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為孩子們揭秘海洋生物

2021-01-09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4月1日南通訊(通訊員 夏國華)3月31日上午,來自南通市通師二附和城中小學的50多位新華小記者,來到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近距離、面對面地了解海洋生物和海洋水產品的知識和情況。成千上萬種的海洋生物、尖端的測量技術、前沿的科研成果。讓小記者們大開眼界。「長大了,我也要做海洋科學家!」成了許多小記者的心願。

上午,孩子們來到位於南通的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在科研人員的帶領下,大家首先參觀了海洋生物標本陳列室。海洋中魚、蝦、貝類以及珍稀的玳瑁、皇帶魚、喬氏魟等,上萬個品種的標本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大家大開眼界。

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為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和江蘇省科技廳雙重領導的,全省唯一的專業從事海洋與漁業公益性研究的科研機構。全所85人中,擁有高級職稱的有31人、博士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人,省「333」人才培養對象7人,省「六大高峰人才」5人。

目前承擔省部級以上公益性科研計劃項目52項,其中農業部「863」計劃項目1項、國家自然資金項目1項、農業自主創新項目5項、省科技廳項目14項、省海洋與漁業局項目31項等。1978年以來,全所共獲得各級成果獎勵75項。其中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共49項。

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對這次新華小記者走進海洋世界活動十分的重視。研究所黨委書記仲霞銘研究員在接受孩子們的提問時說:「我們不僅要埋頭搞科研,還要樂於做海洋知識的傳播者、推廣者;要幫助孩子們從小樹立起,了解海洋,認識海洋,熱愛海洋的熱情。」

科研工作者為孩子們的到來做了精心的準備,在參觀過程中,資源研究室湯建華研究員、生物技術研究室沈輝博士為小記者們講解海洋中資源分布、生物生活習性,普及了海水健康養殖及疫病防控知識;科研人員還帶著孩子們一起動手,學習如何測量海水的含鹽量、化學需氧量的滴定實驗、如何在顯微鏡下觀察海洋生物的細胞結構。

在研究所國家級紫菜種質庫,小記者們還人人動手,學做起了條斑紫菜的幹制標本。紫菜種質庫的周偉博士,為了激發起孩子們對了解紫菜相關知識的興趣,請孩子們品嘗了條斑紫菜的海苔產品;並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如何做紫菜湯。面對小記者們的提問,周博士告訴大家,江蘇紫菜產業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強。經過研究所三四代科研工作者,近30多年的良種推廣,並配合對紫菜生產的公益性技術指導,如今江蘇條斑紫菜產業總產值50-60億元。小記者們對家旁邊有這樣一個科研機構,有如此大的作為,驚嘆不已。

最後,研究所熊瑛博士、上海海洋大學碩士生導師,給孩子們做了一場題為「多彩的海洋生物」專題講座,呼籲小記者們動起筆頭子,用行動來感恩海洋、保護海洋!參加活動的所有小記者都覺得今天的活動中,介紹的知識既直觀明了,又生動有趣,每個人的收穫都是滿滿的。

相關焦點

  • 浙江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洞頭基地欲讓小丑魚「離開」海洋
    洞頭海洋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隸屬於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是宣傳「海洋生態文明」主題專門設立的科普、教育展示中心,也是省級魚、蝦、貝、藻名優新品種繁育基地、省級淺海引種馴化繁育基地、省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研究所洞頭基地面向海水增養殖研究技術為主的科研基地,主要以魚類和藻類研究培育為主。
  • 大連聖亞成立海洋生物研究所
    11月6日,《2020·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守護蔚藍」斑海豹保育與野化》論壇在大連舉行,大連聖亞海洋生物研究所同日揭牌,這是國內海洋生物研究領域首家由企業設立的研究所、國內首個海洋生物野化基地。斑海豹屬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渤海遼東灣是全球斑海豹8個繁殖區之一。
  • 威海海洋職業學院:為海洋水產專門建了個大型「綜合醫院」
    「2020年全國重點網絡媒體山東教育採風」活動採訪團來到位於威海海洋職業學院慎行樓的威海市海洋生物健康促進中心,對於海洋水產來說,這個中心就相當於是專門為他們開設的一個大型「綜合醫院」。
  • 神奇海洋生物在這裡!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集美大學同步舉辦...
    11月21日、22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下稱「海洋三所」)舉辦海洋科學開放日,鯨豚展館展出了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灰鯨標本,此外還有中華白海豚、領航鯨、江豚、鯊魚、海龜等不同海域的各類海洋生物標本或樣品200多件,海洋生物的原始風貌盡收眼底,讓市民感受海洋生物的神奇與魅力。
  • 黃海水產研究所多項成果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漁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項目成果為我國海洋生物資源養護、漁業發展新模式探索和實現生態系統水平的漁業管理提供了重要、翔實的基礎資料。為中韓、中日和中越漁業談判、中越北部灣劃界及東-黃海劃界方案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國家維護海洋權益做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中國網訊 10月30日,由中國海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國遺傳學會和吉林紫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3年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包振民教授領銜完成的櫛孔扇貝和海洋生命學院劉濤副教授領銜完成的海帶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標誌著學校在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前沿水平,並將為進一步的海洋生物分子育種、功能基因開發與利用等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地基礎。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考研...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成立於1950年8月1日,是從事海洋科學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和新技術開發的綜合性海洋科學研究機構。
  • 海洋所與馬裡蘭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籤署合作協議
    6月16至18日,美國馬裡蘭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國際知名海洋生物學家Yonathan Zohar教授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進行了學術訪問與交流,並與海洋研究所籤署了合作協議。    Yonathan Zohar 教授在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開展科技合作與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的基礎上,與海洋研究所所長相建海研究員籤署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馬裡蘭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在人才培養、互訪交流、資源共享、以及科研項目等方面的合作協議,標誌著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馬裡蘭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正式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對提升我國海洋生物研究領域的科研水平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 南通市與海洋所籤約共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南通)
    1月11日,南通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共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南通)籤約儀式在青島舉行。南通市副市長徐輝和中科院海洋所所長孫松在協議書上簽字,海洋所黨委書記王啟堯主持會議。孫松首先全面介紹了研究所學科布局、重大科研成果、人才隊伍、能力建設、國際合作、院地合作與高新技術產業化等情況,詳細介紹了海洋所在江蘇沿海地區相關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和進展。
  • 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傾力打造全省首個市級海洋生物健康促進中心
    據悉,為了貫徹農業農村部、省農村農業廳等部門相關文件精神,推動威海市海水養殖業健康綠色高質量發展,促進漁民高產穩產、漁業增收增效,學院與威海海洋發展局合作成立威海市海洋生物健康促進中心,為全市海洋生物疫病監測防治,水產品質量安全和漁業水域環境監測,漁用藥物耐藥性監測普查,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培訓等,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服務和支持,為區域漁業經濟健康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軍一行到浙江舟山市定海區調研水產...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軍一行到浙江舟山市定海區調研水產養殖情況2016-08-01 09:3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定海區海洋與漁業局        瀏覽量: 80833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7月28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軍、副研究員徐士宏,煙臺海洋水產研究所教授江海濱等專家組一行
  • 黃海水產研究所首次報導海底垃圾可能引發海葵爆發進而導致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的改變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近海漁業資源生態學團隊在國際環境科學領域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影響因子6.551) 在線發表了題為「Is seafloor litter contributing to sea anemone blooms ?」的研究論文。
  • 為海洋生物研究奠定基石——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七
    海洋是生命最初誕生的家園,也是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的地方。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以下簡稱「分類室」)「尋寶」70年,採集生物標本80多萬號,發現海洋生物1新亞綱、6新科、93新屬、1774新種,發表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和魚類佔國內同類新物種總數的65%;出版專著140多部、論文近2000篇。
  • 南海海洋研究所2002年招生
    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研究機構有物理海洋研究室、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室、應用海洋生物研究室、海洋地質環境研究室、海洋構造地球物理研究室和兩個所屬開放實驗室--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開放實驗室和邊緣海地質與古環境開放實驗室,以及四個臨海海洋生物實驗站--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湛江海洋經濟動物實驗站和汕頭海洋植物實驗站。
  • 3000噸級海洋漁業科學調查船"藍海101"下水 是咱黃海水產研究所的
    半島記者 韓小偉9月12日,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與東海水產研究所「藍海201」號為「一型兩船」)在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正式下水。這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兩艘海洋漁業綜合科考船主體建造完成,進入舾裝階段,不久將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海洋漁業資源調查。據悉,此次在上海一同下水的還有東海水產研究所的「藍海201」號,兩艘調查船被譽為「漁業航母」,是農業農村部迄今投資最多、噸位最大、設施最先進的科學調查船,也是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之重器」和「農業現代化標誌性工程」之一。
  • 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交付...
    6月28日,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nbsp(與東海水產研究所「藍海201」號為「一型兩船」)在上海舉行交船籤字活動。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建設項目處處長張野田,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董金和,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王國忠,中國船級社上海分社總經理孟令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王小虎、副院長崔國輝,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金顯仕、副所長辛福言,東海水產研究所所長莊平、副所長高建芳等所領導,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軍等出席籤字活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及東海水產研究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等參加了籤字活動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學的前沿陣地
    第一步是成立單學科的海洋生物研究室,等到條件成熟了再成立綜合性海洋研究所。根據這一建設思路,1950年8月1日,經過多方籌備,中國第一個海洋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正式成立。1954年1月1日,該研究室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7年1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擴建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合成訪問南海海洋所
    7月18日下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黨組書記張合成在水科院南海水產所、珠江水產所領導的陪同下到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訪問和交流。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黃羽庭及所辦公室、科研處、工程中心總工辦,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東省應用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熱帶海洋生物標本館等部門負責同志、專家參加了座談。
  • 中國六所「海洋大學」2020年本科招生計劃: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江蘇海洋大學
    學校創建於1958年,始名舟山水產學院,1975年更名為浙江水產學院,1998年與舟山師範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為浙江海洋學院,2000年之後舟山衛生學校、浙江水產學校、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舟山石油化工學校和舟山商業學校等學校(
  • 「海綿寶寶」亮相南京 地質學家揭秘古海洋奧秘
    「海綿寶寶」亮相南京 地質學家揭秘古海洋奧秘  【解說】動畫片《海綿寶寶》深受孩子們喜愛,而現實版的 「海綿寶寶」更為奇特。2月9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集中推出海底生物海綿化石、鱟等遠古海洋生物化石,揭秘億萬年前海洋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