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巖質星球被發現!比地球大39倍,可憐的是大氣層全被奪走

2020-11-21 騰訊網

天文學家在探索外太空宜居星球時,往往以地球為參考標準,如果有一顆行星的條件和地球相似,那麼它無疑會獲得科學家更多的關注。這樣的行星首先需要是巖質星球,因為地球本質就是巖質星球,像木星、土星這樣的氣態行星並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陸地表面提供給生命生存,因此天文學家在探索系外行星時會格外留意巖質星球。

根據報導,前段時間國外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獨特的巖石行星,並將其命名為「TOI-849b」。這顆系外行星的體積比地球大39倍甚至更多,但是研究人員發現它並非一開始就朝著巖質星球的方向發展,它原本更可能是一顆氣態行星,在演化過程中遭遇了意外變成了一顆巖質行星,這倒是天文學家們很少看到的情況。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TOI-849b,這顆系外巖質行星距離地球大約730光年,它的半徑大約是2.17萬公裡,比地球半徑大七倍左右。但和太陽系內的氣態行星比起來,TOI-849b顯然更小一些。天文學家對TOI-849b最關注的地方在於它與主恆星之間的距離,它也圍繞著一顆主恆星公轉,但是兩者之間的距離比太陽和水星之間的距離還要小一些。

越靠近主恆星,意味著行星的自然環境越容易受到恆星的影響。即使TOI-849b的主恆星的表面溫度要比太陽低得多,但是它依然能夠對TOI-849b產生影響。因此有研究人員從這方面入手,分析TOI-849b的形成過程。第一種觀點認為,TOI-849b原本是朝著氣態行星的方向發展的,但是與主恆星的距離不斷靠近導致它外層的大氣被剝奪了,最後只剩下巖質內核。

第二種觀點認為,TOI-849b一開始就與主恆星保持近距離,但是在之後向氣態行星演變的過程中卡殼了,使得濃厚的大氣層無法順利形成,於是以光禿禿的內核面對宇宙。那麼研究人員對TOI-849b的研究有何意義呢?首先,它刷新了人類在宇宙中的探索紀錄,它是目前人類已發現的所有巖質星球中最大的一顆。

其次,由於它的前身可能是氣態行星,因此科學家認為從它身上或許能夠找到木星和土星的演變細節。一直以來,天文學界認為要研究氣態行星的演變過程,就要在氣態行星上尋找答案;要研究巖質行星的演變過程,就要在巖質行星上尋找蛛絲馬跡。但是TOI-849b的出現告訴我們,尋找答案的方向或許不止一種,換條路可能也能走得通。

對巖質行星的研究有可能揭示氣態行星演化的過程,對氣態行星的研究也有可能發現巖質行星形成的細節,這凸顯出了宇宙中天體之間的聯繫是多維的,因此思考天文問題需要更開闊的思維方式。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最大巖石行星,比地球大39倍,可憐的是大氣層全被奪走
    審核-小文科學家們在系外探索行星時通常更關注巖石星球,因為這類星球相比起氣態行星來說更有存在或者出現生命的可能,如果未來人類要移民到太陽系之外,巖石行星也是人類首要考慮的對象。但並非所有巖石星球的形成都和地球一樣,從一開始就走上了「巖石星球」的道路,例如最近新發現的這顆系外巖石行星。
  • 科學家發現最大巖石行星,比地球大39倍,可憐的是大氣層全被奪走
    但並非所有巖石星球的形成都和地球一樣,從一開始就走上了「巖石星球」的道路,例如最近新發現的這顆系外巖石行星。根據參考消息網7月2日的新聞,國外天文學家近期在距離地球大約73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顆特殊的巖石行星。
  • 科學家發現最大巖質行星,或是氣態行星內核,大氣層已被莫名剝離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即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屬於巖質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屬於氣態行星,木星和土星由於質量較大,又屬於氣態巨行星的級別。
  • 行星可以分成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
    在分類上,行星可以分成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巖質行星又稱為類地行星,就是像我們的地球這樣由巖石表面的行星,氣態行星又稱為類木行星,是沒有巖質表面的行星。在我們太陽系中,我們的地球就是一顆巖質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也是巖質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屬於氣態行星。
  •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巖石行星 是地球39倍大
    外媒稱,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有地球39倍大的巖石行星正在圍繞一顆遙遠的恆星飛速運轉,他們認為,這可能是一顆曾比木星大的失去了大氣層的行星的殘存核心。據路透社華盛頓7月1日報導,研究人員當地時間周三說,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巖石行星,也是首次發現的行星核,同時也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去更好地了解土星這樣的氣體巨行星的內部,土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
  •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巖石行星 是地球39倍大
    參考消息網7月2日報導外媒稱,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有地球39倍大的巖石行星正在圍繞一顆遙遠的恆星飛速運轉,他們認為,這可能是一顆曾比木星大的失去了大氣層的行星的殘存核心。據路透社華盛頓7月1日報導,研究人員當地時間周三說,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巖石行星,也是首次發現的行星核,同時也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去更好地了解土星這樣的氣體巨行星的內部,土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這顆名為TOI-849b的行星圍繞著一顆比太陽稍小也稍涼的恆星運轉,距離地球730光年。
  • 距地僅39光年,7顆行星都有大氣層,哪個會成為「第二地球」?
    早在2017年的時候,美國宇航局就公布了距離地球大約39光年處存在一個特殊的恆星系統,並將其命名為TRAPPIST-1系統。根據天文學家的長期研究發現,TRAPPIST-1系統中至少有7顆行星,而且這些行星幾乎都是巖質行星,這為科學家們研究系外行星提供了新目標。
  • 距地僅39光年,7顆行星都有大氣層,哪個會成為「第二地球」?
    早在2017年的時候,美國宇航局就公布了距離地球大約39光年處存在一個特殊的恆星系統,並將其命名為TRAPPIST-1系統。根據天文學家的長期研究發現,TRAPPIST-1系統中至少有7顆行星,而且這些行星幾乎都是巖質行星,這為科學家們研究系外行星提供了新目標。
  • 在比地球大100倍的巖質行星上,會不會存在比人類大100倍的生物?
    從理論上來講,比地球大100倍的巖質行星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是因為宇宙中的氫、氦等輕元素,遠遠比構成巖質行星的重元素多。所有天體,都是各種物質通過萬有引力的作用互相吸積而成,在這個過程中,當巖質行星成長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它的引力就可以束縛住大量的氫、氦等氣體元素,從而轉變成氣態行星。但萬事無絕對,也許在宇宙中的某個地方,因為種種巧合真的存在著這樣一顆行星。那麼,在這顆比地球大100倍的巖質行星上,會不會存在比人類大100倍的生物呢?
  • 大質量行星都是氣態,小質量行星都是巖質,兩者質量界限是多大
    類似地球這樣的有巖石表面的行星被稱為類地行星,比如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屬於類地行星,而像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樣的星球,由於它們沒有巖石表面,而本身大氣層又特別濃厚,最下面的氣體甚至都被壓成了液體,所以這類行星又被稱為氣態行星,或者叫做類木行星。類木行星的質量通常都比較大,比如木星的質量是地球的318倍,太陽系四顆氣態行星中質量最小的天王星的質量也是地球的14.5倍。
  • 水星是行星,卻沒有大氣層,這顆衛星的大氣卻比地球還厚,啥原因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是有固態表面的巖質行星,但是這四顆星球的大氣狀況卻差別極大,其中水星基本沒有大氣層,而金星的大氣層卻非常濃厚,表面大氣壓是地球表面氣壓的近百倍,地球也有大氣層,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而火星的大氣則非常的稀薄,表面氣壓只有地球表面氣壓的
  • 宇宙中最大的行星有多大?它能裝下32萬個地球,比地球重4000多倍
    八大行星中體積和質量也是不同的,最小的水星,最大的自然是木星,其體積是地球的1300倍,質量約為地球的318倍。行星是宇宙是普遍的存在,也是生命誕生可能誕生的星球。宇宙中的恆星因質量的不同,大小也不同,而行星也是一樣,質量不同,體積不同,大小也不同。那麼宇宙中最大的行星有多大呢?
  • 為啥氣態星球比巖石星球大很多?木星結構揭示了原因,再大會怎樣
    太陽系八大行星可以分為兩類,較大的四顆行星是氣態行星,較小的四顆行星是巖質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四顆行星質量較小
  • 這顆星球擁有穩固大氣層,還存在液態水,或能成為第二個地球
    希望能夠在災難發生之前,找到第二個地球。最開始,我們因為科技的限制,只能發現火星,但火星上面的環境並不是十分的理想。之後隨著我們科技更加的發達,發現了另外一顆寶藏星球,它相對於火星來說,更加的適合我們。而這顆星球就是我們今天所要介紹的土衛六星。土衛六星,又被叫做「泰坦星」。之所以有如此的稱呼,是因為它的體積特別大,大到什麼程度呢?
  • 放射性元素可能對巖質行星的宜居性至關重要
    放射性元素可能對巖質行星的宜居性至關重要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一個跨學科科學家團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地球的磁場可以保護地球免受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影響。地球熔融金屬核心的對流產生了「地球發電機」,從而產生了地球的磁場。根據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地球和行星科學教授、新發現論文的第一作者弗朗西斯·尼莫的說法,地球的放射性元素供應提供了足夠多的內部加熱,以產生持久的「地球發電機」。
  • 瑞士首次發現冰星球 比地球大4倍距地球30光年
    瑞士首次發現冰星球 比地球大4倍距地球30光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1日 22:10 來源:     瑞士天文臺首次發現冰星球    本報特約記者 洪武
  • 地球之外其他星球上都看不到水,然而這倆星球的水比整個地球都大
    在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看來的確是這樣的,我們站在海邊,面對浩瀚無際的海洋,真的會感覺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海掀起一次海嘯,就可以淹沒很多陸地,造成巨大破壞,海洋上的水深的空氣中變成暴雨降下來,可以造成洪澇災害,好像我們地球上的水真的是很多很多。然而相對於太陽系中的其他一些星球,我們的地球上面的水實際上少得可憐。
  • 太陽系行星排列為啥是巖質行星在內氣態行星在外?不只是因為密度
    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排列有一種現象,就是巖質行星(類地行星)都排列在內側,而氣態行星(類木行星)都排列在外側,比如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是巖質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是氣態行星,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排列呢?
  • 土星衛星竟擁有大氣層和水循環系統,科學家:有望成為第二地球
    眾所周知,地球的資源並不是源源不斷,並且由於近年來人類不加節制的使用地球的資源,有些資源已經接近缺乏狀態,所以,在偌大的宇宙空間尋找另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事。曾經,科學家們一直把火星作為研究對象,因為它是最有可能成為人類移居的星球,但是如今,科學家發現了另一個寶藏星球,它就是土衛六星。土衛六星是太陽系的第二大衛星,它和地球有著十分相似的地方。首先,它是除地球外唯一一個表面具有穩定液體的星球,其次它也是唯一一個擁有牢固永久大氣層的星球。
  • 巖石行星的「最強boss」,距地39光年,也是一顆可憐的星球
    根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距離地球730光年之外的地方,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宇宙中最大的巖石行星,它大約有39個地球那麼大,如今正在圍繞著一顆恆星快速地運轉著。天文學家認為,「TOI-849b」在誕生的早期,它可能是一顆體積比木星還要大的氣態行星,而如今我們看到的它,只不過是大氣層被剝離後的巖石類行星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