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往觀看。記者 蔡櫻柳 攝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蔡櫻柳)「爸爸,這是真的鯨魚嗎?它怎麼會在這裡呢?」「小朋友,這是一件灰鯨的標本,它在海邊擱淺了,被製作成了標本,用來科研和科普宣傳哦。」小遊客的發問,得到了講解員耐心的解說。
上周末是廈門國際海洋周海洋三所鯨豚展館開放日,吸引了近200名市民遊客前來參觀。
展出兩百多件標本或樣品
在廈門的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內,有一個以海洋珍稀瀕危哺乳動物灰鯨為主題的「鯨豚展館」。在這裡有中國不同海域各類海洋生物標本或樣品,是我國第一家以灰鯨為主題的海洋生物展館,也是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的場館之一。
除了展示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灰鯨標本外,這裡同時還展出了我國不同海域的各類海洋生物標本或樣品200多件,包括灰鯨、中華白海豚、領航鯨、江豚、寬吻海豚、斑海豹、南極特有的威德爾海豹和食蟹海豹等海洋哺乳動物,以及各種鯊魚、海龜、蟹、海鳥等海洋生物標本,總布展面積約600平方米。
自2014年正式開館以來,鯨豚展館每周六向社會免費開放,由經過專門培訓的志願者提供講解服務,自開放以來已接待社會各界人士6000餘人(今年出於防控需要未對外開放)。在這裡,市民遊客可以現場觀摩海洋生物的原始風貌、感受海洋生物的神奇魅力,增進大眾對海洋及海洋生物的保護意識。
鎮館之寶灰鯨很吸睛
「爸爸,這隻鯨魚好大啊,它遊在空中嗎?」鯨豚展館的鎮館之寶當屬一頭體型巨大的灰鯨的表皮標本,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觀看。
據介紹,2011年11月5日,平潭一名漁民出海時發現了這頭擱淺死亡、極其珍稀瀕危的灰鯨。它是中國海域擱淺/誤捕記錄中最大的灰鯨個體,長13.09米,重達21噸。為福建省首次灰鯨誤捕/擱淺案例,也是本世紀以來我國海域首次發現灰鯨的記錄。該灰鯨經廈門市水陸生物製品研究所歷時半年,製作成剝製標本和骨骼標本各一具,主要用於科研和科普宣傳。
「我是土生土長的閩南人,從小就生長在海邊,對海洋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喜歡。」吳女士帶著快滿四周歲的女兒前來參觀,她說,之前就一直挺想來這個鯨豚展館看看,今年初因為疫情都沒機會,這回趁著國際海洋周的開放日趕緊預約來了。吳女士不僅喜歡海洋,也時常思考人類與海洋的共生問題。「比如灰鯨,擱淺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有自然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人為原因,比如海洋汙染。」她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科普知識學習,讓女兒從小學會保護海洋、保護自然。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