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出自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夫築城郭,立倉庫,因地制宜,豈有天氣之數以威鄰國者乎?」 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解決問題時會根據具體情況計劃。這樣針對性的做法十分明智,時至今日也值得我們去學習。
01
曾有一個魯國人想去越國賣鞋子,被人勸阻,這個魯國人才恍然大悟越國人不穿鞋喜歡戴帽。《韓非子 ·說林上》中就提到」以子之所長,遊於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可見,很多事情在做之前要考慮到當地的因素,這樣才能給出最佳的解決辦法。
西蜀寶地自古人傑地靈,不少人慕名前來、蜂擁而至。但歷史上的四川不只是李白詩中「」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的模樣,它的真實寫照也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令人流連忘返的青山綠水與此處的繁華盛景,讓西蜀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熠熠生輝,吸引著眾人蜂擁而至。可實際上,這片俊秀的山河也曾遭遇不幸,一度頹敗。《四川通志》上記載著一段沉痛過往:「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
▲李白畫像
從欣欣向榮到滿目瘡痍,當年的四川究竟遭受了什麼? 事實已難從史書的隻言片語中去解讀,不過較為盛傳的一個說法便是「張獻忠屠川」。在四川當地人中一直流傳著一段妙語「石牛對石虎,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據老人們說,這話由當年屠川的張獻忠留下。張獻忠出身寒微,明清更替時國家戰亂紛飛,統治者們自顧不暇。張獻忠趁亂起義,並率兵侵川還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在佔領西蜀的期間,他四處攬財、殺人無數,後來慌亂中出船奔逃。不料攜載金銀珠寶的船隻沉入江口,於是留下這段話,三百年來試圖破解的人不少。
▲張獻忠雕像
02
當初張獻忠入川,還是流寇思維,起義軍打到哪裡就剝削哪裡的百姓。軍隊補給全靠攻城略地蠻力搶奪,軍紀也十分懶散,士兵燒殺搶奪無惡不作。張獻忠起義軍所到之處無不生靈塗炭、血流成河,四川人民在這漫天烽火中過得苦不堪言。不僅如此,這些所謂的起義軍還殺人如麻,把殺人玩出了花樣。場面之血腥,手法之變態,聽者具心驚膽戰。所有手無寸鐵的老百姓被這些殺人魔頭稱為兩腳羊,如遇上有孕者,刨腹驗其男女。對懷抱中嬰幼兒則將其拋擲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觀其手足飛舞而取樂。此命名為:雪鰍。稍大一些的兒童或少年,則數百人一群,用柴薪點火圍成圈,士兵圈外用矛戟刺殺,看其呼號亂走以助興致。此命名:貫戲。就這樣到了康熙年間,川人已從明朝萬曆六年的600多萬,急速下降到全省不足50萬人。有些州縣甚至只剩下十幾戶人,原本花重錦官城的大好山河被折磨至此,讓人扼腕嘆息。
▲張獻忠屠川
更糟糕的是,禍不單行。稀少的人口迅速引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虎患不斷,期間有人嘗試招人來此,結果一大半都在沿途被老虎吃去。再加上四川地勢險峻,願意拋棄故土前來的人屈指可數。自然災害遲遲無法解決,偏偏這個節骨眼上又爆發了三藩之亂,四川飽受內憂外患。戰爭中的死亡人數日益增加,人口愈見凋零。
▲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
03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有位負責用心的統治者發現了這個嚴峻問題,他就是康熙皇帝。為了解決四川無人的情況,他深思熟慮後作出一個極有魄力的決定。並下達聖旨,號召百萬人口移民,前往四川。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湖廣填四川運動。不過在封建時代,人們對祖地的情節很深,不到萬不得已的地步很難做出背井離鄉的事情。再加上蜀道艱難,有猛虎作亂,因此初期基本無人響應。
▲康熙
康熙又頒出新的舉措來吸引大家主動遷徙,不但宣布「凡願入川者,將地畝給為永業;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者,準其入籍」。還給予移民者一系列福利政策,誰去了便能免稅五年自行耕地且不收稅賦。一見這麼實在的惠民措施,便有無數百姓被吸引。於是大批夢想能過上更好生活的人們從四面八方前去四川開闢一片新的天地。
▲湖廣填川
早期的移民者佔據時間優勢,將大面積的土地劃為自己所有,不少人翻身農奴把歌唱。這一政策在四川推行多年,得到不少人積極響應與支持。據不完全統計,整個康熙年間,前後約有155萬人移民四川,而其後的乾隆、嘉慶時期,移民四川的百姓,更是高達420萬人。
▲四川自然風景
不過後來的移民者就沒有那麼幸運了,許多土地早已有主,這一運動便逐漸聲消。可湖廣填四川帶來的改變有目共睹,西蜀又慢慢恢復了曾經繁華熱鬧的景象。
這一切不得不感謝康熙的英明決策,正是他這份毅然與果決,才救四川於水火中。更使湖廣填四川這份壯觀的人口遷徙工程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究其成功的原因,還是因地制宜四個字。才讓對應的措施與政策發揮了最大價值啊!
參考資料:
《四川通志》
《「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過程》
《大遷徙:「湖廣填四川」歷史解讀》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韓非子·說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