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在校園水池裡發現水母
無論發現的是不是桃花水母,愛觀察的精神更為可貴
本報訊 8月6日下午4點多,明鏡小學五年級學生仇愛陽打進本報熱線電話64711111報料:「我在我們學校的水池裡發現水母了,是真的!」
記者隨即趕往明鏡小學,在仇愛陽的帶領下,來到發現水母的水池邊。仔細一看,果真有一些如鈕扣般大小的透明生物,一張一翕地在水中遊動。這些可愛的小東西身體呈圓形,晶瑩透亮,形如傘狀,傘邊緣伸出許多細線狀的觸手,傘頂延伸出一個像一顆十字星般的「花紋」,將身體分為四瓣。據記者目測,水池內的水母有數百隻之多。
仇愛陽說,前一天下午,父母在學校體育館打羽毛球,自己無聊,就和兩個小夥伴出來玩,看見水面一動一動的,剛開始還以為是小魚,走近一看才發現是一大片白色的小東西,細細觀察覺得很像水母。「我以前去過海洋公園,看見過水母,也是像這樣的。」仇愛陽立馬將這個重大發現告訴了正在打球的爸爸。仇爸爸看到水池裡的生物時,也肯定了就是水母,上網一查詢,對比圖片後發現極似桃花水母。「我告訴我爸,剛開始他還不相信呢!」仇愛陽一臉自豪地說。
據了解,桃花水母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形如桃花,是一種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生活在清潔的江河、湖泊、池塘中。迄今全世界發現的11種桃花水母中,中國有9種,為世界級瀕危物種,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早在2003年,我市欽堂鄉宦堂水庫中也發現過桃花水母。「從圖片來看,很有可能是桃花水母。」曾經採訪過欽堂鄉宦堂水庫桃花水母的本報記者張京波如是說。但是要作出準確結論,還需要專業人士進一步鑑定。
近年來,國內各地頻頻發現桃花水母的蹤跡。無論發現的是不是桃花水母,最可貴的還是仇愛陽小朋友的好奇心,以及愛觀察的發現精神。
(見習記者 呂蕾)
延伸閱讀:
桃花水母的生活史為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而成,螅狀體(水母的「童年」)對環境要求極低,而一旦分離出水母則對環境和水質要求很高。環境適應時,螅狀體便自然分離出水母;環境不利時,螅狀體便長期吸附於水下或巖石縫中世代生存下去。因此,桃花水母一年當中只出現幾周或稍微更長的時間,其餘時間均為水螅體附著在水底。
有研究者認為,桃花水母喜生活在富營養的池塘,勝過寡營養的大湖泊,寡營養的水域中缺少浮遊植物,桃花水母就沒有了生存的餌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