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地僅39光年,7顆行星都有大氣層,哪個會成為「第二地球」?

2020-07-29 奇點使者

早在2017年的時候,美國宇航局就公布了距離地球大約39光年處存在一個特殊的恆星系統,並將其命名為TRAPPIST-1系統。根據天文學家的長期研究發現,TRAPPIST-1系統中至少有7顆行星,而且這些行星幾乎都是巖質行星,這為科學家們研究系外行星提供了新目標。


距地僅39光年,7顆行星都有大氣層,哪個會成為「第二地球」?


隨後科學家們繼續對TRAPPIST-1系統中的行星進行研究和觀測,期待能夠從其中發現宜居星球。據報導,近期一項關於TRAPPIST-1系統中行星的研究報告發表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上。該報告指出一支多國研究團隊共同組成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該系統的行星普遍存在大氣層。


距地僅39光年,7顆行星都有大氣層,哪個會成為「第二地球」?


那麼研究人員是如何得到這些發現的?這些巖質行星是否可以成為人類移民的目標?

TRAPPIST-1是一個怎樣的恆星系統?

早在2017年的時候科學家就關注了這顆恆星,由於它距離地球只有39光年的距離,因此地球上的科學家可以利用「凌日」現象來觀測該恆星系統。經過科學家長期的觀測發現,TRAPPIST-1的質量和溫度都遠低於太陽,因此將其歸類於超冷紅矮星。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在這顆紅矮星的周圍發現了7顆行星,這在紅矮星系統中是不太常見的。


距地僅39光年,7顆行星都有大氣層,哪個會成為「第二地球」?


這意味著TRAPPIST-1在行星數量上就已經比其他恆星系統強了,如果接下來科學家能夠在這些行星中獲得重大的發現,那麼TRAPPIST-1系統將會是未來人類探索系外恆星系統的重要對象。

研究人員通過什麼方法來研究TRAPPIST-1中的巖質行星?

由於TRAPPIST-1系統中存在較多的行星,因此科學家同樣可以通過凌日現象來觀測和探索這些行星的具體情況。所謂的凌日現象指的是恆星被一顆較小的行星遮擋住,然後從地球的角度用天文望遠鏡或太空望遠鏡看過去,就可以觀測到該行星的大致輪廓,甚至還可以憑藉這個方法對行星密度進行測量、分析行星軌道的穩定性等等。


距地僅39光年,7顆行星都有大氣層,哪個會成為「第二地球」?


根據研究人員圖爾貝特的介紹,在最新研究中,他們將以往對TRAPPIST-1系統的所有觀測數據進行了分析,然後利用計算機搭建起了三維氣候模型。令人驚訝的是,該模型分析得到的結果顯示,TRAPPIST-1系統中的大多數行星都存在著大氣層,有些甚至可能存在充足的液態水。


距地僅39光年,7顆行星都有大氣層,哪個會成為「第二地球」?


這些行星有望成為地球的「候選者」嗎?

在太陽系內尋找一顆和地球環境條件類似的星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太陽系外更是如此,因此一旦一顆系外行星可能存在大氣層和液態水,就會被給予更多的關注,那麼TRAPPIST-1中的行星是否有可能成為「第二個地球」呢?


距地僅39光年,7顆行星都有大氣層,哪個會成為「第二地球」?


對此筆者並不看好,主要原因在於它們的主恆星上。據研究TRAPPIST-1是一顆超冷紅矮星,這意味著它的表面很容易爆發耀斑,即太陽活動的一種。這種現象會對外釋放出大量的輻射粒子,從而對各個行星的大氣層造成衝擊。長此以往,再充足的大氣層也會被消耗殆盡。當然,真實的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調查,這裡僅作個人分析。

資料來源:

環球網 7月22日 《TRAPPIST-1行星潛在大氣層,或適宜生命存活!》

相關焦點

  • 距地僅39光年,7顆行星都有大氣層,哪個會成為「第二地球」?
    早在2017年的時候,美國宇航局就公布了距離地球大約39光年處存在一個特殊的恆星系統,並將其命名為TRAPPIST-1系統。根據天文學家的長期研究發現,TRAPPIST-1系統中至少有7顆行星,而且這些行星幾乎都是巖質行星,這為科學家們研究系外行星提供了新目標。
  • 科學家發現新家園,距地球約39光年,可能會有生命的存在
    火星失去了磁場,大氣層非常稀薄,而且表面也基本沒有水資源。想要讓火星成為宜居行星,首先我們需要激活火星的磁場,然後還需要大量的水資源,最後還需要將火星大氣層變厚起來。這些改造想要實現,需要人類更高的科技才能夠做到。也就是說我們要掌握行星改造技術才有希望將火星改造成功,可這裡我們又要說了,如果人類實現了行星改造技術,那地球的生態惡化情況還是問題嗎?
  • 距地球最近類地行星在哪?僅39光年環境像金星
    在距離地球100光年的範圍內,MEarth-South望遠鏡陣列對數千顆紅矮星進行監測,尋找經過恆星前方的行星——經過時會導致恆星的光線輕微變暗。  在GJ1132b之後,距離地球最近的類地巖石行星在大約127光年之外。儘管表面溫度很高,液態水無法存在,但GJ1132b已經比以往發現的其他巖石行星溫度低得多。目前發現的大部分系外行星,其表面溫度往往在1000攝氏度以上。
  • 科學家發現一顆新類地行星,距地球約53光年,可能有厚厚大氣層
    人類走出地球開始踏上探索宇宙之旅後,尋找系外類地行星成為了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想要尋找系外類地行星,那自然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天文望遠鏡,在人類的飛船速度還沒有實現質的飛躍之前,人類尋找探索系外行星只能依靠天文望遠鏡。
  • 巖石行星的「最強boss」,距地39光年,也是一顆可憐的星球
    根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距離地球730光年之外的地方,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宇宙中最大的巖石行星,它大約有39個地球那麼大,如今正在圍繞著一顆恆星快速地運轉著。「TOI-849b」和母星之間的距離很近,公轉一圈大約僅需18小時的時間,這對於天文學家們來說,是一次全新的觀測發現,因為此前在對於系外行星的觀測中,氣態行星一般都是誕生於距離恆星很遠的地方,拿太陽系來說,太陽系內側的幾顆行星,也都是巖石行星。這個發現也意味著,宇宙中恆星系統的孕育和行星排列,或許有著多種規律。
  • NASA:39光年外7顆類地行星繞同一恆星運轉3顆或有生命
    天文學家發現,距離地球只有39光年的宇宙中,有7顆類地行星圍繞著一顆叫做Trappist-1的矮星運轉, 所有這7顆行星表面上都可能有維繫生命所必需的水的存在。其中3顆行星條件尤其適宜,科學家稱上面可能已經有生命在演化。這些行星上可能有巖石類物質,大小與地球類似,其中六顆行星的表面溫度在0到100攝氏度之間。這為生物的生長提供了必要的大氣條件。
  • 又有2顆宜居星球被發現,有承載生命體的能力,距地僅19光年!
    又有2顆宜居星球被發現,有承載生命體的能力,距地僅19光年!現在科學家們探索地外星球的目的,除了尋找地外資源之外,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尋找其他的可宜居的星球,雖然我們現在在地球上的生活比較安逸,其實地球早就已經不堪重負,傷痕累累。
  • 發現距離地球只有49光年,地球大小的類地行星,但沒有大氣層!
    以前在比我們地球大得多的行星上發現過大氣層,包括一些熱木星和亞海王星,它們主要由冰和氣體構成。但這是科學家第一次能夠確定太陽系外地球大小的類地行星是否有大氣層。這顆被質疑的行星,LHS 3844b,是由美國宇航局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發現的,據測量其體積約為地球的1.3倍。這顆行星圍繞它的恆星運行僅需要11個小時,這使它成為已知速度最快的系外行星之一。
  • 天文學家與阿里合作尋找「第二地球」,39光年外或有生命條件
    現在,人類在讀懂宇宙的路上又獲得了一粒塵埃。近日,有耶魯天文學家透露,正在與阿里工程師合作對39.13光年外的一個恆星系統進行研究,這裡或許將發現適宜生命居住的「第二地球」。(網絡資料圖)據了解,雙方合作研究的是這個恆星系統中的7顆行星,其中有5顆大小與地球類似,並有3顆具備液態水和孕育生命的可能性。科學家正在與工程師對7顆行星進行數據分析,尋找生命存在的跡象。
  • 科學家在太陽系內外都發現類地行星,哪顆行星會成為第二地球?
    毫無疑問,人類自身是想將人類文明延續下去,如果未來的地球變得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了,那麼人類只能尋找第二顆星球作為替代。從目前的探測情況來看,太陽系裡合適的「人選」並不多。如果要從矮子裡面拔高個子,那麼月球和火星勉強符合人類的要求,只是需要對它們進行改造才能變得適合人類居住。
  • 距太陽系最近恆星系統內發現一顆類地行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4日電 (記者張夢然)本周英國《自然》雜誌在封面位置刊登了一項天文學重要發現,一顆小型巖石行星繞比鄰星運行,而比鄰星正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比鄰星b(Proxima b),質量約為地球的1.3倍,其表面溫度理論上允許液態水存在。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距太陽系僅4光年多一點,因此也是人類研究最深入的低質量恆星之一。
  • 歐洲學者發現三顆類地行星距地球22光年—新聞—科學網
    溫度適宜或存液態水 這顆代號為「格利澤667C」的恆星位於距地球22光年以外的天蠍座。2012年,一些觀測人員已經發現了Gliese 667C這顆紅矮星,並且判定有一顆行星處於這顆紅矮星的宜居帶內。進一步分析後發現,「格利澤667C」恆星擁有至少6顆行星,這些行星均被認定為「超級地球」,即環境與地球相似、質量通常為地球2倍至10倍的行星。讓研究人員興奮的是,這6顆行星中有3顆位於該恆星系統的「宜居地帶」內。一般而言,每顆擁有行星的恆星都有一片宜居區域,處於這一地帶的行星由於與恆星距離適中,表面溫度不高不低,可能存在液態水,從而為生命繁衍提供了必要條件。
  • 又一顆類地行星被發現!這次宜居可能性更大,距地僅100光年
    於是在克卜勒望遠鏡的幫助下,天文學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發現了系外超過3000顆的恆星,同時還發現了這些恆星系中的行星數量也超過了4000顆。當然這只是浩瀚宇宙中的冰山一角,那麼其中會有人類的希望存在嗎?2018年是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正是退役的一年,它由於耗盡了燃料而不得不提前退役。
  • 巖石、大氣……兩顆迷人的類地行星,距離地球僅有10.7光年
    6月25日的《科學》雜誌上,刊登了一條讓人興奮不已的消息——天文學家在距我們10.7光年的地方,發現了兩顆類地行星。他們發現,在距離地球不到3.3帕秒(約10.7光年)的宇宙中,有一顆名為GJ887的恆星。這顆恆星是地球上可見的最亮的紅矮星。紅矮星的質量比太陽小一些,溫度也低一些,多數擁有環繞其運行的行星系統。
  • 宇宙中有多少類地行星?你都了解嗎
    K2-18b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在該行星的大氣層中有水蒸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行星上的水是我們首先確認的事情之一。這是目前我們所知的太陽系外唯一一顆溫度適宜有水的行星。它有大氣層,裡面有水,這使得它可能成為最適合居住的星球。這個星球很大,我們對它的其他部分知之甚少,我們只能慢慢地去觀察。
  • 這顆遙遠的第二地球會成為真正的地球2.0嗎
    為此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探尋地外生命,探尋著類地行星。類地行星是以矽酸鹽石作為主要成分的行星。它們跟類木行星有很大的分別,因為那些氣體行星主要是由氫、氦和水等組成,而不一定有固體的表面。類地行星的結構大致相同: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中心,外層則被矽酸鹽地幔所包圍。它們的表面一般都有峽谷、隕石坑、山和火山。
  • 【熱點】7顆類地行星被發現,可能會有新的生命!
    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首次在一顆恆星周圍,發現了七個地球大小的行星,這七顆行星都可能有液態水的存在,其中三顆確定位於宜居帶,可能有生命存在。  驚喜!尋找第二個地球指日可待!   美國航天局22日宣布,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發現,在距地球僅40光年外發現圍繞單一恆星運行的7顆系外行星。天文學家認為,這一酷似太陽系的行星系,堪稱迄今尋找外星生命的最佳地點。
  • 距地球僅25光年,這顆行星神秘消失,是「外星人」毀滅的?
    ,然而在現實中,人類卻發現了類似的場景——一顆活生生的行星無緣無故地消失在了人類的觀測視野中,而且僅僅距離地球25光年。這是哪顆行星?又是什麼「人」讓他憑空消失的呢?來自可見光的閃耀在南魚座方向有一顆名稱清秀美麗的恆星——北落師門,它屬於北宮玄武的室宿,同時也是南魚座的主星,距離地球約25.1光年。是除太陽外,地球上能看到的第18亮星。
  • 科學家表示,39光年初一個恆星系內7個類地行星或適宜居住
    2017年2月,美國宇航局宣布附近的一顆恆星(TRAPPIST-1)擁有不少於7顆巖質行星,科學界為此歡欣雀躍。TRAPPIST-1恆星系距離我們太陽系非常近,僅有39光年,主恆星TRAPPIST-1是一顆半徑極小的紅矮星,有七顆巖質行星,這些行星經常在它們的恆星前面凌日,所以TRAPPIST-1系統非常適合於宜居性研究。
  • 可能宜居的地球大小行星,距地球僅100光年
    首個可能宜居的類地行星被發現!700d,大小和地球相似,並滿足存在液態水的條件這意味著生命,將可能在這裡孕育而出,該行星圍繞著一顆比太陽小的紅矮星運行,系統內已發現的三顆行星,從內到外分別是TOI700b,地球大小,可能是巖石行星的TOI70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