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排放因疫情下降,但並非好消息!權威報告:變暖還在繼續

2021-01-07 騰訊網

2020年年初開始,一場轟轟烈烈的疫情席捲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的出現不僅使得很多人的生活受到影響,而且也對地球產生了顯著變化——比如在2月,衛星就觀測到中國中東部多地的大氣汙染物濃度明顯下降,這和疫情期間受生產生活受限有關,這種變化到5月底5月初,隨著我國社會生活恢復,中東部多地的二氧化氮濃度從偏低恢復到往年正常水平。

雖然不只是中國,在歐洲、北美、印度等也觀測到類似的變化,但世界氣象組織(WMO)指出,新冠肺炎影響下全球氣候變化尚未停止——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處於創紀錄的水平,並且還在不斷增加,這是因為目前的排放量已經接近恢復到疫情大流行前的水平,這意味著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溫暖的五年。WMO也悲觀的指出,這種全球溫度變化的趨勢可能會持續,這可能導致人類無法實現此件商定的目標,即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保持在低於工業平均水平2攝氏度或高於工業化前溫度1.5攝氏度(簡稱度,下同)的水平。

這是根據《2020年科學聯合報告(United in Science 2020)》的一項新的多機構報告得出的。該報告強調了氣候變化不斷增加和不可逆轉的影響,這種變化影響冰川、海洋、自然、經濟和人類生活條件,並且經常通過水相關的事件來體現其相關的危害,例如乾旱或洪水,它還記錄了COVID-19如何阻礙我們通過全球觀測系統監測這些變化的能力。

對於人類和地球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一年。 COVID-19大流行已經破壞了全世界的生活。與此同時,我們星球的變暖和氣候變化仍在繼續,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前言中表示。《2020年科學聯合報告》是WMO協調的第二份報告,由全球碳項目、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眾多機構聯合編寫,它提供了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最新科學數據和發現——比如目前地球溫室氣體濃度已經達到300萬年來的最高水平,但它仍在繼續上升。同時,在2020年上半年,西伯利亞大片地區出現了長時間且引人注目的熱浪,如果沒有人為氣候變化,這將是非常不可能的。而現在,2016-2020年將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該報告表明,儘管我們的生活的許多方面在2020年都受到了COVID-19的破壞,但氣候變化仍未減弱。

WMO指出,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沒有達到峰值的跡象,並且一直在刷新記錄。 WMO全球大氣監測網網絡中的基準站報告稱,2020年上半年二氧化碳濃度高於百萬分之410(ppm),其中莫納羅亞(美國夏威夷)和格裡姆角(塔斯馬尼亞)今年7月分別為414.38ppm和410.04ppm,明顯高於2019年7月的411.74 ppm和407.83 ppm。

由於受到COVID-19大流行影響,很多國家都採取了封閉政策,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將下降4%至7%,確切的下降數據將取決於此次大流行的持續時間和政府應對大流行的反應。在2020年4月上旬的封鎖最鼎盛的時期,全球每日因化石燃料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罕見的比2019年下降了17%,即使如此,排放量仍相當於2006年的水平,突顯了過去15年碳排放量的急劇增長以及對化石能源的持續依賴。到6月上旬,全球每日化石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9年同期水平的5%之內,但實際上已經比年初增加了62%。

即便2020年的碳排放可能達到近年來的一個低谷,但2016-2020年的全球平均溫度仍將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比1850-1900年的平均溫度高出約1.1度,這是自工業化前時期以來溫度變化的參考時期,比2011-2020年的全球平均溫度高出0.24度。WMO解釋稱,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減少只會對全球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速率產生輕微影響,這是過去和現在的排放量以及非常長的二氧化碳壽命共同造成的結果,如果人類真要穩定氣候變化,必須將排放量持續減少至零。

而WMO指出,未來在2020年至2024年這五年期間,至少有一年超過工業化前水平超過1.5度的機率是24%,這意味著可能將突破《巴黎協定》規劃下的閾值,而五年平均值超過該水平的可能性很小(3%)。在未來五年內,一個或多個月的氣溫比工業化前的溫度高至少1.5度達到了約70%的可能性,這也意味著,未來地球氣溫再創新高是毫無懸念的事。

近年來,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已在全球範圍內造成重大影響。在這些極端事件中,能夠清晰找到人為引起氣候變化的指紋。此外,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正在影響從山頂到海洋深處的生命維持系統,它導致海平面加速上升,導致海洋酸化和海洋熱浪事件,導致缺水地區數量增加,並加劇已經缺水地區的短缺...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的安定都能產生連鎖反應,這對現在和未來的人類都是極為嚴峻的挑戰。

相關焦點

  • 溫室氣體排放的停止可能無法阻止全球變暖
    僅僅停止排放可能不再足以阻止全球變暖。最新研究認為,現在是投資積極的碳捕獲的時候了。  根據近日發表在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關於1850年至2500年之間全球氣候覆雜性的簡化模型,即使人類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減少到零,全球溫度仍可能在之後的幾個世紀裡繼續上升。
  • 結束溫室氣體排放或許不能阻止全球變暖|《科學報告》論文
    年全球氣候使用減複雜度模型(reduced complexity model)進行了模擬,結果表明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挪威奧斯陸BI挪威商學院的Jorgen Randers和Ulrich Goluke用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模擬了不同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對1850年至2500年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並對全球氣溫和海平面上升幅度進行了預測。
  • 海外最新研究:即使溫室氣體零排放 全球變暖或仍繼續
    中新網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項氣候變化研究論文,科研人員對1850年至2500年全球氣候使用減複雜度模型進行的模擬顯示,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國際最新研究:即使溫室氣體零排放 全球變暖或仍繼續
    年全球氣候使用減複雜度模型進行的模擬顯示,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論文作者、挪威奧斯陸BI挪威商學院Jorgen Randers和Ulrich Goluke用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模擬了不同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對1850年至2500年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並對全球氣溫和海平面上升幅度進行了預測。他們鼓勵其他研究者用不同模型,對「結束溫室氣體排放或許不能阻止全球變暖」這一研究結果進行探索。
  • 國際最新研究:即使溫室氣體零排放 全球變暖或仍繼續
    中新網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項氣候變化研究論文,科研人員對1850年至2500年全球氣候使用減複雜度模型進行的模擬顯示,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聯合國環境署:溫室氣體排放缺口比想像的更大
    中國氣象報記者史一卓報導 11月21日,聯合國環境署在北京舉辦了《2012年排放缺口》報告發布會。該報告以倫敦為主會場全球發布,北京是亞洲區域的發布城市。  該報告指出,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比2020年需要達到的水平高出約14%。
  • 溫室氣體減排創紀錄,全球變暖要停嗎,專家:非也
    但肺炎疫情帶來的也不全是壞消息。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和全球碳項目2020年12月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因疫情導致人類經濟活動收縮,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約24億噸,較2019年下降7%,創下有記錄以來最大降幅。這是個什麼概念呢?這樣的量大約相當於正常年份印度的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
  • 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主因
    新華社北京2月7日電 多家權威機構6日確認,2015年至2018年是自100多年前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四年,其中2018年是史上第四熱年。世界氣象組織6日發布報告說,無論在陸地還是海洋,過去四年的變暖程度都非同尋常。「這是持續長期氣候變化的一個明顯跡象,而持續長期氣候變化與創紀錄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相關。」
  • 世界各地的溫室氣體排放幾乎回到了冠狀病毒世界大流行前的水平
    根據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的最新研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今年春天大幅下降後,現在又幾乎回到了大流行前的水平。 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在周三發布的報告中指出:「氣候變化並未因為COVID-19而停止。」
  • 新冠疫情蔓延導致空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迅速下降
    來源:新浪科技紐約街頭的交通流量已經大大減少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人們工作和旅行的影響正在顯現,一些城市和地區的空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水平出現了顯著下降。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幅下降。然而,也有警告稱,在新冠肺炎大流行過後,空氣品質的警戒級別可能迅速上升。隨著全球經濟活動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迅速減少,與能源和交通有關的各種氣體的排放也隨之減少,這並不令人驚訝。科學家表示,到今年5月,由於樹葉的分解,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到峰值,屆時記錄的水平可能是十多年前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過去十年由於人類對能源和肉食的需求不斷提高,導致溫室氣體甲烷 (methane, CH4) 排放量增加了 9% 。溫室氣體中吸收熱能高的甲烷主要來自石油和農業畜牧業生產,對全球氣溫升高影響嚴重,在全球甲烷排放普遍升高的背景下只有歐洲排放量下降。
  • 氣候變化未因新冠疫情而止步 | 聯合報告
    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達到破紀錄水平,並在繼續上升。疫情封鎖措施和經濟放緩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短暫下降後,又開始朝著疫情前的水平方向發展。1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並沒有達到峰值的跡象,還在繼續攀升、創造新的紀錄
  • 溫室氣體零排放也不能阻止全球變暖
    很多人認為溫室氣體零排放就能阻止全球變暖,其實這是一個誤區!近日,挪威研究人員對1850年至2500年全球氣候進行了模擬,發現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即使完全停止排放溫室氣體也不會停止全球變暖
    科學家表明,如果現在停止向大氣中排放的所有人為源,地球上的溫度仍將繼續升高。挪威科學家已經建立了一種預測性氣候模型,其中他們考慮了各種減少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案。結果表明,即使排放量減少到零,溫度也將繼續上升至少一百年。這項工作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 全球變暖致森林土壤吸收溫室氣體能力下降
    新華社華盛頓8月6日電(記者周舟)中美兩國研究人員6日說,全球變暖導致森林土壤吸收主要溫室氣體之一甲烷的能力下降,這可能會加速提升大氣中的甲烷濃度,進而加劇全球變暖。四川農業大學和紐約市立大學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報告說,森林土壤可以通過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大氣中的甲烷,但他們發現全球多個地區森林土壤的甲烷吸收能力被高估,其中在森林土壤溼度增加的地區,甲烷吸收能力降低得最為明顯。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其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高出20多倍。
  • 科學家預測: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後 全球氣溫或會繼續上升
    科學家預測: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後 全球氣溫或會繼續上升 2020-12-02 09:54:50 來源:科技日報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
  • 2015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首次下降:中國立大功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此專題中一篇題為《接近排放峰值》的文章提出,。研究人員認為,這將標誌著全球溫室氣體首次在經濟顯著增長的情況下下降。2015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將下降此前,全球溫室氣體曾經有過下降記錄,但彼時是在2007年開始的金融危機(經濟衰退)期間。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一方面它們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科學家研究表明:如果沒有溫室氣體的保護,地球上的年平均氣溫將降低至-23℃,而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我們才能在年平均氣溫14℃的地球上生活;另一方面,導致了全球變暖和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為特徵的氣候變化。由於人類活動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破壞了自然活動釋放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平衡,且短時期內不能恢復。
  • 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或並非溫室氣體!
    一直以來,導致全球變暖最主要的原因都被認為是因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其中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所以許多科學家們都呼籲我們要節能減排,使用清潔能源的產品,要低碳生活,從生活的各個方面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 如果沒有人類排放溫室氣體,地球會不會發生「全球變暖」現象?
    環境問題主要是指以人為原因為主導,對周圍的環境施加作用,從而引起環境質量下降或生態失調,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目前我們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包括資源短缺問題、環境汙染問題和生態破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