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際,農民百姓紛紛起義,想要造反,建立一個新朝廷。各種幫派之間明爭暗鬥。最後以李自成害死崇禎皇帝為結果。不少後人都堅定不移地認為李自成是導致明朝滅亡的關鍵人物。不過中國歷史上名人領袖數不勝數,除了李自成還有不少造反英雄。長城以南區域,分布著很多軍閥,他們也獨自掌握著一方統治政權。下面就說說這些軍閥領袖中的一位——張獻忠。他前後創立了位於川地的大西政權。
如果你是四川人,大概對張獻忠這個名字並不陌生。民間傳言,張獻忠是個聳人聽聞的殺人魔王。明末清初時,四川地區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大屠殺,但是兇手一直未確定。不過參閱當時史料記載,農民軍領袖張獻忠是這場大屠殺的始作俑者。說來奇怪,清朝滅亡後,各種史料擴散開來,張獻忠不僅不是混世魔王,反而變成了好人。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是有人篡改了證明清朝對應時期的關鍵性證據。滿清在1644年時入關,當然這不意味著大明江山已經被清朝納入囊中。畢竟還有張獻忠和南明這樣的忠臣在維護明朝的尊嚴。就在改朝換代歷史交替之際,發生了上文所說的四川恐怖屠殺事件。那時候人心惶惶,老百姓的命賤的不值一分錢。
讓我們回到先秦時期。有句古諺語說的好「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也就是說蜀國人最容易亂起來。先秦時期,多少人秦人想要用血肉之軀平定巴蜀之地,都沒把發讓百姓老實聽話。先秦在同化巴蜀兩國之時,戰線拉得太久了,甚至一度有了亡國的危機。秦孝文王看此情況,帶上收下的神兵強將馬錯將軍,平定了巴蜀之地。秦國這麼一個超級大國,如此強盛,軍事上又非常厲害,六國聯合都無法打敗,生生地被巴蜀兩國拖了這麼久,還一度遭遇亡王國之災。不得不說,巴蜀人民也不是好惹的。這句古諺語算是稱讚巴蜀百姓也就是川人的好話。
不過這句話卻意外地一語中的。由於那段歷史,川人排外這個說法開始盛行。導致每任帝王在統治江山時,都對川地非常重視,一言不合就開始大屠殺。一開始所提到的四川人口數量銳減這件事情上,究竟是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在作祟,還是滿清政權在搞鬼,就不得而知了。筆者的觀點是:它們倆都不跑不了。
張獻忠先佔領了四川,此時他還是站在反對明朝陣營裡的。後來等到滿清入關,李自成又戰敗了,張獻忠為了迎合老百姓,把情緒煽動起來,就站到反清復明的隊伍裡。但是沒想到南明正統政權的出現再次幹擾了張獻忠的計劃。張獻忠疑心重重,懷疑自己在反抗清軍時會被川人所陷害。從此以後,只要張獻忠發現川人有一點點不對的地方,便會用屠刀威懾他們,殺人不眨眼。張獻忠挑起屠殺在先。
清軍也趟了這趟渾水。1655年滿清侵佔四川時,擔心川人同樣會反抗,也實施了不少大屠殺。但是清朝為了統一政權,得到民心,肯定不能自己背這個鍋。正好有張獻忠之前的劣跡為自己頂雷,朝廷為了洗白,就將所有罪狀一股腦兒地推給了張獻忠。
張獻忠家史第11代傳人吳九寶說,大西國皇帝與陳皇后生有一子張壽亭,後來天有不測風雲,大西皇帝在鳳凰山遭鰲拜伏擊,撤退途中,不幸駕崩,先祖部將孫可望、李定國,以錦棉裹屍,葬於荒野。由於張獻忠被定為「惡人」,其家屬為生存下去,帶著張獻忠的銅戟頭,逃到湖廣孝感鄉,改張為吳,後來湖廣填四川,便移遷貴州遵義三江村。家族的歷史只能一代代秘密;只許口傳,不得書寫。
在過了十一代人後,張獻忠的後人才敢認祖認宗,這段歷史才得以揭開。之後還有媒體找到張獻忠後人,詢問張獻忠留下的寶藏。這就是前段時間的「江口沉銀」事件——一位改姓為吳的大爺說祖輩當時把寶藏沉到江底,而不去藉此邀功請賞。「那些東西本就不屬於我,現在放在國家那裡,我很放心。」吳大爺笑著說。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李世民名言的話並非空談。閱讀歷史故事之時,請務必抱著辯證的態度看問題。這樣才有意義,能從中有所學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