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厚度小於1微米且能自我癒合的塗層,不僅可製造化學防護服......

2021-01-21 人造革合成革

研究者們為紡織品研發了一種塗層,這種塗層不僅能夠自我癒合,而且可以中和有害化學物質。科學家們稱在不久的將來,這種塗層會被用來製造化學防護服,這種防護服能夠幫助每一個人(不論是軍人還是普通農民)遠離有毒物質的傷害。

科研人員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發的由帶正電和帶負電的聚合物組成的塗層,聚合物看起來就像是魷魚圈牙齒中的蛋白質。把這種塗層放置在安全溶劑的環境,例如水溶劑中,可以在較低的成本下使用簡單的設備生產,適合大規模使用。

工程科學與力學教授Melik C. Demirel:

時裝設計師採用羊毛或者絲綢這樣的天然纖維或蛋白質製成的衣服價格十分昂貴,而且也不能實現自我癒合。為了解決上面的問題,我們一直在尋找一種方式讓傳統的紡織品實現自愈,因此我們提出了這種塗層技術。

研究人員演示了這種塗料是如何被切成數段後又自行癒合到一起的。他們先用滴管加水使它們癒合在一起,然後在織物整體再進行上一步處理,最後,織物就會變得柔軟而結實。


另外這種被應用的塗層,也可以在其中加入適量的酶。在演示中,他們使用脲酶,把尿素分解成了氨氣和二氧化碳。酶可以被定製用來滿足研究的需要,而且其他的酶可用於匹配所需的化學物質。


可以在酶到達皮膚之前,藉助具有自我癒合功能的封裝酶來降低毒素的傷害。它像被用作殺蟲劑和除草劑的有機磷酸酯一樣,這些物質在通過皮膚被吸收的情況下作用尤其明顯。對於自愈製衣和靶向酶來說,如果被暴露在這些物質下,其作用可能會受到限制。


這種塗層很薄,厚度小於一微米,因此在日常穿著中很難發現它們的蹤影。雖然塗層很薄,但是它們能夠增加材料的強度。這就是首次製作的能自我癒合的紡織品。


相關焦點

  • PVD耐磨塗層可鍍厚度邁入百微米級時代
    該技術所鍍制的塗層光滑緻密且與基體結合良好,所採用的工作溫度較低因而基體材料適用範圍極廣,所產生的環境排放無汙染故而屬於綠色環保加工技術。特別是採用該技術所鍍制的減摩耐磨塗層,不僅具有低摩擦和低磨損的特點,更是具有高硬度、強結合、耐腐蝕等優點,已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機械製造以及汽車零部件等行業。
  • 新材料趨勢:自我癒合
    新型塑料可在破損後瞬間自我癒合自愈型膠水可修復表面劃痕和裂紋碳基化學混合物所製成的自愈型膠水可修復表面劃痕和裂紋電子縫合線內含高分子聚合物或絲線,並和超薄矽傳感器整合,縫合之後可系住皮膚、拉緊、打結,且可以監測傷口及加速癒合。
  • 熱障塗層成為高性能航空發動機必不可少的「防護服」
    熱障塗層有很多優點,它能降低零部件的工作溫度,從而降低因工作疲勞帶來的損傷,同時,熱障塗層也可以減少渦輪葉片對冷卻氣體的需求量,有助於提高發動機工作效率,延長工作壽命。熱障塗層擁有一個像「三明治」一樣的多層結構,由陶瓷隔熱層、金屬粘結層和高溫合金底層組成塗層系統。
  • 可自我癒合的混凝土
    楊克斯在荷蘭的代爾夫特科技大學工作,他受到人類身體的啟發,創造出了可自行癒合的混凝土。他把包含可生產石灰的細菌連同乳酸鈣一同嵌入混凝土塊中,而這些細菌要麼是嗜鹼芽孢桿菌Bacillus pseudofirmus,要麼是巴氏芽孢八疊球菌Sporosarcina pasteurii。若是混凝土裂開了,空氣以及水分會促使細菌覓食那些乳酸鈣。
  • 人造皮膚不僅能自己癒合,還能像真皮膚一樣感知冷暖?
    據Khatib解釋,人造皮膚被賦予了兩種全新的機制,一種是內在修復機制,用於損傷的有效自我修復癒合能力,這種功能是通過在聚合物表面嵌入銀納米線或碳納米管的方式實現的如果這種人造皮膚浸泡在水裡時發生機械損傷,它知道如何自我修復並及時防水,防止設備裡的電洩漏到水中。
  • 新型塑料「長血管」能自我癒合
    化學物質能夠通過垂直的紅色和藍色「血管」抵達傷口,修補受損的塑料。中國日報網5月11日電(王琦琛) 手機屏幕摔壞了?網球拍折斷了?不用擔心,最新研發的「自我癒合」塑料能幫你解決煩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的科學家5月9日在《科學》上發表文章,宣布受到人體血管的啟發,成功研發出有自我癒合功能的塑料,能在20分鐘內自我填補直徑達35毫米的「傷口」,並在3個小時之內復原,堅固程度達到受損之前的62%。其修復能力相當強大,大約是過去同類產品的100倍。
  • [視頻]這種電子材料被切成兩半後能「自我癒合」
    (原標題:[視頻]這種電子材料被切成兩半後能「自我癒合」)
  • 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問世
    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
  • 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
    8 月 26 日,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布了由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創造的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行走微型四腳機器人,該機器人尺寸小於 0.1mm(約為人頭髮寬度),可通過雷射控制其腿部行走。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
  • 環氧地坪塗裝厚度、硬度檢測怎麼做?
    下面地億建設為大家介紹環氧地坪塗裝厚度、硬度檢測怎麼做。一、測試環氧樹脂地坪塗層的附著力包括兩個方面:1、一方面,色漆、清漆和漆膜劃格試驗可在施工現場使用,厚度小於500微米的刀刃間距小於60微米,刀刃間距在60-120微米之間為2 mm,大於121微米塗層附著力檢測刀刃間距為3mm。
  • 玻璃塗層測厚儀實時測量玻璃上的塗層厚度
    對於玻璃製品,尤其是運用於光刻機物鏡、高精度光學顯微鏡、光學攝影鏡頭等精密光學儀器的玻璃製品,工業生產對其表面塗層的材料和厚度都有嚴格的要求,玻璃表面的塗層厚度對玻璃製品的運用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有效高精度測量玻璃製品表面塗層厚度是至關重要的。
  • 實現小於1微米的晶體三維測定!以前50至100微米的都不可以
    晶體結構的三維分析需要對晶體進行完整三維觀察,像粉末一樣小的晶體,邊緣小於一微米,只能用電子輻射來分析。利用電子晶體學,從技術上講是不可能全面觀察單晶的。由維也納大學化學系蒂姆·格魯恩領導的研究小組對這種微小晶體進行了改造,這樣就可以看到全景了,研究成果現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實現小於1微米的晶體三維測定!以前50至100微米的都不可以
    晶體結構的三維分析需要對晶體進行完整三維觀察,像粉末一樣小的晶體,邊緣小於一微米,只能用電子輻射來分析。利用電子晶體學,從技術上講是不可能全面觀察單晶的。由維也納大學化學系蒂姆·格魯恩領導的研究小組對這種微小晶體進行了改造,這樣就可以看到全景了,研究成果現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這種國產混凝土,可以「自我清潔」!
    現代高層建築需「人工吊繩」清洗牆面,耗力、費水且存在危險。有沒有一種建材,下一場雨建築就煥然如新?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徐鑫等人創新方法,製備出一種超疏水、高氣孔率、隔熱與隔音性能俱佳的輕質混凝土,有望實現建築物「自我清潔」的設想。美國化學會學術期刊《應用材料與界面》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PA塗層與PU塗層的區別
    最初的聚丙烯酸酯類塗層膠屬於單純防水型產品,通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的品種不僅具有防水透溼,阻燃等多種功能,而且還有低溫節能的特色。聚丙烯酸酯類塗層膠一般均由硬組分(如聚丙烯酸甲酯等)和軟組分(如聚丙烯酸丁酯等)共聚而成。聚丙烯酸酯塗層的主要單體有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等,為了提高其防水性能,必要時可加入丙烯醯胺和丙烯腈,聚合引發劑一般用過氧化物(如過硫酸鉀等)。
  • 雙金屬焊接內外塗塑鋼管廈門供應商塗層厚度標準
    雙金屬焊接內外塗塑鋼管廈門供應商塗層厚度標準   塗層厚度300微米左右,是噴塗工藝無法實現的,因而防腐性能遠超過目前內同類產品。的聚乙烯樹脂、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環氧粉末、無毒聚丙烯或無毒聚氯乙烯等有機物而構成的鋼塑複合型管材,它不但具有鋼管的高強度、易連接、耐水流衝擊等優點。
  • PET塗層邊緣幹擾(彩虹紋)產生的原因和改進方法
    :折射率匹配法,選用高折射率的單體或者樹脂。改進方法三:2~8微米塗層厚度是產生邊緣幹擾最嚴重的區域,而加硬塗層的最佳厚度是4~6微米。1。塗層厚度小於2微米,使用高韌性,高硬度的塗層材料,達到塗層厚度和機械性能的平衡。2。塗
  • 保定市聚乙烯防腐鋼管塗層厚度生產基本工藝介紹
    保定市聚乙烯防腐鋼管塗層厚度生產基本工藝介紹 ,「ft4g5p3t」   保定市聚乙烯防腐鋼管塗層厚度生產基本工藝介紹    複合管廠家介紹有關於鋼塑複合管價格不再提高根據可塗敷鋼管的內外表面或僅塗敷外表面。
  • 英媒:神奇塗層助牙齒自我修復
    牙釉質現在可以通過使用一種特殊的凝膠實現自我修復。這種產品可以令人們避免出現需要修補的牙洞。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8月30日報導,牙釉質是牙齒外面堅硬的保護層,口腔內細菌產生的酸和反覆咀嚼會令其磨損,從而產生牙洞,然後牙醫不得不使用填充物將其堵住,以防止牙齒進一步受損。
  • 《Nature》發布華裔美國最優秀化學家之一鮑哲楠教授最新成果,電子皮膚受損後自我癒合取得突破進展
    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不僅具有壓力、溫度等觸覺系統,還具有柔軟、可拉伸、自我修復等多種特性。近日,鮑哲楠團隊關於「自癒合彈性半導體」的論文在Nature上發表,史丹福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製作出了像人體皮膚一樣可以拉伸、形成褶皺、自我癒合的半導體,能夠用於可穿戴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