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白為什麼兒童需要繪畫,以及怎樣是孩子需要的繪畫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造就全人的藝術教育》 託馬斯·維爾德格魯伯
星期日周刊記者 王崇
關於兒童繪畫問題很值得介紹和探討。
看到外面大大小小的兒童繪畫培訓班上,很多幼小孩子的身影以及辛苦接送孩子的家長,若只憑著美好的意願而選擇了不恰當的學習方式,是非常可惜的。
明白為什麼兒童需要繪畫,以及怎樣是孩子需要的繪畫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過程常被稱為「正見」。
思考永遠都很迷人。
兒童體內有很多能量,「多餘的能量或塑造力如果未被捕獲到,可能會倒退回去,在被動反應模式中耽於荒廢。反之,創造力如能被藝術加以利用,就能促進認知力、塑造力和個人的理解力……」託馬斯·維爾德格魯伯,一位有著35年的藝術教育經驗教師這樣說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一個兒童完成了一幅畫作後,有些隱形的東西留在他們的心靈和身體裡,若兒童有機會繼續投入藝術活動,則藝術活動將一再地促進孩子的認知力、塑造力和個人的理解力……改變著孩子的能力。
這樣的發現若是真相,那麼它帶給人類的改變將是驚人的。
借著這樣的思考,擺在我們面前的還有很多具體的問題,比如:指導學齡前兒童畫畫是否合適?
關於這一系列問題的思考,託馬斯·維爾德格魯伯將它們集結成冊,成為現在擺在我書桌上的這本書《造就全人的藝術教育》。
感謝所有來到我面前的文字和背後的作者。
繪畫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跟孩子們一起繪畫,會是一樁很大的樂事。他們畫畫並非是出於某種缺失,並非是為了某種好處,只是那麼無憂無慮地創作出一件件作品。圖畫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始終意味著新的開始。圖畫一旦畫成,就已經成為過去。它們把痕跡留給了創作者自身,留在了他們心靈和身體的可塑性當中。那些個性化的、自由釋放的、無拘無束的過剩能量,正時刻準備著,要一再地改變學齡兒童的技巧和能力。
教育就是引導:注重感知,而不是為了收益,引導孩子,幫助孩子綻放各種潛在能力。孩子多餘的能量或塑造力如果未被捕獲到,可能會倒退回去,在被動反應模式中耽於荒廢。反之,創造力如能被藝術加以利用,就能促進認知力、塑造力和個人的理解力……造型藝術有著自己的語言,能夠增進感知,激勵眼光並豁亮眼眸。
繪畫通過感官訓練的途徑,既對生理體質有所造就,又能激勵孩子們生機勃勃地創造世界和感悟世界。
孩子們在畫圖時所藉助的力量,在學齡前還能促進器官發育的力量,如今卻已轉而成為個人的潛能供他們發揮,我們也就能理解繪畫活動能再次反作用於身體的發育了。這種多層次的練習途徑可以讓多個感官共同產生感覺,同時會促進四肢運動,從大幅運動到胳膊和手的精密活動,同時強化眼睛的視覺和眼部肌肉的活動,進而讓人強烈體會到運動覺和平衡覺。
新近的大腦研究揭示,上述強化效果對於大腦的進一步塑造也是不無裨益的。研究認為,「大腦各部分的複雜程度各異的結構設計,尤其關係到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自主活動能力。人如果能清醒地投入、關注和認知客體世界,便可以確保大腦物質不斷重組,大腦機能的質量不斷發生改變。」
跟濃豔的色彩打交道會怎樣影響孩子
跟濃豔的色彩打交道還能夠展現經驗,激活和增強生命的活力。繪畫手法的運用對於加強條理性和內在創造力不無裨益。
阿道夫·赫爾策爾說:「創造生命的真正力量存在於繪畫手法中……我一直持續跟藝術手法打著交道,在它們身上,我看到了、感到了神的力量。
魯道夫·斯坦納曾針對線畫強調說:「孩子會……形成一種思考的直觀和一種直觀的思考。 」當8歲大的孩子親自進行運動機能方向的練習時,「通過這些練習,他將學會思考,生命的思考。若是直接通過頭腦來學習思考,這就不是生命的思考,以後會導致孩子怠於思考。 」
繪畫行為最終塑造繪畫者自身
繪畫的首要目的不是讓學生畫出令人難忘的圖畫,而是訓練學生的技能。而這些技能會為新的能力提供土壤。在繪畫過程中,眼和手在工作——在塑造,也在認知。在這一行為中,不同的認知(感覺)彼此聯繫,(共同)在「聯覺」中活躍起來。
繪畫手法中包含著大量規則,規則中又包含著每一種頗具藝術含義的表現方式……對於繪畫手法的各個規則,我們願意視同遊戲規則。沒有規則,就沒有遊戲——生活這樣告訴我們。
在教育學中,可以按照席勒的觀點來理解「遊戲」。不假思索的信筆塗抹只是順應了一種片面化的、麻木乏味的「感性衝動」,只有按照規則行事,才能滿足那種片面化了的「理性衝動」。
「這兩種衝動的協同作用,」席勒說,「促成了第三種衝動,即遊戲衝動……遊戲衝動令人嚮往的狀態是,自身怎樣去創造,就怎樣去接收,同時努力去創造,就像感官努力去接收一樣……人只有在成為完全意義上的人時,他才會遊戲。人只有在遊戲時,他才會成為完全意義上的人。」
教師如果能把造型手法的規則當作遊戲規則,恰如其分地植入繪畫任務中,他就能自然而然地收穫威信。他能教會孩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信心,並因為「恰當」而「美妙」地描繪了想要表現或應當表現的東西而產生愉悅感。
孩子的塗鴉反映著孩子內在身體的發育變化
我們在日常認知中,大都把圖形理解為既成的、固定的、有信息含量的東西……若是體會到圖形的功能,我們就會從中發覺一種構造的、造型的勢頭……康定斯基說:「線條被用作了一種純粹的繪畫手法——即從其純粹的內在音聲出發。線條即便在圖畫中脫離了描摹物體這一目標,它的內在音聲也不會被次要角色削弱,而是將獲得完全的內在力量。
我們會自然地發現,這種力量在小孩子的最初塗鴉中有所表現。這些位於所有生命體內的造型力量,與學齡前兒童的身體發育密切相關。它們是「建築構造力」,尤其能架構人體,使之抵抗重力,向上聳起。它們也是「造型力」,能細微地打造各種內在器官的形狀和生長發育進程。
到孩子入學時,這些力量會釋放為認識能力。當孩子們開始數數、計算,模仿大人寫字並且願意學習時,我們可以覺察到這種能力。
小孩子在塗抹、畫圖和繪畫時,便是藉助了這些力量。「從孩子畫的草圖中,他體內的發育活動浮出表面,清晰可鑑。」對同樣對象的分析表明,身體發育和功能成熟遵循著一種近乎自然法則的規律,呈現為三個階段,無不在孩子的塗畫活動中表現出來。
孩子在大腦區域發育至第三年時,畫的是旋繞、迴旋、螺旋、圓圈。
到孩子5 歲時,軀幹上部區域負責節奏感的身體組織發育成熟了,除了畫螺旋和圓圈外,孩子還會畫十字交叉、梯形和長方形了。
從5 歲到上小學之前,得到發育的主要是新陳代謝系統和四肢長度。此前靠著「觸角」向著周遭環境伸展的頭足綱動物,現在長出了雙腿、雙腳、雙臂和雙手,站立不動時,體形呈現出三角形。樹木、房屋和「故事」終於發展成了場景,可以帶給孩子們多彩體驗的場景。
指導學齡前兒童繪畫是不合適的
如前所述,學齡前的孩子是靠著本能在塗鴉,這也反映出了他體內的那種促使器官發育的力量。對這個年齡的孩子加以指導是不合適的。
直接塑造形體的力量隨著孩子換牙而逐漸消退。到孩子上學時,它們就成為了普通的意識力量,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現在,可以針對孩子的年齡,逐步開展畫圖和繪畫活動了。有賴於此,孩子才能形成技能和能力。
通過觀察兒童塗鴉和遠古的造型表現方式,我們發現,線條是主要手段。現代藝術中的「構圖形態學」也是發端於線條。保羅·克利就此寫道:「讓我們暫時在最原始的手段上,在線條上逗留片刻。在各民族的史前時代,在那個書寫跟畫圖不分家的時代,線條是固有的元素。我們的孩子也大都是從線條起步的,有一天,他們發現了點在移動的現象,不知有多興奮,簡直抵達了想像力的極限。鉛筆開始無拘無束地移動起來,隨心所欲。看到孩子最初的作品,我們同時也發現,他們所走的道路已經確定了。那些樂於在混亂無序中止步不前的孩子,自然不會成為什麼畫家。不過,其他的孩子卻會很快取得進步,形成一定的秩序……起初遊戲中的混亂無序讓位於初期的規則。線條的自由延展臣服於期望中的最終效果。」
繪畫行為在人類學上產生的影響
繪畫行為是各個感官領域的協同作用的結果,在人類學上所產生的影響可想而知。
在兒童的整個發育過程中,感官活動首先起著促進身體成長的作用。眼前若是沒什麼可看的東西,眼睛器官的構造就得不到進一步發展,視覺能力也同樣難有進展。為了使感官刺激產生感覺,感覺發展成為(循序漸進的、有意識的)認知,需要對感官進行教導。
20世紀初期,魯道夫·斯坦納闡述過一個感官等級構造體系,這個體系恰恰為教育學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原則。後來者從感官生理學角度,對這一體系進行了日益精密的探究,並部分印證了它的有效性。
三種上層感官掌控的是人類專有的自我表達:我覺、思想覺、語言覺。
人的認知能力是人對人言傳身教的結果。通過人際關係中形成的接受教導能力,接下來的各種感官才變得人性化,即開始了理解活動,而不僅僅是操縱各種反應。
我們藉助中層感官來探索環境:聽覺、溫暖覺、視覺、味覺、嗅覺。
它們一旦被教給我們,就會通過練習,促成極其細密的、我們大家都熟悉的感官質量認知。
四種下層感官又稱作肉體感官,所傳達的是生物體的狀況:平衡覺、運動覺、生命覺、觸覺。
它們很少進入清醒的意識中,卻總在跟中層感官協同作用。正是下層感官的活動和相互區分,才幫助人的思想內核,即「我」,「化身」到其肉體組織當中。
藉由這一過程的正常展開,藝術教育學可以遵照肉體感官與視覺的聯覺,提供可貴的幫助。
必須注意的是,感官其實只傳達了肉體的狀態。我們通過觸覺,體會到的是皮膚的印象,也就是身體的界限。要想獲得對物體的「觸摸感」,需要與其他感官協同作用。生命覺有助於深入感知整體器官狀態,它能傳達出疲勞、新鮮、健康、疾病、體能積累和消耗等各種狀態。運動覺方面的動覺接收器位於肌肉、關節和肌腱部位,能幫助控制身體的運動。我們自己身體處於重力的牽引之下,也處於外部世界空間走向的牽引之下,因此才有了平衡覺。
編輯註:這一段在閱讀上有些不容易,但我們依然決定原文錄入。原因是,透過一些嚴肅的閱讀,我們可以深入地思考那些思想者真正傳遞的精神。轉譯會影響思考,儘管可能會幫助閱讀。
感官訓練就是對認知器官的訓練
我們可以確定:感覺器官不僅是「傳導器」,而且也是負責思維判斷的器官。感官訓練就是對認知器官的訓練。兩者相互促進。藝術教育若能額外關注到繪畫手法所具有的多重塑造價值和教育價值,它就能以富有活力的方式,幫助「我」完成「化身為人」的自然過程。當然,「我」的維度和藝術的維度遠遠超出了上面略述的範疇。從「我」出發,視覺方面會生成一種受興趣牽引的注意力,同時也會生成一種下意識的、負責感知的注意力,這兩種注意力會與世界的精神性達成統一。
關於視覺過程的這一維度,我們在柏拉圖的言論中可以找到。他在生平最早的一段論述中說道:他在他的教學談話《蒂邁歐篇》中,讓眾神從「柔光」中創造了眼睛。光從眼睛中「湧流」出來,與世界萬物的光「融為一體」。眼睛告知了「整個身體」,直至靈魂。於是,在靈魂中,「我們看見了」的感覺生成了。
歌德也說過類似的話:「眼睛的存在要歸功於光。是光,把眼睛從動物身上無關緊要的輔助器官,提升為一個與光同等重要的器官。就這樣,眼睛因光而生,為光而生。有了眼睛,內心的光就跟外界的光相遇了……」
如果眼睛不似太陽,
我們怎能看見有光?
要不是神力在我們體內常駐,神聖又怎會讓我們痴狂?
魯道夫·斯坦納一方面從生理學角度宣稱,視覺過程與運動覺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卻又從靈魂——精神的層面來描述它:「善於感知的靈魂當中有一種思想,這思想透過眼睛,從靈魂湧出……星星一般的東西,作為思想的實質,湧向某物,又衝向遠方,直至在某處遭遇到抵擋,直至另一個星星般的東西朝它迎來。外面,星與星的碰撞就這樣上演了,於是構成了色彩,我們在萬物那裡感知到的色彩。
當兒童在繪畫時用眼睛看時,他的身體同時發生變化
眼睛是光學儀器,由晶體、自動調焦和調光裝置、感光背景構成,感光背景可以把電子脈衝傳導到大腦中。眼睛只會傳達亮度和色彩。眼睛裡的所有運動都是由最為精密的肌肉組織來引導的。即便聚焦在某個靜止不動的物體上,也會發生速度為每秒20-150次的衝擊式、掃描式和定影式的最小規模目光運動(掃視),每個運動持續時間為10-80毫秒。因此,我們在看東西時,會無意識地主動描摹出一幅多姿多彩的運動畫面。
克利斯蒂安·利特爾邁耶研究了年輕人對學校建築和搖擺不定的三角形的感知過程。他通過拍攝眼睛的運動,揭示了視覺感知過程進行得多麼活躍,多麼均衡(比如,在平衡被打破時的感覺):「只有通過至少是視覺、平衡覺、生命覺、運動覺的聯覺,才能得出印象,比如,建築搖搖擺擺,或是……樣子很協調。」
色彩感知實驗以及過後的感覺表述(溫暖、舒適、冷、不適)也表明,體溫根據感覺的不同,會相應地上升或下降。
在藝術教育方面,我們可以明確的是,上述各個感官領域的聯覺中,總是包含了對客體的感知以及自己身體的感覺兩方面。在這個複雜的視覺過程中,還會加入手在畫圖和繪畫時的移動和觸摸活動。繪畫行為所造就的,將會是一個完全的人,他擁有筆直而對稱的生命形體,擁有可以靠情感來表現的認知,具備了在思想中綻放的理解力!
大腦研究發現,感官運動方面的活動影響了大腦細胞、細胞組、大腦各個區域的區分、塑造和連接成網過程。說得消極一點兒:「感官的喪失會導致大腦結構的衰退」,比如「視覺體驗的缺失致使相關大腦區域神經元突觸數量減少到原來的70%。」說得積極一點兒:「一種變化豐富(但絕不混亂)的、總是能促成新體驗的環境,也會讓大腦結構交織成更加複雜的網絡。」
誰是這本書可能的讀者
這本書是針對教育工作者的。書中每堂課安排的繪畫任務是通過繪畫手法來完成的,且與世界各地兒童的各個發育階段息息相關,故而,各類學校的教師均可利用它們來開展工作。想鼓勵自己孩子學畫畫的父母。對繪畫本質的理解可以幫助父母選擇何時,由誰來幫助孩子學習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