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山村校面貌的90後教師

2020-11-22 人民網

原標題:改變山村校面貌的90後教師

出生於1991年的校長何義穩(中)帶著孩子們打籃球。

梁家川小學的老師合影,左起聞先磊、胡列琴(實習)、楊靜、吳豔、陳世林、王珊珊、汪蘋、何義穩。(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5年後,回憶起第一天到校,何義穩清晰地記得,老校長郭俊義見他沒哭,問:「你為什麼沒哭呢?」

一句話心酸地道出了梁家川小學曾經的痛處——因為地處偏遠、條件艱苦,已經不知道多少年沒有來過年輕老師了。

從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縣城驅車向西,兩小時後到達六郎集鎮,周圍開始出現連綿的山。再走將近一小時,梁家川小學就顯露在雨後霧氣濃重的山頂。這是一所不完全小學,輻射周圍3個村,從學前班到四年級共83名學生。

當時的何義穩或許無法想見,短短5年後的今天,梁家川小學的7名老師有6名是90後,他們年紀最大的出生於1990年,最小的出生於1994年。而這個年輕的群體,把這所學校的面貌徹底改變了。

他們共同守護著大山裡的孩子,也與孩子們一同成長。

「只有把年輕老師留住,這所大山裡的學校才有希望」

2013年秋季開學的前一天,梁家川小學迎來了幾十年來的第一批年輕老師。

送何義穩和另外兩名老師去學校的車,是時任六郎鄉中心學校黨總支書記明金波專門借的。因為擔心條件不好,怕老師當場就走,明金波堅持開車送何義穩和另外兩名老師過來。

車向著大山深處開了一個多小時。雖然做足了心理準備,但剛一下車,兩名女老師還是忍不住哭了。

當時,「全面改薄」項目正在進程中,呈現在他們面前的,與其說是一所學校,更像是一個尚處雛形階段的工地。

暑假剛剛翻修好的幾間平房就是教室,走出教室,外面是泥巴地,何義穩連路都走不穩。學校不通水,沒有廁所,沒有手機信號。剛工作那些日子,家就在六郎鄉的何義穩四五天都沒能跟家裡聯繫上,把父母急壞了,特意託一位親戚跑到學校來找他。

次年,還沒等到「全面改薄」項目把教室都建好,與何義穩一起來的兩名老師就相繼申請調去了其他學校,提前告別了白天在教室前面上課、晚上在教室後面鋪床睡覺的日子。但何義穩堅持了下來。

所以,當2015年老校長郭俊義因病去世後,中心校領導來梁家川小學確定新校長人選時,臨危受命的何義穩並沒有退縮。雖然,當時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這樣的疑問和念頭:一個1991年出生的小夥子,能擔起校長的擔子嗎?「先試試吧,不行再換。」

「只有把年輕老師留住,大山裡的學校才有希望。」何義穩說。而此前他也一直在反思,為什麼學校這麼多年沒有年輕人願意來,為什麼年輕老師來了又走?

何義穩下了自己的判斷:最基本的措施是改善硬體環境。

網絡,是何義穩最先著手解決的問題。

由於信號不好,老師在這裡與外界信息不通,向中心校交的材料,都需要親自去送。何義穩記得,有一次去中心校交表格,因為要與郭校長溝通修改的細節,何義穩來回跑了三趟,花了大半天時間。

老師們曾自費購買無線網卡,學校信號最好的地方是廁所,於是,老師搬著桌子去廁所收發郵件,成了校園一景。那時,學生的課餘活動也僅限於打球和做操。

何義穩向中心校寫申請,2015年8月,梁家川小學成為全村第一個通網的學校。何義穩又買來路由器,學校通了無線網。

隨後兩年,學校陸續又來了幾位年輕老師。2016年學校微信公眾號開通。他們努力拓展的曝光度,帶來的直接回報是學校得到更多的關注,社會捐助也接踵而來。

學校有了空調、圖書角、印表機,老師有了辦公桌椅、電腦,漏水的屋頂也被修繕一新。晚上,孩子們伴著播放睡前故事的廣播入眠。今年3月開始,梁家川小學的孩子們還能通過遠程視頻,接受純正的英語口語課程。

2013年年初,明金波第一次來到梁家川小學時,50多歲的陳世林正在收拾房頂的瓦片,一個黝黑的高個老頭兒在下面扶著木梯。這個老頭兒就是郭俊義。

「這種事讓年輕人來幹吧。」明金波說。

郭俊義嘿嘿笑了兩聲:「他才五十過一點兒,目前是我們學校最年輕的老師。」

明金波臨走時,郭俊義喃喃道:「如果領導真的抬愛我們,就給我們分兩個年輕教師來,學校沒有活力。」

郭俊義沒有親眼見證的是,年輕老師不僅來了,還把學校當成了家。

「未成家先當媽」

5月24日是學前班的柯思語4歲的生日。晚上7點半,忙碌了一天的王珊珊終於得空,把禮物送給了她。她準備了紫色小熊和黑白小狗的玩偶,柯思語挑了小熊。

王珊珊猜對了——「我就知道思語喜歡這個。親老師一個,好閨女。」王珊珊把柯思語抱起來放在腿上,兩人用美圖秀秀自拍,拍了幾次,滿意後,王珊珊把照片發給了柯思語的媽媽。

2014年,甘肅張掖姑娘王珊珊從漢江師範學院畢業,留在了鄖西。

王珊珊從來沒有見過這麼高、這麼深的大山,也沒走過這麼崎嶇的山路。第一天報到,因為路陡,原本暈車的王珊珊坐在皮卡的後座晃來晃去,「嚇得都沒有暈車」。

車停了。她以為眼前插著紅旗的二層民居就是學校,但何義穩手指向不遠處的平房。「學校不應該起碼是兩層嗎?」王珊珊真切地體會到了心理落差。

「挺好的,放心吧。」她還是對父母說。

還是放不下心,當過兵的父親來了次突擊檢查。他去成都出差後轉道十堰,又坐車到鄖西,在鄖西汽車站碰見人就一個個地問:「梁家川小學你們知道嗎?」人們都說不知道。他心裡涼了半截。直到到了鎮上,才有人知道六郎鄉和學校。

父親給王珊珊拎了好多她愛吃的蘋果。學校還在施工,到處零零亂亂。看到學生用的還是已經被淘汰的黑色桌椅,父親心情複雜。臨走,父親給她兩個選擇:第一立馬跟他走,第二硬著頭皮幹下去。

好強的王珊珊留了下來。「這是一件正確的事,心裡認定的事就要做好。」

這樣的信念,共同支撐著梁家川小學的老師們走過一個又一個日夜。

汪蘋是從網上知道的梁家川小學,「當時覺得這群老師很偉大。如果我也能去,應該能學會不少東西。慢慢地,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

不久後的2017年8月,汪蘋與聞先磊、吳豔一起成了梁家川小學的新老師。

外出學習時,聽說汪蘋是梁家川小學的老師,其他人都會「唰」地向她投來關注的目光。但汪蘋不敢多說話,「因為自己剛來,還有很多不知道,怕做得不夠好,給這個群體丟臉」。

出生於1994年的汪蘋是梁家川小學老師中年齡最小的一位。剛開始,學生對上學有牴觸情緒,被送來時一直扒在校門的欄杆上不願進學校。汪蘋就把學生抱下來,一個抱在懷裡,一個放在腿上,一直哄到不哭了為止。

入學不久,學前班的賈禮麗經常尿褲子,那時候汪蘋對學校工作還不熟悉,睡得晚。於是,每晚11點多,汪蘋都會叫她起床上廁所。一個月後,改掉了她尿床的習慣。「那個時候覺得自己就像她的小媽媽一樣。」

每周二的晚餐孩子們都會吃水煮蛋,蛋被小心吃光,蛋殼完整地保留下來。在蛋殼上,孩子們用鉛筆勾輪廓,用彩筆塗上顏色。去年冬天,一年級教室外擺滿了這樣的作品——那是孩子們送給汪蘋的禮物。有的蛋殼上還歪歪扭扭寫著汪蘋的名字。「我從來沒有跟他們說過我叫什麼名字,他們說是從我課本上看到的,那一刻真的很感動。」

一年來,汪蘋看著孩子們一點點長高,變得更懂事。而她也從未想像,現在的自己竟然可以花一個小時,給孩子反覆講解一件簡單的小事。

遠離喧鬧的大山,正磨礪著這群年輕人的心智。

中午,學生們排隊走進食堂吃飯。王珊珊站在門口,提醒孩子慢點吃。「這兩個娃一開始碗都不會用。」「這個愛撒嬌賣萌,那個頭髮自來卷。」

「我們這是未成家先當了媽。」說這話時王珊珊笑了笑。

「不要叫我何校長」

去年,吳豔剛到校時,稱呼何義穩為「何校長」。何義穩糾正她:「不要叫我何校長,叫我何老師就行。」

平等、有事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幹的氛圍,把這群年輕老師凝聚了起來。

隨著「全面改薄」項目的實施,教室翻修好了,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大通鋪沒有了,課桌椅、餐桌椅、體育器材全部換新。望著硬體條件得到改善的校園,何義穩覺得還缺點什麼。

他騎車從附近其他學校「化緣」來桂花樹、香樟樹、太陽花。山區土層薄,老師們用推車從外面把土一車車運來。太陽花是一叢叢長的,老師們把根擇開再分株栽上。後來,老師們又從網上買來三葉草的種子、紅葉石楠、月季花,學校的顏色不再單調。

一開始,陳世林從自家院子裡拿來幾株爬山虎幼苗,僅有手掌長度,如今已爬滿一整面牆。

宿舍的屋頂上五顏六色的星星、月亮,窗戶上的窗花,蚊香盒旁手工折的花,鏡子圍了一圈綠色的「小草」……老師帶著孩子做的手工,也貼滿了學校的各個角落。

走進梁家川小學,進門花壇的欄杆、教室門上插滿了小的塑料風車。王珊珊告訴記者,一次,有學生提出,自己出去玩的時候見過好多風車,也想要風車。老師們商量,紙風車會被雨水打溼,於是從網上花100多元買來300個塑料風車,由學生插在校園角落。

去年學校開放日,陳支慧和陳杰的姥姥郭清梅在學校食堂吃到了土豆燉雞肉、炒包菜、炒蘑菇和西紅柿雞蛋湯。

郭清梅說,上學後,兩個孩子更懂禮貌、更講衛生,膽子也變大了。「孩子在學校比在家照顧得還好。」

為等這句話,梁家川小學的老師們用了5年。

5年前,何義穩剛到校時,家校關係非常緊張。因為雙方缺少溝通,學校不理解家長,家長不理解學校。

改變從一場歷時兩小時的談話開始。

2014年4月,中午午休,何義穩騎車十幾裡路看望自己班上生病的學生。學生家長不但沒有歡迎,反而態度非常不好。何義穩聽他說完,說:「我們坐下慢慢聊。」隨後,何義穩用了兩個小時,家長的態度才慢慢轉變。

這件事後,何義穩認識到,溝通是家校關係的橋梁。

老師們開始利用周末時間家訪,主動走進孩子的家庭,聊在校表現,拉家常。山區村民大多住得分散,最遠的走路兩個小時,一來一回,往往花費大半天時間。

也是通過家訪,老師們才了解了學生家庭的真實情況。

「好多孩子在學校裡面還算輕鬆,周末回家反而比在學校更累。」在家訪的路上,何義穩有次看到一個學生背著書包,一邊放牛,一邊趴在石頭上寫作業。「他在學校作業都寫得工工整整,回家就寫得很潦草。以前老師都不理解,還批評他。」何義穩說,「光待在學校很難了解孩子真實的家庭情況。」

冰是一點點融掉的,「一開始剛畢業,在心理上牴觸跟家長打交道,現在,跟家長打成一片。手機出問題或者列印,他們都到學校來,像是自家親人一樣。」何義穩說。

「孩子的眼睛裡有了光」

梁家川小學的一天從早上6點開始。

夏天,值周的老師把空調打開給宿舍降溫。

6點20分,未等起床鈴響,宿舍裡就開始忙亂起來。孩子們穿衣服,疊被子,井然有序。洗完臉,三四年級的女生先給自己扎辮子,再幫年紀小的扎。

山區的孩子,在純真之外,已早早地懂得照顧自己。

59歲的陳世林是在上世紀80年代來到梁家川小學任教的。何義穩到校時,陳世林是學校當時最年輕的老師。談起近幾年學校最大的變化,陳世林說,年輕老師帶來了網絡教學和音樂,校園環境和文化生活一下子豐富起來。「以前孩子跟老師總有距離感,現在孩子們是在玩中學,學中玩,沒有嚴格的師生界限。」

王珊珊記得,剛到校時,孩子們不會講普通話,衛生習慣差,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眼睛裡沒有光。

慢慢地,孩子願意跟這群年輕老師親近、傾訴。學生會把家裡的苦惱、渴望得到關注的心情寫在信中交給聞先磊,每一封信聞先磊都會回復。

去年,楊靜胳膊受傷有20多天沒在學校。到校時正是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楊老師!楊老師!」所有學生湧到校門口迎接她。汪蘋記得,每次假期回來,都有孩子撲到她身上問「老師你去哪兒了」。

何義穩生日時曾收到學生的一份禮物,他打開包裝,是一元、一角、五角的錢,一共10元。何義穩不要,把學生急哭了,從身上摘下護身符,並把一張小紙條塞給何義穩:「我從小爸爸不要我,你就像我的爸爸一樣照顧我。」

「與孩子們在一起,感動之外,還多了一份心疼,他們承受了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的事。」王珊珊說。

雖然私下裡與學生打成一片,但課堂上的王珊珊相對嚴肅,並有自己的課堂規則。

王珊珊的課堂上氣氛積極,不少坐在後排的學生因為太想回答問題,舉手時急切得都要站起來了——他們瞄準了王珊珊手裡的加分卡片。王珊珊說,因為還是低年級,這種激勵方法重在引導孩子的課堂興趣。相應地,還有批評警告的黃色卡片。

孩子是老師的一面鏡子。走進學校,孩子會主動跟你打招呼。餐廳裡,大孩子先幫小孩子打飯然後自己才吃——「以大帶小」、相互促進是梁家川小學的特色。多個細節一遍遍確認著,這所山區小學的孩子們,「眼睛裡有了光」。

「孩子在學校裡都是開朗的、開心的,這就足夠了。」何義穩說。

老師給學生傳遞了什麼?王珊珊認為,是習慣、心態、視野。

這群年輕人讓孩子們感受到溫暖,也讓他們知道,大山外有鄖西縣,鄖西縣外有十堰,十堰外還有更廣闊的世界。(記者 王家源)

(責編:姜虹羽(實習生)、熊旭)

相關焦點

  • 邯鄲雞澤縣教師進修學校有了新校徽校旗校歌
    長城網邯鄲4月7日訊(記者霍文龍 通訊員王榮安 桑齋亭)近日,雞澤縣教師進修學校經過廣泛的徵集、討論,設計出自己的校徽校旗,並確定了新的校歌。雞澤縣教師進修學校的校徽。 桑齋亭 供圖  該校校徽整體圖案呈圓形,由兩個同心圓組成。
  • 老教師被體制化了,縣管校聘落選後,人生幾乎沒有退路
    獄犯老油條瑞德斷言,老布沒有瘋,監獄是個奇怪的地方,起先你狠它,然後習慣它,更久後,你不能沒有它,這是被體制化了。老布讀過書,是個文化人,在獄中可以管理圖書,深受敬仰,出獄後就成了廢人,他雙的犯著關節炎,想向圖書館借書都會被拒,他已經百無一用。02教師並不一定是最初的人生定位從老布身上,不知怎麼就看到了一名教師的影子。
  • 上海「強校工程」遴選128所初中作為實驗校,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
    春天來了,90後教師張南南和學生一起探究「校園中的野生植物」,學校自然筆記課程中心與學校花園連通,微型物候園中栽有100多種植物。學校還成了美國橋水州立大學的實踐基地。去年,虹橋中學列入「強校工程」實驗校,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動物學碩士專業的張南南入選市第四期雙名工程「種子計劃」。
  • 同安汀溪造水村黨支部駐村第一書記陳昌國:從實事改變山村面貌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盧漳華 吳耀東 通訊員 鄭素描)他讓軟弱渙散的黨支部增強了凝聚力,他讓這個山村實現從髒亂差到連續兩年衛生考評優秀的轉變,他給這個貧窮的村子帶來了新的希望。  強班子,找路子。兩年多前,市水利局幹部陳昌國懷著這兩個念頭來到同安區汀溪鎮造水村。2014年4月,造水村被確定為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除了班子戰鬥力弱之外,造水還是個經濟薄弱村。
  • 凝聚家校教育合力 成都新都教育局踔厲奮發培育骨幹教師
    中國網8月26日訊(宋佚)明確家校共育指導方法,培養區域家校共育的骨幹力量。近日,成都市新都區教育局開展了「2020年家校共育種子教師」培訓活動,新都區近兩百名種子教師參與此次培訓活動。成都市教科院德育教研員呂紅霞、成華區教師進修學校教師吳玉婕、教研員周雪娟、黃英等擔當此次培訓講座的主講人。
  • 重慶工程職院教師葉正泉:駐村一年多 寫下近5萬字的《駐村扶貧隨筆...
    「我由山村之外的思索者,轉變成山村內部的組成者,脫貧攻堅之後的鄉村振興,任重道遠……」一本近5萬字的《駐村扶貧隨筆》記錄著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葉正泉奔赴雲陽縣棲霞鎮吉平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以來所經歷的駐村扶貧故事。
  • 江蘇南通啟動情境教育90後種子教師培養計劃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衛鋒 樊健 張閩敏)在李吉林老師逝世一周年之際,7月26日,江蘇省南通市教育局委託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通師高專)組織實施的「南通市情境教育90後種子教師專項培訓
  • 河南與湖北交界,有個新開發的小山村,生態佳沒門票
    幾年前就聽過田鋪大灣的名字,這是一個新開發的小山村,坐落在青山腳下,一汪池塘環抱,千畝林木相擁,談不上是世外桃源,也是人間嫻靜之地。這次偶得機會拜訪,心裡滿懷期待。田鋪大灣位於河南信陽新縣,知道的人不多,因它離河南中心位置太遠了。
  • 00後大學「小萌新」入校 多元化的人生觀比90後心態更好
    00後小萌新入校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到底是怎樣的?昨日,華商報記者走進大學校園,隨機找了8位同學,進行了6個主題的同題問答,涉及夢想、大學、使用手機、戀愛、和80/90後的區別,以及對成功的認知。
  • 桂林市推進「縣管校聘」改革破解縣域教師資源均衡配置難題
    桂林市以實施荔浦「縣管校聘」改革試點為抓手,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縣管校聘」改革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其經驗得到自治區人大教科文衛委、自治區教育廳高度肯定。目前,桂林市第二批「縣管校聘」改革也已啟動,全市9個縣區借鑑荔浦經驗,在今年秋季學期參與改革探索。
  • 2020教師資格證公布時間_教師資格證報名入口
    教師資格筆試各科目卷面滿分為150分,按照我們從小到大的邏輯應該是90分就可以合格了。   但是查分數的時候,為什麼滿分是120分呢?   教師資格證筆試分數線是按照通過率劃定的,教育部考試中心根據考試標準和當次考試情況,確定各科目全國統一的合格分數線。由於各個科目難度存在差異,其合格分數線不盡相同。
  • 「中國朋友改變了蘇丹農業面貌」
    正在地裡勞作的農戶阿卜杜拉·伊薩告訴記者,「就在5年前,這裡還不是這番景象,許多良田荒廢多年,而為數不多的棉花地病蟲害嚴重,產量很低,趕上乾旱,我們的日子就更難過了,但中國朋友的到來,完全改變了蘇丹農業面貌。」  2011年,中國援助蘇丹的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在拉哈德灌區建成。經過中方農業專家的不懈努力,在從中國引進的品種中篩選出多個棉花、玉米等優良品種,在蘇丹通過審定並獲大面積推廣。
  • 灰湯這位90後女教師,榮獲湖南省第三屆「汀汀教師獎」
    近日湖南省第三屆「汀汀教師獎」頒獎典禮在長沙舉行90後女教師劉暘作為寧鄉唯一的獲獎教師為培養學生的「四個能力」(聽、說、讀、寫),劉暘所帶的班每天午飯後都會開設一個15分鐘的圖書分享會,由不同的學生為全班同學分享故事。同時,班級每月開展一次口語交際訓練,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讓孩子們自己表演,在活動中學會表達。▲劉暘與孩子們一起捕捉課堂上的美好瞬間,讓孩子們在創作的過程中學會更好的表達內心情感。
  • 盤點改變歷史面貌的方程式 太神奇
    摘要:數學家斯伊恩·斯圖爾特曾出版過一本十分優秀而專業的書,書名為《探索未知:改變世界面貌的17個方程式》。歷史:早期研究由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布萊斯·帕斯卡開始,但最終成型由瑞士科學家詹姆斯·伯努利完成;而目前使用的鐘形曲線來自比利時數學家阿道夫·凱特勒。
  • 「線上+線下」相結合 我校新入校教師實踐教育有序開展
    本網訊 為幫助新入校青年教師儘快成長為合格的農大教師,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結合疫情防控常態化相關要求,今年黨委教師工作部以線上「雲實踐」和線下「京內行」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新入職教師實踐教育。
  • 放大鏡下的桃李人生 記沂水黃山鋪鎮教師扈守傑
    「一個戰士,要麼倒在戰場,要麼回到故鄉」臨沂市沂水縣黃山鋪鎮小河完全小學的教師扈守傑特別欣賞大文豪沈從文的這段話。他這一生是決計要奉獻給三尺講臺。他無法想像,如果離開了講臺,自己的生活會怎樣。儘管病魔纏身,他依舊頑強地站在講臺上,靠大把的藥物和七個放大鏡撐起自己無悔的人生。
  • 一份跨越720公裡的愛:廣東警察捐贈18萬元愛心物資,送給山村教師們!
    一份跨越720公裡的愛:廣東警察捐贈18萬元愛心物資,送給山村教師們!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璐瑤 通訊員 陳文星近日,一批價值近18萬元的愛心教學物資,跨越720公裡,送到廣西三江縣同樂鄉教師們手中。
  • 塑造「新名牌」:名校集團化辦學中的成員校發展路向
    儘管各個集團成員校校名表現形式不盡相同,但都在「舉起」集團名校品牌大旗的同時,擇取成員校原有校名元素的存在方式,以此向外界表達了其「和而不同」的興校追求,對內也隱含了集團成員校走向集群發展、開放求新的趨勢及其對教師個體的工作要求。事實上,這一「由外而內」的學校品牌形象的改進與重塑行動,的確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成效——即時更新了外界對於學校形象與精神面貌的過往認知。
  • 看看這位上饒90後鄉村教師70公裡上班路!
    近日,一段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的90後鄉村教師上班搭乘多種交通工具的視頻讓網友們紛紛點讚。這位鄉村教師名叫吳貳楠,從她家到學校有70公裡的路程。她每周上班除了步行以外,還需要通過搭乘網約車、大巴車、摩託車才能到達學校。看到視頻裡吳貳楠獨自走在山路上的腳步,網友感嘆:感謝你在堅持這件偉大的事情!加油!(來源:新華網)
  • 小升初民辦校也需搖號,這幾所頂級民辦校家長要早知道!
    今年民辦校搖號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海澱區的民辦校到底該如何選擇?對於多數家長來說是一個比較糾結的問題。今天師師老師就給大家講解一下,海澱區的頂級民辦校,幫助家長對比選擇。全校有90人左右考入人本高中,有將近一半人考入「六小強」高中。2019年招生400人。每生每學期學費25000元,每生每學期住宿費1800元,對部分優秀學生實行學費減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