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曾經,地球對人類來說很大,人類只能夠在一定範圍內過完自己的一生,想要走遍世界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以及科學的誕生和發展,地球對於人類來說變得越來越小了。人類對於地球資源以及能源的消耗與日俱增,在醫療條件進步的背景下壽命越來越長,人口越來越多,隨之而產生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多,甚至於有些問題已經達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比如不可遏止的全球變暖現象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人類文明的發展使得地球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而地球所能夠承受的壓力也是有極限的,所以為了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也為了保護我們的地球,在未來,人類很可能需要拓展更多的生存空間。
有哪些星球適合改造?
所謂拓展新的生存空間,就是通過改造來增加更多的宜居星球,以此來分流地球人口,同時,新的宜居星球也能夠為人類的發展提供更多更為豐富的資源和能源。那麼,有哪些星球可以作為改造的標的呢?
距離地球太過遙遠的星球是沒有改造的價值的,因為在太陽系之外,那些星球動輒就在幾光年之外,雖然遙遠的未來人類可能會具備遠程星際航行的能力,但是將數以億計的人口通過漫長的星際航行運送到另一個星球上仍然不太現實,所以我們只著眼於我們身邊就可以了,也就是我們的太陽系之中。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中,有四顆巖質行星和四顆氣態行星,氣態行星肯定是不行的,因為氣態行星並沒有固態的表面,人類無法在其上生存。
所以除去地球之外,只剩下三顆巖質行星了,分別是水星、金星和星。
對於人類以及任何一種地球生命而言,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的宜居星球,所以要改造一個星球,就是要讓它的生存環境向地球靠近,所以在選擇目標上就必須要選擇那些與地球最為相似的星球,比如質量和體積最好與地球接近,而距離也不宜太遠。
這樣看來,水的改造價值就不大了,因為水星太小,而且它距離太陽太近了。而在剩下的兩顆行星中,外形和地球最為相近的就是金星了,金的體積約為地球的90%,看起來兩者的大小差不多,而金星的密度比地球略低,不過它的質量也達到了地球的4/5。至於星,雖然比地球小了一些,但現有的環境沒有金星那麼惡劣,而且還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之內。
如何改造?
現代人類最熱衷於探索的地外行星就是火,所以就先來說說星的改造。火星本身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之內,這讓改造變得輕鬆了許多。雖然火星的質量只有地球的十分之一左右,而表面重力也只有不到地球的十分之四,但這並不影響人類長期在火星上定居,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火星的磁場和大氣。
火星之所以沒有生命,主要源於三個因素,沒有磁場、大氣稀薄、沒有液態水。要有水,首先就得有大氣,否則液態水馬上會蒸發逃逸,而要有大氣,首先要有磁場來保護大氣,所以磁場是第一要務。要為火星恢復磁場,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給火星增加一顆衛星,通過衛星的引力作用激發火星內部的重元素形成對流,從而建立磁場。有了磁場就可以幫助火星建立大氣層,最後再利用彗星為其提供液態水。
相比火星的改造,金星似乎要更複雜一些。
金星的質量和地球極為相近,所以一旦改造成功會成為一顆絕佳的宜居星球。金星同樣沒有磁場,所以需要參照火星改造的方法為金星建立磁場。金星本身有大氣,只是大氣成為以二氧化碳為主,所以金星上的大氣壓力很強,溫室效應明顯,因此必須要設法調節金星上的大氣成分,讓其與地球大氣構成一樣。
在金星改造計劃中,最為關鍵的一步是要給金星移動一下地方,因為金星離太陽太近,不在太陽系的宜居帶之內,所以我們需要把它推進宜居帶,而方法嘛,《流浪地球》中的行星推進器倒是一個不錯的設想,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將土星或木星上的衛星推過來配給火星和金星,以幫助它們恢復磁場。#百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