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三所】
這裡的灰鯨標本全國保存最完整
海洋三所鯨豚展館吸引不少市民參觀。
文/記者 柯 笛
圖/記者 張江毅
逛海洋三所鯨豚展館,覽濱海之城的海洋魅力。11月21日、22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下稱「海洋三所」)舉辦海洋科學開放日,鯨豚展館展出了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灰鯨標本,此外還有中華白海豚、領航鯨、江豚、鯊魚、海龜等不同海域的各類海洋生物標本或樣品200多件,海洋生物的原始風貌盡收眼底,讓市民感受海洋生物的神奇與魅力。
拓展興趣增長見識
親子活動好去處
位於大學路的海洋三所鯨豚展館,是我國第一家以灰鯨為主題的海洋生物展館,總布展面積約600平方米。截至11月22日17時,海洋三所鯨豚展館共接待200餘名市民遊客預約參觀。
踏進場館,首先吸引眼球的,當屬鎮館之寶——大灰鯨的表皮標本。粗胖的軀幹,狹長的尾鰭,就連全身布滿寄生蟲遺留下的白色斑點痕跡都清晰可見。這頭灰鯨懸掛在空中,周圍還錯落分布著鯨鯊、領航鯨、飛旋海豚、柏氏中喙鯨的標本。「沿樓梯走下去抬頭看,有種置身海底的感覺,太震撼了。」市民方倩雲驚嘆。
9時許,展館內的市民遊客漸漸多了起來,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觀展,「為什麼灰鯨的牙齒看起來又長又軟?」一位小朋友出聲詢問,志願者解答道,「灰鯨是鬚鯨,不是齒鯨,我們看到那一排像牙齒的東西,其實是灰鯨的鯨鬚,可以用來濾取水中的小蝦、小魚進食……」
展館志願者介紹,這頭灰鯨屬於西太平洋灰鯨,體長13.09米,重達21噸,是我國海域擱淺捕獲記錄中最大的灰鯨個體。市民黃俊看到兒子似懂非懂地點頭,忍不住笑了起來,他告訴記者,幾天前就在《廈門日報》上看到這場海洋科學開放日活動,感覺正是帶孩子拓展知識面、增長興趣的好機會,「還能幫助孩子從小增強環保意識,很棒的活動!」
多元了解海洋知識
養成環保新認識
「江豚是哺乳動物,被稱為『微笑女神』,然而如今在野外已經難以形成種群。從今年開始,長江流域十年禁漁,有望形成長期保護……」領著觀眾從一個標本走向下一個標本,志願者娓娓講述。市民吳劍虹聽得一臉認真,「聽說出海時親眼看到鯨魚躍出海面,會收穫好運。」本職工作就與海洋相關,吳劍虹格外喜歡鯨魚,她說,希望也能有機會為鯨魚和其他海洋生物做點什麼。
在吳劍虹看來,展館現場多種多樣的標本,翔實的文字、圖像資料,幫助她更多元地認識鯨魚和海洋,增強對海洋生物的保護意識。「平時我比較關注海洋相關的新聞,人類造成的海漂垃圾嚴重破壞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讓它們面臨著嚴峻的生態危機,保護海洋生物是我們的責任。」吳劍虹說。
【集大水產學院】
這裡的紫菜是彩色的
集美大學水產學院以五彩的紫菜試驗點為參觀項目。
您知道嗎,紫菜還有粉色、橘色的,海膽除了食用,它的殼還可以做成「海膽燈」。昨日,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的海洋文化嘉年華系列活動之一——集美大學水產學院海洋科學開放日在位於鰲園路的集大水產試驗場舉行。
走進水母實驗室,12個品種的水母映入眼帘,工作人員詳細講解水母吃什麼、是怎麼長大的;在珊瑚實驗室,市民們跟著研究人員學習「憑骨識珊瑚」……
據了解,本次活動開放了海蠣、鱟、微景觀造景、海膽、橈足類、水母、海水觀賞魚、珊瑚等8個實驗室來開展體驗項目,以及底棲動物、五彩的紫菜、螃蟹等3個試驗點作為參觀項目,方便市民朋友走近海洋,多方位感受海洋生物和水產經濟動物的魅力。(文/圖 記者 林桂楨 通訊員 沈澤斌)
【集大中山紀念樓】
這裡有逾十米長抹香鯨標本
超過10米長的抹香鯨標本全國罕見。
集大中山紀念樓開放日活動昨日舉行,向市民朋友開放了船模陳列室和自然科學館。
自然科學館展出了2600餘種水生生物。裡面有超過10米長的大型抹香鯨標本,全國罕見;還有豹紋鯊標本、江豚標本、灣鱷標本等。這些標本均來自原廈門水產學院海洋動物館和集美學校科學館。
在船模陳列室,四十餘艘各類船模,以及十餘類、百餘件航海用具和用品集中亮相。船模包括宋代海船、明代鄭和寶船、現代散雜貨船、工程船、科考船、救助船等特種船舶,以及航空母艦、飛彈驅逐艦、潛水艇等。值得一提的是,現場還有一塊珍貴的南極石。(文/圖 記者 林桂楨 通訊員 沈澤斌)
來源:廈門日報
0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