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張獻忠造天球儀的洋人(上)

2020-12-04 華西都市報

為張獻忠造天球儀的洋人(上)

利類思與安文思為張獻忠造天文儀器。繪圖羅樂

利類思與安文思修建的北京東堂。智超攝

記錄張獻忠與洋人交往史的《聖教入川記》。

張獻忠劫掠的蜀王金寶。

張獻忠劫掠的金碗。

張獻忠鑄造的西王賞功金幣。

  

蔣藍/文

  關於大西皇帝張獻忠的史料頗多,但正規史料多取自稗官野史,道聽途說,良莠不齊。因為絕大多數作者,並沒有親見過張獻忠本人,更沒有置身大西宮廷耳提面命,領教「黃虎」的喜怒無常與歇斯底裡。因此,法國傳教士古洛東1918年整理印行的《聖教入川記》就凸顯出無與倫比的價值。用現在的話說,這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關於張獻忠以及大西政權的非虛構之書,並不為過。
  《聖教入川記》記錄了利類思、安文思在四川的經歷,尤以兩人在張獻忠陣營所待兩年多時間的親歷為貴,驚心動魄,冥河滔滔,九死一生。

利類思與安文思
一個漢語高深一個善造機械

  利類思,義大利西西里島人,貴族出身。1636年抵澳門,取名利類思,1637年來到內地,在江商二年後,赴北京助修曆法,1640年入川,創建成都教堂。這是天主教進入巴蜀的濫觴,異域的教堂也隨之在天府之國相繼建立。利類思被公認為漢語造詣最高深者,所遺著作、譯作達20餘種。利類思於康熙二十三年十月(1684年10月7日)卒於北京,賜葬柵欄教堂墓地,位於利瑪竇墓附近,墓碑上刻有康熙皇帝的諭旨。
  安文思,葡萄牙人。1640年來華,先住杭州,後入川,崇禎十五年(1642年)八月到成都。
  1644年張獻忠起義軍再度入川,攻克成都,兩位傳教士於城陷前逃到山區避難,不久即為張獻忠手下所獲,遂在起義軍中為大西政權製造天文儀器。清順治三年(1646年)張獻忠在西充縣被一箭穿胸斃命,利、安二人又為清軍所獲,被肅王豪格留在軍營,後隨軍到西安,到北京後,先後受到順治、康熙皇帝的優待。豪格死後,利類思和安文思獲得自由,參與天文臺的工作,皇室賜給兩人一座宅院,他們在此修建了一座教堂,被稱為東堂,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76號。
  安文思具有一流工匠技藝,善於製造機械,先後為張獻忠和清朝政府製造過許多儀器,康熙帝稱讚其「營造器具有孚上意,其後管理所造之物無不竭力」。除了製造機械,他還於1668年以葡萄牙文寫成《中國的十二特點》一文稱頌中國,後以《中國新志》為名刊行於巴黎。
  安文思在北京期間著有《張獻忠記》一書,敘述他和利類思在張獻忠大西宮闕當中的經歷和見聞。安文思逝世後,賜葬滕公柵欄教堂墓地。在北京市西城區北營房北街(馬尾溝)教堂,保存有清康熙十六年四月六日樹立的「安文思墓碑」。

東閣大學士劉宇亮
成為兩位洋人的貴人

  1640年,義大利人利類思受東閣大學士劉宇亮之助,入川來到劉宇亮在綿竹的老家傳教。劉宇亮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屢遷吏部右侍郎。崇禎十年八月,擢禮部尚書,與傅冠、薛國觀同入閣。
  劉宇亮短小精悍,善擊劍。居翰林時,常與家僮角逐為樂。性不嗜書,館中纂修、直講、典試諸事,皆不得與。但劉宇亮聲望極大,熱心天主教,在他的影響下,利類思在他老家住了8個月。他的家院裡,「為利君將中堂裝飾一新,堂中懸救世主及聖母像,設祭臺,上置黃蠟燭臺及各花草,宛如聖堂然。利司鋒常在此處,不獨向各紳宦講論聖教道理,而各等人民來遊玩者亦為之講道(成都人士從未見經堂,聞風來觀者殊不乏人)。聽者皆樂而忘倦。於是進教者實繁有徒。」
  崇禎十七年八月初九(1644年8月9日),張獻忠率領起義軍攻破成都城池,末代蜀王朱至澍走投無路,帶妃妾自沉於蜀王府內的「菊井」,太平王朱至淥也趕緊自殺;四川巡撫龍文光、巡按御史劉之渤、按察副使張繼孟等明朝派駐四川的主要官員因拒不投降,均被農民軍處死。
  張獻忠分軍四掠,迅速控制四川大部分地區的州、縣。崇禎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1644年12月14日),農曆冬月十六日,張獻忠據蜀王府宣告建立大西國,改元大順,稱帝,以成都為西京。
  此時,躲避在綿竹縣劉宇亮老家的利類思與安文思,見到了從成都逃出來的教堂執事安當先生,聽他講成都屠殺慘狀後,幾乎是面無人色。估計綿竹縣即將成為瓦礫,他們連夜墜城逃跑,來到幾百華裡之外的雅安天全縣。

封洋人「天學國師」
每人每月獲十兩銀子俸祿

  《聖教入川記》沒有交代清楚的是,兩人是如何返回成都的?他們之所以要返回成都,主要是風聞張獻忠雄才大略,有勇有為,能任國事;其次,在於曾經擔任成都縣令的吳繼善,已搖身一變,升任大西國的禮部尚書了。
  這個吳繼善是何許人也?他為什麼要推薦兩位司鐸?出身江蘇太倉的吳繼善,乃是寫《圓圓曲》和《綏冠紀略》的著名詩人和歷史學家吳偉業(梅村)的族兄。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進士,後在翰林院任庶吉士,認識被崇禎重用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吳繼善奉命到成都作縣令,離京前他與湯若望告別,湯若望請吳繼善給利類思帶了一封書信,吳繼善到成都接印視事後即拜謁利類思,「暢談間,殊為相得」,遂成為朋友。
  吳繼善向皇帝大力推舉兩位洋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張獻忠早已知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與萬曆皇帝的交往,進呈自鳴鐘、聖經、《萬國圖志》、大西洋琴等貢品,加上崇禎皇帝重用教士湯若望,順勢而導之,奇技淫巧,令人腦洞大開。對此,張獻忠也渴望一睹為快。他下令,派遣禮部尚書立即請兩洋人出山覲見。
  見到禮部來人,不得有誤,他們星夜從天全縣趕往成都。當日黃昏,入住成都光祿寺署,受到御宴款待。次日一早,他們來到蜀王府,見到了高高在上的皇帝。
  當時,這兩個人都還算年輕,畢恭畢敬,他們看上去精神很好,身材高大。兩人穿著傳教士的黑袍,胸口掛十字架,手裡還捧西文版《聖經》。一名傳教士自我介紹道:「我是天主教的耶穌會士,中文名叫利類思,是義大利人。」
  另一名傳教士也自我介紹道:「我是葡萄牙人,中文名叫安文思。」兩人的漢語都說得不錯,他們下過很大的語言功夫。利類思道:「我們在澳門學了兩年的漢語,風聞皇帝雄才大略,所以我們就來了……」
  那天,大西皇帝心情很好,他希望給洋人留下好印象。這兩人膽子夠大,可以說是明末最有冒險精神的兩名傳教士,這讓久經沙場的張獻忠暗暗稱奇。
  張獻忠放低身段,「問泰西各國政事,二位司鐸應對如流。獻忠大悅,待以上賓之禮,請二位司鐸駐成都,以便顧問。並令遵己命,同享國福。且許將來輔助教會,國家太平之後,由庫給貲,建修華麗大堂,崇祀天地大主,使中國人民敬神者有所遵循云云。二司鐸唯唯而退。」
  張獻忠是最求立竿見影出效果的人,不喜歡口惠而實不至。兩位洋人前腳回光祿寺署,他已經派人送來了各色點心、數匹綢緞、六十兩白銀,朝袍各兩件。兩人受寵若驚,翌日上朝拜謝。
  一見洋人沒有穿中國式朝衣朝冠覲見,張獻忠有些不悅,洋人解釋說早已絕世俗榮華,張獻忠對此發表了一通宏論:「吾固知爾等是傳教司鐸,已絕世榮世爵。吾賜袍之意,是出自愛慕之誠,非有任官賜爵之心。然按中國風氣,凡入朝見君者,非朝衣朝冠不能入朝,若用小帽素服入朝者,是褻瀆至尊,乃有罪之人也。且爾等深通天文地理,又知各國政治,又是西國學士,吾當屢次請見。若衣素服在王前往來,與朝臣不同,令人詫異,非吾尊敬賢人之心,亦非顧問員之所為也,二爾等勿得推卻。」
  這是一番入情入理的話,思維嚴密,滴水不漏。兩位洋人理屈詞窮,只得領受了大西國的重禮——朝服。張獻忠見目的已經達成,不禁龍心大悅,封洋人為「天學國師」。每人每月獲得十兩銀子的俸祿。

張獻忠「君子上進」
下令製造天球儀與地球儀

  張獻忠經常在金鑾殿求學問道,天文地理,表達出了好學上進的君子勢頭。洋人老實,豈能探之水深。
  轉眼就到了1644年冬至日,在成都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一直到請春酒的正月十七,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元代費著寫的《歲華紀麗譜》記載,南宋的成都冬至,毫無例外地成為一個宴樂的由頭,當時成都地方長官,在冬至日要在大慈寺設宴。
  陝西也有冬至吃臘八粥的民俗,北方甚至更為隆重。張獻忠決定不能一味追求花天酒地,而是要過一個「有意思」的冬至日。他在蜀王府大宴官僚與賓客,「列筵豐美,堪比王家,賓客眾多,難以盡計」;宴會設在「宮內正廳,此廳廣闊,有七十二柱分兩行對立,足壯觀瞻」。這表明此時明蜀王府宮殿雖然經過政權易手,依然蔚為大觀,宏麗雄偉。
  張獻忠下令,請兩位洋人升坐。張獻忠首席,閣老次席,洋人竟然位列第三。張獻忠的老丈人列第四,餘下才是文武百官。
  酒席開始,張獻忠噓長問短,首先問及天主教以及傳教事情。他關心的是「西學」,問及算學之事甚多。更有意思的是,張獻忠每每聽完洋人的答覆,轉身就與左右辯論,舌燦蓮花,出天文進算數,手揮五弦,目送飛鴻,他已經頗有心得。洋人耳濡目染,不得不承認:「其智識宏深,決斷過人」,他們暗暗稱奇,進而忘情山呼萬歲:皇帝「天姿英敏,知足多謀,其才足以治國」。
  張獻忠重用傳教士的動機,首先在於鑄造天象儀、地球儀。這滿足了他極大的好奇心。
  西漢時,蜀地奇才落下閎就提出了「渾天說」,是極富想像力的天文理論,他認為整個天體渾圓如一個巨大的蛋,天如同蛋殼,而地就像蛋黃。天上的日月星辰,每天都繞著南北兩極不停地旋轉。其可貴處在於承認宇宙是運動變化的,而且這種運動和變化是有規律的。他發明製作了渾天儀,用來證明「渾天說」。那是一架巨大的天文儀器,是當時世界上最精密的天體觀測儀,肉眼能看到的星座,都被精確地標刻在他的儀器上,儀器的轉動,能演示出它們在天空運行的軌跡。在落下閎提出「渾天說」之後一千六百年間,世界上一直沒有其他理論比他的想像說更為正統。
  張獻忠並非一竅不通,他渴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1645年,張獻忠給兩位天學國師下令:製造天球儀與地球儀。二司鐸接旨,立即繪製設計圖並指揮數十名工匠費時半年用紅銅鑄成,另造日晷配合。成都周邊彭州以及滎經縣、瓦屋山歷來產銅,但他們使用的銅應該不是來自銅礦,而是直接用搶劫而來的銅器皿、佛像熔鑄而成,這與大西國鑄造「大順通寶」和「西王賞功」近似。

相關焦點

  • 此人是張獻忠第11代後人,改名換姓,有武器為證,說出寶藏下落
    最後以李自成害死崇禎皇帝為結果。不少後人都堅定不移地認為李自成是導致明朝滅亡的關鍵人物。不過中國歷史上名人領袖數不勝數,除了李自成還有不少造反英雄。長城以南區域,分布著很多軍閥,他們也獨自掌握著一方統治政權。下面就說說這些軍閥領袖中的一位——張獻忠。他前後創立了位於川地的大西政權。  如果你是四川人,大概對張獻忠這個名字並不陌生。民間傳言,張獻忠是個聳人聽聞的殺人魔王。
  • 江口沉銀傳說證實「張獻忠寶物」出水 探索世界上被埋藏寶藏的七大...
    新華社成都3月20日電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日宣布,今年1月開始的彭山江口沉銀水下考古在兩個多月後取得重大進展:出水文物超過1萬件,實證確認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記者20日在現場看到,文物考古單位在岷江河道內圍堰抽水,將發掘環境從水下變成了陸地。
  • 阿波丸號沉船和張獻忠沉銀之謎:至今已打撈一萬多件!
    說起寶藏,很多人都願意為之拼一把以求瞬間暴富,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中國近現代的兩大寶藏之謎,就是大家熟知的「阿波丸號」沉船和張獻忠沉銀事件。說起阿波丸號,相信大家很多人都不知道這艘船的來歷了,但放在抗日戰爭時期,這艘船的名聲可謂是家喻戶曉。這是為何呢?
  • 神話傳說李自成、張獻忠是哪個神仙下凡轉世?
    那麼明末李自成、張獻忠又是哪個神仙下凡轉世呢?《明史》這樣記載: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懷遠堡李繼遷寨。父守忠,無子,禱於華山,夢神告曰:「以破軍星為若子。」已,生自成。李自成是陝西米脂縣人,祖祖輩輩都生活在懷遠堡李繼遷寨。父親李守忠,苦於沒有孩子,就去華山祈福,夢中山神告訴他說:我送上破軍星做你的兒子。後來,果然生下了李自成。
  • 實拍張獻忠沉銀髮掘現場:河床果然堆滿金銀,圖8是最激動的發現
    【航拍張獻忠沉銀遺址】史書記載,張獻忠在成都搶掠了大量財物。1646年,張獻忠順岷江南下轉移財物,遭明朝參將楊展伏擊,結果張獻忠被迫將大量財物沉於江底。在張獻忠沉銀遺址的文物被發掘出水前,一直是個歷史之謎。
  • 張獻忠江底沉銀出土,發現這樣一類文物,七殺碑的傳說可能是真的
    關於張獻忠有一個傳說,那就是七殺碑,內容說的是:張獻忠嗜好殺人,立碑明志: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殺殺殺殺殺殺殺。七殺碑的傳說,由來以久,有人說,張獻忠殺的人,多得好比天上的星星,數都數不過來;也有人說,蜀地有人為他建廟,說明他還是深得人心的,張獻忠殺人的傳說,只是清朝廷為抹黑他,而造的謠言。
  • 慈禧問一個洋人屬什麼生肖,洋人的回答令慈禧無語
    洋人充分利用了慈禧的這些特點,總是變著法的敲詐勒索她。甚至是想盡辦法安排人在慈禧身邊,時刻監視著她,以圖有機可乘。話說美國駐清朝公館就曾派出一名女畫家,以給慈禧畫像為名,零距離的接近慈禧。慈禧本來是嚴詞拒絕的,美國又把戰艦開到了大沽口,嚇得慈禧只得應允。
  • 湖廣填四川的人口大遷徙真的只和張獻忠有關嗎?
    因為張獻忠在四川犯下累累暴行,已經將四川的人圖啥的剩不下多少,所以說朝廷為了將四川的土地利用,並且將當地的人口增長,所以說就發動了湖廣填四川這個活動將這些地方多餘的人口全部遷移到四川去
  • 張獻忠沉銀處水被抽乾露底 金屬探測儀探出動靜
    為防止再次出現這樣的局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彭山區文管所聯合起來,共同開展發掘保護。想要弄清沉船具體地點,得按照史書上的記載,再結合數次寶物出現的地點,在彭山江口劃出一個大概位置。遺址在水下,這對考古是一道難題,在川內,還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於是,一次次的論證會發起。
  • 先是張獻忠屠川,後是康熙宣布「湖廣填川」
    《韓非子 ·說林上》中就提到」以子之所長,遊於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可見,很多事情在做之前要考慮到當地的因素,這樣才能給出最佳的解決辦法。 西蜀寶地自古人傑地靈,不少人慕名前來、蜂擁而至。但歷史上的四川不只是李白詩中「」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的模樣,它的真實寫照也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 張獻忠沉銀地岷江露底金屬探測儀探出「動靜」
    為防止再次出現這樣的局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彭山區文管所聯合起來,共同開展發掘保護。想要弄清沉船具體地點,得按照史書上的記載,再結合數次寶物出現的地點,在彭山江口劃出一個大概位置。遺址在水下,這對考古是一道難題,在川內,還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於是,一次次的論證會發起。
  • 張獻忠沉寶遺址:抽水現兩千平方米小島,金屬探測儀有發現
    為防止再次出現這樣的局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彭山區文管所聯合起來,共同開展發掘保護。想要弄清沉船具體地點,得按照史書上的記載,再結合數次寶物出現的地點,在彭山江口劃出一個大概位置。遺址在水下,這對考古是一道難題,在川內,還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於是,一次次的論證會發起。
  • 洋人竟在中國討錢?清朝乞丐在巴黎,有多牛氣?
    外國本國,都是相對而言,比如,對于洋人來說,清朝也是外國啊。好多人跑來冒險,有的發財了,有的虧大了,有的買了個教訓,就回去了,有的卻連路費都沒有了。怎麼辦?讀《清稗類鈔》,看到個故事:自洋人之勢力盛,而鄉愚無知,見有異異服者,不問其為廝養也,為乞丐(外人亦有在華行乞)也,皆以洋大人稱之。京津小兒習聞之矣。
  • 中國有一位皇帝信基督教,還借洋人軍隊打仗,自己兒子起洋名!
    但回顧歷史,中國有一位皇帝信基督教,還借洋人軍隊打仗,自己兒子起洋名!這位皇帝就是朱由榔。他是南明的永曆皇帝,在明朝滅亡之後,還在中國的南部出現過南明這個短暫的朝代,永曆皇帝就是這個朝代的皇帝之一。按常理來說,中國的皇帝應該是看不起外國人,認為他們都是蠻夷胡人,自己是天子,但是這位皇帝卻很依賴洋人的幫助,這是為什麼呢?
  • 臺灣失守後,蔣介石選擇的避難所是哪,義和團為何只殺231個洋人
    臺灣失守後,蔣介石選擇的避難所是哪,義和團為何只殺231個洋人 蔣介石在中國近代歷史當中,可謂是風雲人物。蔣介石在最終的大決戰當中,無奈輸給共產黨,最終只能夠敗守臺灣。
  • 54歲TVB御用洋人與人氣女星上契:獲契女大讚是「香港寶物」
    之後,雷深如還將上契過程的照片上載到社交網分享,她又留言謂:「我們認識自2014年電影《死開啲啦》,叫了他5年Uncle,這些照片是2019年4月18號,我們上了契。契爺,恕我不孝,belated『父親節快樂』。」其實,雷深如十分欣賞契爺河國榮,她曾公開大讚過河國榮是「香港的寶物」,演戲好唱歌好聽,對他的評價十分高。
  • 徐令予:女王陛下,你的子民要用洋人的數學課本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徐令予】 3月14日在英國倫敦的書展上,《柯林斯學習》與《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籤署了翻譯出版上海小學數學課本協議。《柯林斯學習》是世界著名的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的英國分部,他們計劃從今年9月起發行英文版上海小學數學課本,全套為36冊供英國學生使用。
  • 古人沒有相機但有畫像:圖3是洋人偷畫的乾隆,圖5真是「鞋拔子臉」嗎?
    古人沒有相機但有畫像:圖3是洋人偷畫的乾隆,圖5真是「鞋拔子臉」嗎? 圖1為清朝步兵中的虎威之師。虎威之師的緊身穿著便於作戰和行動。
  • 洋人看砍頭,正室看小妾洗衣服,清朝的老照片今天看有什麼感覺?
    上圖所顯示的場景是清朝的斬首的老照片,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我們發現在旁邊出現了一隊洋人士兵,他們在很有興趣的看著斬首,也許被斬之人是做了什麼冒犯洋人的事情吧,不然的話,在現場也不會出現洋人軍隊吧。
  • 常德的黃金臺原名皇經臺,曾被張獻忠一把火燒掉
    明崇禎十六年(1643)農民起義軍張獻忠攻入常德,王府被付之一炬。皇經臺也遭池魚之殃,但人們仍習慣稱呼此地為皇經臺。清代皇經臺逐步建成豪門望族,大戶商賈的居住地。窨子屋鱗次櫛比、風格各異。高低錯落的院落,對對石獸守立的鐵皮包木大門,形成一道靚麗的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