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初開始,一場轟轟烈烈的疫情席捲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的出現不僅使得很多人的生活受到影響,而且也對地球產生了顯著變化——比如在2月,衛星就觀測到中國中東部多地的大氣汙染物濃度明顯下降,這和疫情期間受生產生活受限有關,這種變化到5月底5月初,隨著我國社會生活恢復,中東部多地的二氧化氮濃度從偏低恢復到往年正常水平。
雖然不只是中國,在歐洲、北美、印度等也觀測到類似的變化,但世界氣象組織(WMO)指出,新冠肺炎影響下全球氣候變化尚未停止——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處於創紀錄的水平,並且還在不斷增加,這是因為目前的排放量已經接近恢復到疫情大流行前的水平,這意味著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溫暖的五年。WMO也悲觀的指出,這種全球溫度變化的趨勢可能會持續,這可能導致人類無法實現此件商定的目標,即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保持在低於工業平均水平2攝氏度或高於工業化前溫度1.5攝氏度(簡稱度,下同)的水平。
這是根據《2020年科學聯合報告(United in Science 2020)》的一項新的多機構報告得出的。該報告強調了氣候變化不斷增加和不可逆轉的影響,這種變化影響冰川、海洋、自然、經濟和人類生活條件,並且經常通過水相關的事件來體現其相關的危害,例如乾旱或洪水,它還記錄了COVID-19如何阻礙我們通過全球觀測系統監測這些變化的能力。
對於人類和地球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一年。 COVID-19大流行已經破壞了全世界的生活。與此同時,我們星球的變暖和氣候變化仍在繼續,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前言中表示。《2020年科學聯合報告》是WMO協調的第二份報告,由全球碳項目、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眾多機構聯合編寫,它提供了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最新科學數據和發現——比如目前地球溫室氣體濃度已經達到300萬年來的最高水平,但它仍在繼續上升。同時,在2020年上半年,西伯利亞大片地區出現了長時間且引人注目的熱浪,如果沒有人為氣候變化,這將是非常不可能的。而現在,2016-2020年將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該報告表明,儘管我們的生活的許多方面在2020年都受到了COVID-19的破壞,但氣候變化仍未減弱。
WMO指出,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沒有達到峰值的跡象,並且一直在刷新記錄。 WMO全球大氣監測網網絡中的基準站報告稱,2020年上半年二氧化碳濃度高於百萬分之410(ppm),其中莫納羅亞(美國夏威夷)和格裡姆角(塔斯馬尼亞)今年7月分別為414.38ppm和410.04ppm,明顯高於2019年7月的411.74 ppm和407.83 ppm。
由於受到COVID-19大流行影響,很多國家都採取了封閉政策,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將下降4%至7%,確切的下降數據將取決於此次大流行的持續時間和政府應對大流行的反應。在2020年4月上旬的封鎖最鼎盛的時期,全球每日因化石燃料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罕見的比2019年下降了17%,即使如此,排放量仍相當於2006年的水平,突顯了過去15年碳排放量的急劇增長以及對化石能源的持續依賴。到6月上旬,全球每日化石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9年同期水平的5%之內,但實際上已經比年初增加了62%。
即便2020年的碳排放可能達到近年來的一個低谷,但2016-2020年的全球平均溫度仍將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比1850-1900年的平均溫度高出約1.1度,這是自工業化前時期以來溫度變化的參考時期,比2011-2020年的全球平均溫度高出0.24度。WMO解釋稱,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減少只會對全球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速率產生輕微影響,這是過去和現在的排放量以及非常長的二氧化碳壽命共同造成的結果,如果人類真要穩定氣候變化,必須將排放量持續減少至零。
而WMO指出,未來在2020年至2024年這五年期間,至少有一年超過工業化前水平超過1.5度的機率是24%,這意味著可能將突破《巴黎協定》規劃下的閾值,而五年平均值超過該水平的可能性很小(3%)。在未來五年內,一個或多個月的氣溫比工業化前的溫度高至少1.5度達到了約70%的可能性,這也意味著,未來地球氣溫再創新高是毫無懸念的事。
近年來,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已在全球範圍內造成重大影響。在這些極端事件中,能夠清晰找到人為引起氣候變化的指紋。此外,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正在影響從山頂到海洋深處的生命維持系統,它導致海平面加速上升,導致海洋酸化和海洋熱浪事件,導致缺水地區數量增加,並加劇已經缺水地區的短缺...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的安定都能產生連鎖反應,這對現在和未來的人類都是極為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