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奇茹
曾「飛掠冥王星」的男人計劃在2020年將普通人類送上太空,獲得李嘉誠等巨擘投資的「人造蛋」已經在美國開賣,2020年中國將首次實現載人萬米深潛極限……在昨日騰訊主辦的WE大會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視野號」任務負責人,引力波觀測站LIGO前首席研究員,用高科技手段提取植物養分替代植物蛋白的「人造蛋」公司創始人等多位全球前沿科技大牛齊聚北京,揭秘太空探測、引力波、食品科技、深海探測等「未來科技」的最新進展。
今年年初,美國引力波觀測站LIGO宣布探測到引力波的消息在全球掀起了一股關注熱潮。它不但驗證了愛因斯坦一百年前對於引力波存在的預言,而且將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之眼」推進到大爆炸「奇點」附近。昨日,LIGO前首席科學家巴瑞·巴裡什在WE大會上為中國觀眾展示了如何跟隨引力波打開人類認識宇宙的全新窗口。
「飛掠冥王星」的「新視野號」負責人阿蘭·斯特恩同樣將觀眾帶向了浩瀚的星辰。作為NASA「新視野號」任務的前首席研究員,在帶領團隊成功飛掠冥王星後,他目前正在為民間登月項目而努力,並希望從2020年開始讓普通人實現登月旅行的夢想。
除了探索浩瀚太空,食品科技也是在地球上探索人類生存方式新未來的前沿領域。價格約為普通雞蛋的一半,所含營養成分卻能比普通雞蛋高出25%——昨日,Hampton Creek公司CEO喬治·泰特裡克分享了他致力於從植物中提取養分代替肉類製造「人造蛋」的初衷,更請廚師現場烹製了由人造蛋製作的美食供觀眾品嘗,口味與普通雞蛋幾乎一樣。「人造蛋」面市僅9個月,該項目就得到了李嘉誠、比爾·蓋茨等商界巨擘的投資,並已有消費者可以在美國沃爾瑪品嘗到。在喬治等業界人士看來,食品科技的前沿進展能夠推動人類通過更綠色、環保的方式應對人口膨脹。
「當人類抵達海底6000米處時,你所承受的壓力相當於早高峰北京地鐵最擠時的10萬倍;而要潛入11000米深海時,壓力則相當於用一個腳趾頭頂起3輛SUV汽車。」53歲的中國科學家崔維成用這樣一個喜聞樂見的場景向觀眾講述起人類潛入深海的難度與神秘。2012年,乘坐自己設計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達到7062米的深海之後,他被英國《自然》雜誌評為十大中國科學之星之一。他在現場透露,2020年,他和團隊研製的「彩虹魚」號載人深潛器將衝擊11000米馬裡亞納海溝,這將是中國人首次挑戰載人深海探測的極限。
「幾年前,有人評論我和我的合作夥伴一個是『瘋子』、一個是『騙子』,但對所有從事創新工作的人來說,我們要在意的不是外人的評論,而是如何成功讓你的家人理解你、支持你,這才是最重要的。」除了分享科研進展,崔維成對於創新路上的一席感言引起了臺下的熱烈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