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是一種非常可愛的小動物,在我們很小的時候,便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認識了它。
而相比這種普通的綠皮蛙而言,世界上還有一種色彩非常豔麗的蛙類,它就是箭毒蛙。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箭毒蛙種類達到了220種,每一種箭毒蛙都有一套與眾不同的靚麗外衣,或金色、或藍色、或紅色,而每一隻箭毒蛙又都與其它的箭毒蛙擁有不同的花紋,所以每一隻箭毒蛙的外衣都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箭毒蛙靚麗的外衣讓它看起來極具觀賞性,但它卻並不是一個溫順的傢伙,只是聽到「箭毒蛙」這個名字就知道它一定是一個不好惹的傢伙。的確,箭毒蛙雖然很小,大多數的箭毒蛙只有一釐米左右,而最大品種的箭毒蛙也不過能夠長到5釐米左右。但它的毒性卻與它嬌小的身軀極不相稱。
最初聽到「箭毒蛙」這個名字,你可能以為它會發射毒箭,其實不然,箭毒蛙並不會發射什麼有毒的攻擊性武器,它的毒液以「鎧甲」的形式存在於它的皮膚之上。
不同種類的箭毒蛙擁有不同強度的毒液,而在諸多品種之中,黃金箭毒蛙的毒性是最強的,一隻一釐米大小的黃金箭毒蛙所蘊含的毒液足以毒殺10個以上的成年人。也正是因為箭毒蛙的毒性如此之強,所以南美洲的原住民會將這些毒液塗抹在飛鏢之上,只要這隻帶毒的飛鏢擊中獵物,那麼一次成功的捕獵就實現了,這也就是箭毒蛙名字的由來。也許是出於對箭毒蛙的敬畏,又或者是對於箭毒蛙所提供毒液的感激,在製作有毒飛鏢的過程中,當地人並不會殺死箭毒蛙,只是用飛鏢在它們的背上蹭一蹭,一個毒鏢就製作完成了。
在自然界之中,很多有毒生物的毒液都是自行製造出來的,但箭毒蛙不是,它身上的毒是吃出來的。
一隻箭毒蛙一次通常只會產卵五到六枚,箭毒蛙爸爸會一直守在媽媽產卵的樹葉旁等待卵的孵化,然後這些小蝌蚪會在本能的驅使下爬上爸爸的後背,而爸爸則會背著它們去尋找一種植物,這種植物根部的葉子會向內捲曲,形成一個蓄水桶,爸爸把蝌蚪們放在這個由葉子構成的水桶中,而水桶中的昆蟲幼蟲以及蟲卵就成為了小蝌蚪們天然的美食,此時的小蝌蚪還是無毒的。
水桶中的食物總有吃完的時候,此時箭毒蛙媽媽就來了,它會在水桶中產下未受精的蛙卵,以此作為小蝌蚪的食物,而這些未受精的蛙卵中則含有微量的毒素,從此無毒無害的小蝌蚪就踏上了向毒物轉化之路。
成年的箭毒蛙之所以毒性如此之大,就是因為它們會不斷食用有毒的蟲子,然後將這些毒蟲的毒素進行提煉,最終變為自身的毒。
所以,如果我們將一隻箭毒蛙圈養起來,並餵食它沒有毒性的蟲子,那麼用不了太長的時間,它就會變成一隻完全無毒的箭毒蛙。既然箭毒蛙的毒素完全是靠吃得來的,為什麼它自己並不會中毒呢?這確實是個問題,因為很多有毒的生物都會嚴格避免自己的毒液與自己的身體接觸,而箭毒蛙卻毫無畏懼,緣由何在?箭毒蛙身體上的毒素本質上是一種起效很快的神經毒素,這種毒素會附著在生物的神經遞質之上,和神經遞質受體結合,幹擾神經信息的傳遞,從而引發肌肉癱瘓。而箭毒蛙通過漫長的進化,將自己的神經遞質受體的形狀改變了,所以這些毒素無法與受體相結合,箭毒蛙也就變得百毒不侵了。
一隻箭毒蛙從孵化到長成成年箭毒蛙,一直受到了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特別是箭毒蛙爸爸的照顧,而這對於其它的蛙類而言是不敢想像的。
有趣的是,箭毒蛙爸爸不僅會照顧自己的孩子,只要是在自己領地內的蛙卵,它都會當成自己的孩子來照顧。不過這並不是因為箭毒蛙爸爸有多麼大公無私,而是因為它無法分辨哪個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它理所當然的就認為只要是在自己的領地內,那麼就是自己的孩子。這麼說是有證據的,因為當一隻雄性箭毒蛙佔領一塊新領地後,會首先將該領地內所有的蛙卵全部清除殺死,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養育了別人家的孩子。而對於佔領領地之後,再出現在自己領地內的蛙卵,它就沒有鑑別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