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因子超表面分束器藝術渲染圖。
光是有名的「飛毛腿」。它的超快速度對於快速信息交換來說至關重要。然而,當光穿過材料時,它與原子、分子相互作用並激發後兩者的機率就會變得非常小。因此,如果科學家能夠讓光子「踩下剎車」,就有可能促成一系列新應用。
《自然·納米技術》雜誌8月17日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展示了一種顯著降低光速的新方法。
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副教授Jennifer Dionne領導的團隊,將超薄矽片構造成了納米條狀,然後以共振方式捕捉光線,最後對其進行釋放或重定向。
這類高質量因子諧振器,有望帶來操控和使用光線的新方法,並應用於量子計算、虛擬實境/增強現實,甚至SARS-CoV-2病毒檢測上。(質量因子是描述共振行為的度量,它與光的壽命成正比。)
論文作者、博士後研究人員Mark Lawrence說:「本質上,我們希望將光線困在一個小盒子裡面——當然,光線仍然能從多個方向進出。多面體盒子很容易捕捉光線,但如果盒面是透明的就另當別論了。很多矽基應用中存在類似問題。」
在操控光之前,科學家們需要製造出合適的諧振器,而這正是挑戰所在。諧振器的核心部件是一層超薄矽,它既能有效捕獲光線,又不會過多吸收紅外光。工程師將矽放置在透明晶片(藍寶石)之上,然後用電子顯微鏡「筆」蝕刻出納米天線圖案。圖案必須儘可能平滑,否則將抑制材料捕獲光線的能力。
Dionne說:「高質量因子共振需要非常光滑的側壁。在微米級結構中,這很容易實現。但對於納米結構而言,難度大大增加了。」
圖案設計在高質量因子納米結構的設計中起著關鍵作用。Lawrence說:「在電腦上,我可以輕易畫出超級平滑的線條和任意形狀的圖案,但實際製造就是另一回事了。我們必須找到平衡點,讓裝置既能有良好的光線捕獲性能,又不會給現有製造方法找麻煩。」
Dionne等對設計進行了優化,最終使質量因子達到2500,幾乎高出歷史值兩個數量級。Dionne說:「質量因子達到較高水平,為諸多令人振奮的技術應用奠定了基礎。」例如,在生物傳感領域,單個生物分子體積很小,基本上是不可見的。但是,讓光線成百上千次地穿過它,就能極大地增加探測散射效應的機會。
目前,Dionne實驗室正致力於將這項技術應用於COVID-19抗原和抗體的檢測。Dionne說:「新技術可以為醫生們提供慣用的『光學讀數』。由於光子的強烈相互作用,我們得以有機會在極低濃度下檢測一種病毒或多種抗體。」除病毒檢測外,新技術還有望在自動駕駛汽車(雷射雷達)和量子科學等領域嶄露頭角。
原創編譯:雷鑫宇 審稿:西莫 責編:Max
期刊來源:《自然·納米技術》
期刊編號:1748-3387
原文連結:
https://news.stanford.edu/2020/08/17/slow-light-beam-steering/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