少輸入黃河泥沙3億噸。    三北工程自1978年上馬以來,將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作為一項主要任務。
  • 高二地理教案:《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教學設計
    共1課時  第二節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 高中地理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讓學生了解森林的生態效益;2.讓學生知道雨林的分布地區  而高二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有更強的數據分析能力、信息獲取能力,以及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發現問題,體會雨林現狀,提出開發和保護的措施,不斷完善地理整體性觀念。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態價值
    參考答案:(1)海拔比較高,氣溫低,蒸發量小;地下有凍土層,地表水不容易下滲;地勢低平,地表水不容易排洩出去;土壤中水分飽和,形成大面積溼地(2)涵養水源;淨化空氣;補給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河水源;為野生動物提供食物和生存空間(3)建設好自然保護區,退耕還草(林);休耕輪牧恢復草原植被;禁採砂金;實施天然林(草)保護工程)典型例題五
  • 最後80天丨高考「政治、歷史、地理」答題模板
    高考地理萬能公式 如何描述地形特徵 1、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勢起伏狀況 3、(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 2018年雲南省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結果公布
    據介紹,森林不僅為人類提供食品、醫藥和工農業生產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森林還起到了淨化空氣、製造氧氣、消除燥音、調節氣候、防風減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作用,森林生態系統的這些作用就是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
  • 地理模板-木辛
    ,涵養水源,保水土西北一土地荒漠化一 植樹種草5.採取措施(發展方向)→開源節流①調整衣業產業結構(農林牧副漁業的比重)②發展節水農業(噴灌、滴灌技術)1.森林的作用①涵養水源②調節氣候③穩定大氣成分④淨化空氣⑤美化環境
  • 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中國國家地理」要打造地理文化主題的...
    另一種是能在草地上搭帳篷、森林裡徒步、晚上看星空的旅行式營地。 營地文化在國外已有超過百年歷史,而在國內還是比較新鮮的概念,目前以教育主題為主。36氪曾報導過的教育營地項目包括啟行教育、遊美國際營地教育等。與這些項目不同,「中國國家地理」想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打造以地理文化為主題的本土營地IP。
  • 第51個世界地球日,告訴你保護森林究竟有多重要!
    森林生態服務功能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主要包括森林在固碳釋氧、涵養水源、保育土壤、積累營養物質、淨化大氣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森林防護和森林遊憩等方面提供的生態服務功能。
  • 埃森哲前高管分享:六個步驟培養「研究素養」,讓AI在企業創造最大...
    近幾年AI技術得到了顯著發展,但「技術的最後一公裡」,即企業運用AI並讓其產生價值卻滯後了。  她會對董事會和執行長提問:建立成功的AI戰略計劃和旅程路線圖需要採取哪些步驟,您認為結果如何?您的AI投資在哪裡,您是否對它們進行了盤存或審計?計算科學家、數據科學家和AI科學家之間有什麼區別?他們的數字素養技能是否足以領導和指導組織前進?  不同企業在運營執行上存在非常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