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晚,澳門大學歷史系楊斌副教授應浙江大學歷史系尤淑君副教授之邀,蒞臨浙大紫金港校區,向浙大本科生作了題為「火山、氣候與十九世紀的中國——從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發談起」的精彩報告。
講座伊始,楊斌老師以詩人Eileen Marguet「1816年沒有夏天」的詩句為切入點,為在座同學們詳細介紹了發生在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噴發事件,系統性地總結了氣候變化與社會變遷間的關係,並將本講的問題延伸到了近年來中外學者矚目的「大分流」問題的討論上:中國與西歐國家的發展差距在近代之前相當有限,兩者真正意義上的「大分流」發生在19世紀早期。而發生在19世紀初的坦博拉災難除了解釋嘉慶末期以來的社會蕭條及「同光中興」現象外,其應對手段在中西的差別,或許也能為我們提供一種解釋前近代中國為何沒有走向近代問題的新視角。
楊老師風趣幽默的演講風格與詳實豐富的講座內容,深深地打動了在座同學。在講座結束後的提問環節,同學們積極地與楊老師交流了自己對本講主題的看法。
努爾艾力·麥合木提同學對自然災害之於社會穩定的影響心存疑慮,想知道為何當自然災害出現時國家會陷入內亂,而不是團結起來一致對外,通過掠奪其他國家渡過難關。彭唯予同學提出,清政府的荒政制度相當完善,松江府19世紀初遭遇的水災每次間隔也長達十餘年,因而李伯重先生斷言氣候而非西方工業衝擊致使江南經濟蕭條的論斷有值得商榷之處。韋華凱同學則將本講的問題延伸到了當代社會:既然歷史上王朝的繁榮往往與溫暖溼潤的氣候相關聯,那麼今天為何全球各國都在竭力反對全球氣候變暖?唐子豪同學對老師演講中提到的氣象記錄十分感興趣,想要了解當時氣象記錄的內容以及今天研究者研究這些記錄的門徑與取法。彭子鈺同學還對歷史研究之於國家治理的意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面對同學們的疑惑,楊老師耐心地一一予以解答。講座最終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浙大蔣研中心
撰稿&攝影: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