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曹現梅 實習生 張瀟
「……3,2,1,點火。」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屏幕前,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讓青島森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團隊人員振奮不已。
作為一家專門從事航天智能製造領域三維數位化開發和虛擬實境仿真/的高科技軟體企業,青島森科自2007年協助完成航天歷史上第一顆全數位化北鬥導航衛星以來,十幾年間全程參與了包括嫦娥、海洋、神舟、天宮載人飛船和長徵系列等衛星和火箭,以及FAST天眼、戰略預警雷達等眾多國家重點型號的總體全三維數位化研發及無紙化總裝。
從一摞工藝到無紙化
火箭、衛星開啟智能製造
從電腦屏幕上點開對應的軟體模塊,各種設計、製造與工藝信息便一目了然地出現在眼前。如今,在我國,大部分衛星、火箭的設計與總裝製造已經實現了全三維數位化,而這背後的技術支持青島森科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然而,早在十多年前,這些航天技術人員還是拿著一摞摞厚厚的設計與工藝圖紙在現場翻閱、查看。「太空飛行器的總裝工藝特別複雜,每一個模塊都有極為精準的技術要求。」青島森科副總經理尹延東介紹說,最初在為北鬥二號做技術服務的時候,他們發現航天工程的工業設計軟體上有很大缺口,亟需創新與改進。
「當時這個服務是國外在做,收費非常高,智能化水平低,我們就想,咱們可不可以自己來做這個市場,為國家省點錢,把錢花在刀刃上?」青島森科的三位創始人非常有默契,沒有關係平臺,沒有資金支持,他們常年累月地在衛星設計一線積累經驗。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和完善,他們很快便在在航天工業設計軟體領域立穩了腳跟。
目前,國家在研的幾乎所有衛星、火箭和雷達重點型號均採用了森科提出的全三維數位化智能製造解決方案,森科公司已經成為國內開展三維設計增值服務實力最強的公司之一。
從大單到「微單」
冷科技有「暖情懷」
15年前,來自某大型國企的三個年輕人李述軍、尹延東和苗峰,懷著對航天和科技的熱忱,創立了青島森科。15年來,從三人行到擁有60位專業科研精英的優秀團隊;從17平米的商住房,到整層的寫字樓,青島森科經歷了怎樣的蝶變,3位創始人又是怎樣勇立潮頭,卻不改初心地堅守科技人的情懷呢?從將FAST天眼項目做成一個「微單」裡,可以窺見一二。
「我們接手FAST天眼項目的時候,主要是負責輻射梁桁架設計與優化。經過反覆研究分析,我們發現客戶給的方案,在算法上不是最優的,如果採用新設計思路的話,將會大大節省設計成本,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公司獲得的利潤也會降到最低。」沒有拉鋸式地討論,公司領導層短暫討論後,一致同意在國家利益和公司利益的權衡中,毅然站在國家利益這一面。很快,森科果斷地拿出了最優方案,整個設計費用只用了原來的1/10。
「就這樣,我們成功地把一個大單變成了微單。」青島森科副總經理苗峰笑道,「不過大家都挺開心的,因為這不但證明了我們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而且用科技『為國家省點錢』就是我們最初的追求,也算是不改初心吧!」
從「搭便車」到謀突破
危中尋機,探尋「中國核」
與其它領域的工業設計軟體一樣,青島森科眼下正在謀求從「搭便車」到創新的轉型。
為保持技術領先,公司每年佔營收高達30%比例的研發投入,彰顯著他們對高精尖技術一如既往地追求。靠著深厚的技術沉澱,在國家的深空發展戰略中,森科迎來了展示自己實力的時機。在未來的三年,森科將努力持續成為航天軍工電子領域全三維數位化智能製造的推動者和創新者。
作為航天數位化設計與仿真及智能製造領域最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森科堅持不融資,不上市,始終把決定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只有掌握了決定權,才能在公司平臺上為航天事業做我們想堅守的事。」青島森科總經理李述軍說,「我們是憑著對這個行業的熱愛為動力走到今天的,就是想踏踏實實為國家出一份力。」
15年來,森科人就是憑著這股工匠精神,厚積薄發,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在科技前沿。科技沒有溫度,但森科公司的理念和初衷卻是暖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