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海洋生物在這裡!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集美大學同步舉辦...

2020-11-25 網易新聞

2020-11-25 12:34:13 來源: 娛樂高行貨

舉報

  海洋三所】

  這裡的灰鯨標本全國保存最完整

  

  海洋三所鯨豚展館吸引不少市民參觀。

  文/記者 柯 笛

  圖/記者 張江毅

  逛海洋三所鯨豚展館,覽濱海之城的海洋魅力。11月21日、22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下稱「海洋三所」)舉辦海洋科學開放日,鯨豚展館展出了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灰鯨標本,此外還有中華白海豚、領航鯨、江豚、鯊魚、海龜等不同海域的各類海洋生物標本或樣品200多件,海洋生物的原始風貌盡收眼底,讓市民感受海洋生物的神奇與魅力。

  拓展興趣增長見識

  親子活動好去處

  位於大學路的海洋三所鯨豚展館,是我國第一家以灰鯨為主題的海洋生物展館,總布展面積約600平方米。截至11月22日17時,海洋三所鯨豚展館共接待200餘名市民遊客預約參觀。

  踏進場館,首先吸引眼球的,當屬鎮館之寶——大灰鯨的表皮標本。粗胖的軀幹,狹長的尾鰭,就連全身布滿寄生蟲遺留下的白色斑點痕跡都清晰可見。這頭灰鯨懸掛在空中,周圍還錯落分布著鯨鯊、領航鯨、飛旋海豚、柏氏中喙鯨的標本。「沿樓梯走下去抬頭看,有種置身海底的感覺,太震撼了。」市民方倩雲驚嘆。

  9時許,展館內的市民遊客漸漸多了起來,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觀展,「為什麼灰鯨的牙齒看起來又長又軟?」一位小朋友出聲詢問,志願者解答道,「灰鯨是鬚鯨,不是齒鯨,我們看到那一排像牙齒的東西,其實是灰鯨的鯨鬚,可以用來濾取水中的小蝦、小魚進食……」

  展館志願者介紹,這頭灰鯨屬於西太平洋灰鯨,體長13.09米,重達21噸,是我國海域擱淺捕獲記錄中最大的灰鯨個體。市民黃俊看到兒子似懂非懂地點頭,忍不住笑了起來,他告訴記者,幾天前就在《廈門日報》上看到這場海洋科學開放日活動,感覺正是帶孩子拓展知識面、增長興趣的好機會,「還能幫助孩子從小增強環保意識,很棒的活動!」

  多元了解海洋知識

  養成環保新認識

  「江豚是哺乳動物,被稱為『微笑女神』,然而如今在野外已經難以形成種群。從今年開始,長江流域十年禁漁,有望形成長期保護……」領著觀眾從一個標本走向下一個標本,志願者娓娓講述。市民吳劍虹聽得一臉認真,「聽說出海時親眼看到鯨魚躍出海面,會收穫好運。」本職工作就與海洋相關,吳劍虹格外喜歡鯨魚,她說,希望也能有機會為鯨魚和其他海洋生物做點什麼。

  在吳劍虹看來,展館現場多種多樣的標本,翔實的文字、圖像資料,幫助她更多元地認識鯨魚和海洋,增強對海洋生物的保護意識。「平時我比較關注海洋相關的新聞,人類造成的海漂垃圾嚴重破壞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讓它們面臨著嚴峻的生態危機,保護海洋生物是我們的責任。」吳劍虹說。

  【集大水產學院】

  這裡的紫菜是彩色的

  

  集美大學水產學院以五彩的紫菜試驗點為參觀項目。

  您知道嗎,紫菜還有粉色、橘色的,海膽除了食用,它的殼還可以做成「海膽燈」。昨日,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的海洋文化嘉年華系列活動之一——集美大學水產學院海洋科學開放日在位於鰲園路的集大水產試驗場舉行。

  走進水母實驗室,12個品種的水母映入眼帘,工作人員詳細講解水母吃什麼、是怎麼長大的;在珊瑚實驗室,市民們跟著研究人員學習「憑骨識珊瑚」……

  據了解,本次活動開放了海蠣、鱟、微景觀造景、海膽、橈足類、水母、海水觀賞魚、珊瑚等8個實驗室來開展體驗項目,以及底棲動物、五彩的紫菜、螃蟹等3個試驗點作為參觀項目,方便市民朋友走近海洋,多方位感受海洋生物和水產經濟動物的魅力。(文/圖 記者 林桂楨 通訊員 沈澤斌)

  【集大中山紀念樓】

  這裡有逾十米長抹香鯨標本

  

  超過10米長的抹香鯨標本全國罕見。

  集大中山紀念樓開放日活動昨日舉行,向市民朋友開放了船模陳列室和自然科學館。

  自然科學館展出了2600餘種水生生物。裡面有超過10米長的大型抹香鯨標本,全國罕見;還有豹紋鯊標本、江豚標本、灣鱷標本等。這些標本均來自原廈門水產學院海洋動物館和集美學校科學館。

  在船模陳列室,四十餘艘各類船模,以及十餘類、百餘件航海用具和用品集中亮相。船模包括宋代海船、明代鄭和寶船、現代散雜貨船、工程船、科考船、救助船等特種船舶,以及航空母艦、飛彈驅逐艦、潛水艇等。值得一提的是,現場還有一塊珍貴的南極石。(文/圖 記者 林桂楨 通訊員 沈澤斌)

  來源:廈門日報

  0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共赴海洋盛事 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今日起至26日舉辦
    自2005年以來,海洋周吸引了127個國家和18個重要國際組織的近千名官員和專家代表參會,參加各項活動的人數超過200萬人次,廈門在海洋管理、海洋發展上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  今年海洋周的開幕式,首次與廈門市海洋發展大會融合舉辦,由自然資源部、中共廈門市委、廈門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將有效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在更高起點、更高標準、更高層次上共同推進地方海洋的可持續發展。
  • 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第九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
    (以下簡稱中國海洋學會線上研討會)分別於3-10月連續舉辦八期。主辦單位:中國海洋學會共同主辦單位: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生物資源專業委員會協辦單位: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支持單位:臨港海洋高新院士專家工作站承辦單位:上海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 各種海洋黑科技/接地氣海洋產品11月登陸廈門!門票免費
    舉辦地點——直面無敵海景!廈門海洽會的舉辦地佰翔會展中心一層A廳就在環島東路2480號直面無敵海景!↓↓↓海洋生物醫藥與製品展區海洋高端裝備展區海洋高技術服務展區海洋文化與濱海高端旅遊展區涉海院校科研機構展區涉海金融服務展區
  •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精耕大洋,挖掘深海生物資源寶藏
    在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有一個獨特的微生物「銀行」—— 中國大洋微生物菌種庫,堪稱世界藏量最大,種類最多。庫中2570份大洋生物樣品、2.3萬株海洋微生物菌種,面向全國開放共享,為深海微生物研究與開發提供重要的深海微生物樣品。昔日,深海生物開發是我國藍色科研領域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海洋三所人潛心研究開發海底「沃土」,破解深海生物密碼,成果令人刮目。
  • 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科研團隊在nature子刊發文闡述海洋生物地球...
    圖1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觀測平臺與主要國際計劃的時間線中國網5月28日訊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2020年5月,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觀測與模擬團隊應邀在Nature子刊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上發表了題為「Monitoring ocean biogeochemistry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辦「奇妙海洋探秘之旅」線上公眾科學日
    5月23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奇妙海洋探秘之旅」公眾科學日活動成功舉辦,豐富多彩的直播內容吸引了超過8萬名觀眾參與觀看。本屆公眾科學日首次採用線上形式舉辦,並通過今日頭條、抖音進行同步直播。2個小時的直播中,公眾跟隨主持人的腳步在線雲遊國內規模最大、亞洲館藏量最豐富的海洋生物標本館及深海標本庫,與科研人員一起通過科學實驗「探秘海洋」,並進行了生動有趣的海洋科普知識問答,可謂是開啟了一場「奇妙海洋探秘之旅」。
  • 海洋所與馬裡蘭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籤署合作協議
    6月16至18日,美國馬裡蘭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國際知名海洋生物學家Yonathan Zohar教授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進行了學術訪問與交流,並與海洋研究所籤署了合作協議。    Yonathan Zohar 教授在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開展科技合作與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的基礎上,與海洋研究所所長相建海研究員籤署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馬裡蘭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在人才培養、互訪交流、資源共享、以及科研項目等方面的合作協議,標誌著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馬裡蘭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正式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對提升我國海洋生物研究領域的科研水平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招人啦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招人啦 2020-09-14 17: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所長黃大吉:以海洋科技守護北部灣「綠水青山」
    王鵬斌 攝  7月22日,在廣西北海海事碼頭,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四所)16名科考隊員登上「粵科1號」船,駛向北部灣海域,開啟了「北部灣自然資源調查與評估」科考首航。  該航次是近10年來北部灣海域首個大型的綜合性海洋調查項目,引起業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同時,今年初正式運行的海洋科研領域「新兵」——海洋四所,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 ...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線上研討會將…
    (以下簡稱中國海洋學會線上研討會)分別於3-10月連續舉辦八期。主辦單位:中國海洋學會共同主辦單位: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生物資源專業委員會協辦單位: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支持單位:臨港海洋高新院士專家工作站承辦單位:上海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 打造小學裡的「高端」海洋教育 助力青島「海洋攻勢」
    與此同時,與會人員還跟隨同安路小學的海洋小記者們一同參觀了學校海洋館,這裡232種各類海洋生物標本和30個有孔蟲模具,是孩子們學習海洋知識的寶貴資源庫;觀摩了海洋課程,海洋小記者們用展牌形式展示了海洋教育發展的成果,顯示出了極高的海洋綜合素養,圈粉無數。
  •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青島政暢招標代理有限公司受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的委託,就「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專業設備、配件招標項目」項目(項目編號:QDZC20190507-019)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QDZC20190507
  • 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為孩子們揭秘海洋生物
    中國江蘇網4月1日南通訊(通訊員 夏國華)3月31日上午,來自南通市通師二附和城中小學的50多位新華小記者,來到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近距離、面對面地了解海洋生物和海洋水產品的知識和情況。成千上萬種的海洋生物、尖端的測量技術、前沿的科研成果。讓小記者們大開眼界。
  • 青島同安路小學:打造小學裡的「高端」海洋教育 助力青島「海洋...
    與此同時,與會人員還跟隨同安路小學的海洋小記者們一同參觀了學校海洋館,這裡232種各類海洋生物標本和30個有孔蟲模具,是孩子們學習海洋知識的寶貴資源庫;觀摩了海洋課程,海洋小記者們用展牌形式展示了海洋教育發展的成果,顯示出了極高的海洋綜合素養,圈粉無數。
  • 2018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所科研助理招聘1人公告...
    根據工作需要,按照公開招聘、考核、擇優錄用的原則,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所進化基因組學實驗室擬招聘科研助理1名。五、聯繫方式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所聯繫人:龍紅岸老師聯繫電話:0532-82031723E-mail:longhongan@ouc.edu.cn通訊地址:青島市魚山路5號郵編:266003原標題: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所科研助理招聘啟事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中國網訊 10月30日,由中國海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國遺傳學會和吉林紫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3年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包振民教授領銜完成的櫛孔扇貝和海洋生命學院劉濤副教授領銜完成的海帶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標誌著學校在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前沿水平,並將為進一步的海洋生物分子育種、功能基因開發與利用等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地基礎。
  • 科技領軍人才之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許學偉
    科技領軍人才之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許學偉 2020-11-11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兼國際合作司司長張佔海一行赴自然資源部海洋...
    11月24日,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兼國際合作司司長張佔海,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陳丹紅一行到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調研國際合作工作。調研組一行就海洋三所國際合作取得的成就、遇到的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與參會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  張佔海總工指出,自然資源部目前國際合作的主要方向一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自然資源領域開展生態外交,二是權益維護。海洋三所具有良好的基礎,應發揮優勢服務於部國際合作工作。
  • 2020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擁抱海洋」大學生暑期夏令營招募...
    為引導和激發大學生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興趣和熱情,深入了解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海洋科技知識,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定於2020年7月中下旬舉辦「擁抱海洋」全國大學生夏令營活動。暑期夏令營活動與推免預報名相結合,將作為我所招收推免生方式之一。現將相關安排及注意事項通知如下,歡迎全國高校大學生踴躍報名參加。
  • 感受海洋魅力增進保護意識 海洋三所鯨豚展館上周末對外開放
    它怎麼會在這裡呢?」「小朋友,這是一件灰鯨的標本,它在海邊擱淺了,被製作成了標本,用來科研和科普宣傳哦。」小遊客的發問,得到了講解員耐心的解說。  上周末是廈門國際海洋周海洋三所鯨豚展館開放日,吸引了近200名市民遊客前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