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夜色斑斕夢幻瓊中

2020-11-25 海南日報
  如果一個城市有靈魂,那麼夜晚便是觸摸靈魂的最好時機。

  當夕陽收起最後一道霞光的時候,一盞盞街燈與霓虹燈便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縣城的夜空漸次亮起,點點燈火勾勒出山城的輪廓,絢爛而不喧囂,像極了瓊中人的性格。

  燈璀璨

  走在瓊中靜謐的夜裡,路邊的紅色「中國結」景觀燈如一條絢麗多姿的彩帶貫通整個縣城,兩側樓宇的外牆上則泛起一層層彩色的漣漪,紅的、黃的、藍的、紫的……讓人仿若跌入了一場斑斕的夢境。

  低垂的夜幕下,一排排黎苗風情的房屋佇立在道路兩側,繽紛多彩的房子一個挨著一個,像一組跳動的音符,輕輕撥動人們藏在內心深處的那根弦。

  在某個拐角處,你甚至還會偶遇一棟如童話般的彩虹房,七道彩色的光束層層環繞爬上屋頂,在皎潔月光的照映下顯得分外迷人。

  在某個賓館的樓體上,紫色的霓虹光束橫射,噴出閃耀的迷光,當你還來不及回味盡興,青綠魚紋狀的船型屋頂已經走進你的眼帘,色調的和諧配套溫潤了你的情緒,當你的目標移到光影下,欣賞一隻展翅欲飛的甘工鳥時,心醉了。

  瓊中的夜,當然少不了絢麗壯觀的百花廊橋。百花嶺下,一串串燈光如明珠般閃爍在紅色長廊中,倒映在水面如眼波流轉。往遠處眺望,滿天繁星似人間燈火,遍地華燈若天河群星,燈火與星光交相輝映,構成一片曲直相映、遠近互襯的迷人景致。

  站在百花嶺的山道上,俯瞰營根縣城,營根路聯接海榆路,燈火的印記,形成了一條多彩絢爛的「Y」字型道路,讓你驚嘆於城市設計的曼妙;道路兩側片區的居民樓,多彩斑斕的燈火斑斑點點,如黑暗的星空中一團團璀璨的星光。

  在這點點燈光與星火中,你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盞燈火。

  品滋味

  在瓊中的夜晚漫步,每往前一步都會有新的驚喜,因為這裡的夜色是那麼的立體。

  對於「夜行者」來說,壹號廣場的夜再適合不過了。白天的餘熱尚未散去,年輕的男女們在杯盞相撞間,已經掀起了一陣陣「熱浪」。這裡沒有夜的鬼魅,只有被霓虹燈浸染的深宵迷醉。

  沿著海榆路往南走,少了幾分喧鬧,卻多了幾分市民氣息。街道上人影綽綽,戀人們牽手徜徉在習習微風中,三五成群的老人們則在各類健身器材上舒展著筋骨,或在空地上跳起廣場舞,消磨著這愜意的時光。

  在熾熱而漫長的仲夏夜,一路走走逛逛,累了便拐進路邊的冷飲店,端上一碗冒著絲絲涼氣的清補涼,當清爽的椰汁在舌尖蕩漾開來時,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人滿足的呢?

  在一片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溫暖燈火中,疲憊的城市慢慢卸下皮囊,趕路的行人也漸漸放緩腳步,沉浸在這夜色中。

  遊走在這璀璨夜景,稍不留意便可能錯過一處風景——「彩繪」。比如那拾級而上與心愛的姑娘相會的黎族少年,比如那坐在窗沿卻釣到一隻胖乎乎的蜘蛛俠的小男孩,比如那伸長了脖子偷吃樹葉的長頸鹿……這些棲息在錯落樓市間的牆體彩繪,在斑駁燈火的照耀下忽隱忽現,顯得分外的俏皮與可愛。

  慢生活

  在天鵝絨般的溫柔夜色中,城市的一切仿佛都被重新抒寫,變得愈發清晰起來。

  如果說瓊中的白晝展現著略顯陽剛而喧囂的一面,那瓊中的夜則浸潤著悠閒與多情。在天鵝絨般的溫柔夜色中,看似熟睡著的一切正萌動著另一種生機——屋簷翹起的青瓦、窗沿綻放的鮮花、牆上彩繪的塗鴉……它們隱藏在白晝的車水馬龍間,在夜間集體活躍,卻又漸漸化為一種柔軟,溶進夜的影子。

  夜宿瓊中,臥聽夏蟲低吟。月光悄悄灑落一室,仿佛靜靜講述著小城的往事,瓊中的夜生活,沒有大都市的繁華,沒有晨昏顛倒的夜生活,有的只是讓人倍感舒適輕鬆的慢節奏,和看不盡、道不完的風情。

  抬頭看看街道兩側的萬家燈火,那是最溫馨的等待。歸城的人兒,從亮如白晝的省城驅車而來,沿著閃爍綿延的點點燈火,便可找到家的方向,那個最溫暖的角落。

  遠處,分不清是星光還是霓虹,絢爛的光影在明亮與幽暗、璀璨與柔和的對比交錯間盡顯小城的迷人夜色。山伴著水,水倚著光,光裡是最美的夜色。無論你來或是不來,瓊中的夜色就在這裡,在你心底許久未綻放的一片靜謐裡。

  (本版撰文 宮貝 李夢瑤 秦海靈 朱德權 王麗娟)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親子競技節目《嘭!發射》落戶瓊中
    發射》在金鷹卡通衛視的熱播,其錄製地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奔格內金鷹樂園被更多觀眾所熟知。《嘭!發射》第四季節目吸引了近千組島內外家庭參與錄製,其中最遠的是來自澳洲的家庭,大大增加了瓊中當地的旅遊人氣。  海南日報記者在錄製現場看到,整個比賽過程兼具趣味性與挑戰性,十分考驗親子之間的配合。「很遺憾這次落水了,賽道看上去很簡單,走起來難度還挺大的,真想再試一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林下種斑斕葉 地不增錢不少
    ■ 本報記者 劉夢曉 通訊員 王清雲  11月24日,萬寧市北大鎮北大村,在自家的檳榔地裡,脫貧戶胡世飛正忙著種上斑斕葉新苗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一燈如豆到萬家燈火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從一簇篝火到一盞油燈,從一根蠟燭到一顆電燈泡,昏黃的燈火搖曳升起,被照亮的一方天地裡升騰著溫熱的氣息,照明技術的變革與普及過程飽含著時代變遷的生動印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親水運動季打造雨林探險特色賽事
    本報海口10月24日訊 (記者 王黎剛)昌江熱帶雨林穿越挑戰賽、瓊中熱帶雨林穿越挑戰賽、樂東尖峰嶺熱帶雨林登山大會……今年的海南親水運動季雨林探險活動巧用雨林資源
  • 沈曉明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調研時要求 持續保護好海南的「綠肺...
    8月27日,省長沈曉明深入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調研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要求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努力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沈曉明先後前往灣嶺農產品加工物流園、瓊中抽水蓄能電站、瓊中黎苗民族文化博物館、蔬菜無土栽培基地等地,考察園區建設、項目推進和產業發展,了解招商引資、企業生產運營、項目謀劃等情況。他強調,要優化開發機制,發揮區位優勢,推動灣嶺農產品加工物流園發展。2020年8月27日上午,省長沈曉明來到黎母山鎮保蕊村調研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情況。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島昆蟲:神奇而充滿未知的世界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春發夏生,秋收冬藏,大自然的規律何其美妙。
  • 海南日報數字報-抹不去的時代印痕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5月13日至1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知青代表將雲集海南博鰲,參加「中國知青文化博鰲高峰論壇」。論壇圍繞知青和知青文化,將一個特定年代的特殊事件重新梳理和解讀。1700多萬人的龐大知青群體,到海南插隊的就有30萬人之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道德天空星光閃爍
    海南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讓天南地北的遊人難忘。「海南好人」的心靈之美及種種善舉,更讓人溫暖與感動。  2013年,有太多熟悉的名字深深地叩擊著我們的心靈:陳起賢、王金花、崔昌華、蘇金蘭……他們甘於奉獻、燃燒自我的至上師德,他們愛崗敬業、默默耕耘的職業操守,他們敬老孝親、血脈情深的至美真情,似繁星閃爍,再次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感動了瓊州大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植物大觀園的熱帶情調
    文/見習記者 蘇慶明 海南日報記者 符王潤 特約記者 陳循靜  藍調萬寧  植物  傍山依海的萬寧,長夏無冬,雨量充沛,屬於典型熱帶季風氣候。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這裡十分適宜於各種熱帶亞熱帶植物的生長發育。
  • 發射》海南瓊中落地
    發射》海南瓊中落地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19-06-27 13:48 來源:澎湃新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省將建四個植物原生境保護小區
    據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海南水菜花原生境保護小區位於海口市美蘭區龍泉鎮,主要保護水菜花及其原生境;海南水蕨原生境保護小區位於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七仙嶺,主要保護水蕨及其原生境;海南茅膏菜原生境保護小區位於文昌市昌灑鎮,主要保護茅膏菜及其原生境;海南野生獼猴桃原生境保護小區主要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中平鎮,主要保護野生獼猴桃及其原生境。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