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雞」等同於吃「恐龍」?中生代動物的日常飲食指南

2020-09-05 安之騰

1.大吉大利,今晚吃雞


恐龍的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可「雞」卻離我們很近。


你看,現代人不僅每天在餐桌上吃雞肉,在手機上,都要高舉吃雞的大旗。


美味的雞肉,豐富了我們的飲食文化。尤其是如今這個豬肉價格高漲的年代,吃雞,讓人們有了一絲絲的慰藉。


眾所周知,人是雜食性動物。不僅吃肉,也吃植物。這種飲食習慣,已經延續了上億年。史前生物他們吃什麼,對我們來說,卻是極其神秘的存在。


我家的小寶寶,對於恐龍的世界,充滿著無盡的好奇。他雖然年紀很小,但已經對這種已經滅亡的生物,知之甚多了。當我的知識庫,已經滿足不了他的好奇心,我便轉戰到了繪本的領域。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對恐龍感興趣的不僅僅有小孩,事實上,很多成年人也對恐龍的生活細節,津津樂道。


看來,越是未知的,越是神秘的。


2.那時候,恐龍吃什麼?


《那時候恐龍吃什麼?中生代動物的日常飲食指南》這樣一個繪本,就是我在眾多介紹恐龍的繪本中,找到的極為特別的一本。



《那時候恐龍吃什麼?》的作者,是美國作家漢娜·邦納。她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那時候」系列的重要成員之一,她曾經出版並獲獎的作品《那時候魚兒還有腳,鯊魚剛長牙,蟲子到處爬》和《那時候恐龍開始茁壯,哺乳類東躲西藏,翼龍展翅飛翔》,備受大家的喜愛。


她的書籍,文字和圖畫,皆出自她一人之手,不僅如此,她的作品,還始終貫徹著幽默詼諧的風格,在整個科普漫畫類的書籍中,也是別具一格。


正是這些趣味性,吸引著孩子們如饑似渴地閱讀。不僅如此,《那時候恐龍吃什麼?中生代動物的日常飲食指南》也得益於它的創作視角,飲食文化由來已久,哪怕是古老的已經滅絕了的恐龍,它們也都遵循著自然界的法則,在這個物競天擇的自然界中,盡力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


3.《那時候恐龍吃什麼?中生代動物的日常飲食指南》的特別之處


3-1: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真得好好說說這本書。作為一本關於恐龍的科普讀物,首先,它是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結合。而從龐大的學科體系中,分離出適合孩子理解的知識,這本身就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那時候恐龍吃什麼?》一開篇,作者漢娜·邦納就把「食客」們,進行了簡單的分類,分別是:肉食性動物、食昆蟲動物、植食性動物、魚食性動物、食太陽生物、食廢物生物這六種。



而我們人類,並不專屬於其中的某一個種類,事實上,具體地說,我們人類,屬於雜食性動物。而不是像有的小朋友說的,是「食義大利麵生物」、「食爆米花生物」等等。


這樣的描述,簡單明了。沒有特別複雜的學術指引,但在科學性上,又有著自己的考量。漢娜·邦納,在這本書中,穿插了一個「問問科學家」的版塊。而這些科學家,不是某一類人的概括,而是實實在在具體到人頭的科學家。


科學家在解釋專業知識的同時,也特別善於運用類比的手法,通過類比,他所要講述的專業知識,也就更容易理解了。再結合漢娜·邦納幽默的配圖,很艱深難懂的概念,也能變得直觀。


3-2:畫風幽默,吃雞等同於吃恐龍?


吃雞怎麼會和吃恐龍聯繫到一起去呢?別著急。看了漢娜·邦納的這本《那時候恐龍吃什麼?》你便會發現,確實很多生物,都曾經吃過恐龍。恐龍雖然強大,但也還是有個別弱小的存在,不能免於被吃的境地。正是因此,說當今存活下來的生物,它們的祖先都吃過恐龍,也不為過。


霸王龍如此強大,恐爪龍如此勇武,脖頸長長的梁龍,它們曾經各霸一方,但終於不再屬於這個時代,而成為了人們對於中生代永恆的懷念。



各種恐龍吃什麼,取決於它們的體態特徵。


大型肉食性動物,它們通常都有強而有力的頜骨,用以咀嚼其他動物肉裡的骨頭。


食蟲性動物,它們通常需要有敏捷的身體、非常優秀的視力、再加上尖尖的牙齒,來把入口的蟲子咬死。


而不管植食性動物,它有多大,共同的特徵,一定是有一個能兜住食物的臉頰。它們把食物在口腔裡充分地咀嚼,再咽到肚子裡去,胃裡的微生物,才能把食物的碎屑進行進一步的分解。


介紹這些恐龍特性的漫畫,都很貼近孩子的日常生活。哪怕是沒接觸過恐龍這類生物的小寶寶,也能天然地對此有種親切感。


吃飯這件事情,誰能抗拒。更何況是恐龍吃飯,那更是該好好探究一番。


3-3:縱觀食物鏈

《那時候恐龍吃什麼?》這本書的作者,漢娜·邦納,在書中不僅介紹了各種恐龍的飲食習性,更重要的是,她不僅關注恐龍,還為我們介紹了整個食物鏈中,除了恐龍之外的其他生物,它們雖然不及恐龍勇武,但同樣在整個生物界,扮演著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從宏觀還是微觀,漢娜·邦納都有所詮釋。這裡,尤其引起我注意的生物有兩種。


一種是所謂的「食太陽生物」,它們的名字,就很浪漫。但其實,它描述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整個過程。作者漢娜·邦納,用一株草莓的訪談,來生動地展示了「光合作用」的偉大意義。那可是小寶寶們都特別喜歡的草莓呀!



除了這個,還有一種,就是「食廢物生物」,它們把糞便當大餐,看著噁心,但正是因為有了它們,土壤才能一直保持著活力。微生物的偉大意義就在於此,細小到我們看不見,但確實一直在工作,永不停歇。


縱觀整個食物鏈,不管是站在高處的肉食性動物,還是處在底層的食廢物生物,它們都缺一不可。


從小就能認識整個食物鏈, 這對於小寶寶來說,非常有必要。我們人類雖然強大,但依然不能肆意地傷害其他的生物。感恩每一口入口的食物,它們絕不是只為了供養人類而存在。


當認識到自己的處境,再走在陽光下,感覺都會不一樣。



萬事萬物,都值得我們感恩。它們供養了我們,而我們也應該在被供養的同時,少些破壞、少些浪費、多些感恩、多些貢獻。

4.由恐龍的飲食,引發的一切


恐龍畢竟已經離我們遠去了,而人類還將長久存在著。


了解它們,就仿佛重新認識了自己。


漢娜·邦納,她理解孩子的心理,用《那時候恐龍吃什麼?》來滿足孩子的好奇,同時,又把重要的科學知識,埋藏在這趣味的探索裡。


人的一生很短暫,能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不容易。作為雜食性動物的我們,更是面臨眾多的誘惑。


如何在多種選擇中,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生長的那一種。我相信,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



這需要遵循我們的內心,同時,也要不忘初心,多些感恩。感謝我的孩子,正是他對恐龍的痴迷,才讓我接觸到了這樣一本優秀的科普讀物,漢娜·邦納,真是活字招牌。

相關焦點

  • 雞是恐龍的後代,為啥長不成恐龍這麼大?
    回到恐龍和恐龍時代,這種高氧氣含量對恐龍大型化的解釋就很牽強了。 首先,對於中生代空氣中氧氣含量相對現今到底孰高孰低,學界仍然有很多爭議。不同科研機構,基於不同的研究方法模擬出中生代古氧氣環境,含量有的比現在高,有的比現在低。
  • 【樂享科學】除了恐龍,誰還吃恐龍?
    (預警:本文可能含有高能圖片)恐龍,作為頂級捕食者,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約1億4千萬年之久。其中蜥腳類恐龍更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動物,比如著名的梁龍、迷惑龍和阿根廷龍,它們成年後體長几十米,皮糙肉厚,令一眾掠食者束手無策。如果說,誰能吃恐龍?
  • 為什麼大象愛吃石頭,還有雞和恐龍也吃石頭?它們能消化得了嗎?
    其實很多動物都有吃石頭的習慣,只不過他們沒有嚼食石頭的能力,而是採取更容易的舔食的方式,比如各位從紀錄片中看到很多山羊爬在陡峭的水壩上,它們冒著生命危險,尋找的卻是再常見不過的鹽!不過鹽卻也不能吃多,凡事做過了就不好了,生命對於鹽的需求已經嵌入了我們的味覺,日常食物沒有鹽我們會覺得嘴巴裡淡出一隻鳥來,一天不吃鹽,吃啥都沒味,三天不吃鹽心慌慌,即使喝杯淡鹽開水也會覺得美味無比,所以人類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對於鹽的渴求而導致
  • 動物都不能無限制生長,但恐龍是怎麼打破體型「天花板」的?
    回到恐龍和恐龍時代,這種高氧氣含量對恐龍大型化的解釋就很牽強了。首先,對於中生代空氣中氧氣含量相對現今到底孰高孰低,學界仍然有很多爭議。不同科研機構,基於不同的研究方法模擬出中生代古氧氣環境,含量有的比現在高,有的比現在低。這樣的結果非常正常,中生代(三疊紀到白堊紀)長達近兩億年,空氣中含氧量也存在多次起伏和變化的可能性。
  • 雞脖、雞頭有毒不能吃?雞肉吃了會致癌?安全吃「雞」,如此作為
    每逢佳節必「吃雞」,食雞肉這件事情本身是生活中比較平凡的一件事情,但是卻被生活中的眾多「不能吃理論」搞得較為混亂。有的人說「雞頭當中含有重金屬物質,食用有危害」;有的人說「雞皮不能吃,不然會導致身體中毒」;甚至還有人說「雞肉不能吃,否則會致癌」…… 種種言論難辨真假,健康+安全吃雞,有些事情您還是知道為好。吃雞肉會致癌?雞肉還能不能吃了?
  • 雞是恐龍?這是真的嗎?
    "雞是由恐龍進化來的""雞是霸王龍的直系後代"......相信這些說法,許多人都聽過。而網上也流傳這樣一張圖片:臥槽!我竟然吃過恐龍!!!不!你沒吃過!不可否認,在遠古時期,雞所屬的鳥類,以及霸王龍都起源於獸腳類恐龍。不過各自都是這種恐龍的分支中的一種,並沒有彼此演化的關係。說起來拗口,其實很好理解。比如人類和大猩猩都屬於靈長類動物,以及其分支中的一種。
  • 雞是恐龍的後代嗎?
    今天要講述的東西相必大家都見過,吃過,愛過,恨過。那就是恐龍,當然大多數恐龍在6500萬年前都已經挫骨揚灰了,而本文所要講述的恐龍則是雞。對於雞是不是恐龍的後代,在民間一直觀點不一,有支持者也有將信將疑者。
  • 搞笑:吃雞不要吃頭,吃什麼動物也不能吃頭?腦筋急轉彎
    吃雞不要吃頭,吃什麼動物也不能吃頭?---請您猜一腦筋急轉彎雞在取食時會吃一些重金屬食物,這些有害物質積在雞頭等部位。還有,雞頭可能含有抗生素和激素,這些東西不好,這樣,人不要吃雞頭是有道理的。嗯,雞脖子和雞屁股也不要吃。那麼,還有什麼動物的頭不要吃呢?
  • 母親節 · 來刷一刷中生代恐龍媽媽們的朋友圈
    讓我們一起回到中生代,來聽一聽媽媽們的育兒經~魚龍「我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身軀的構造使得我們的卵必須在體內孵化,並在水中產下寶寶。比起絕大部分不予照顧寶寶的恐龍媽媽,我們可就很負責任了:會出去巢外覓食,採集多種植物帶回窩裡並將堅硬的植物嚼碎,把稀爛的食糜反芻給寶寶吃,這樣剛出生的龍寶寶就可以享受到第一份早餐啦。小恐龍會走路後,我們會帶著它們活動,並教給它們許多生活技能。每次外出,小恐龍都會走在中間,父母會走在兩邊,時刻保護著孩子的安全。
  • 《那時候恐龍吃什麼》|遠古巨獸的神秘魅力做個霸王龍一樣的家長
    於是,我遇到了這樣一本書《那時候,恐龍吃什麼》,雖然它不能解答所有的問題,但它提供了一種科學的態度面對未知事物的態度。《那時候,恐龍吃什麼》出自漢娜邦納,從小喜歡畫畫,熱愛大自然。喜歡研究史前時代的事,並非常享受儘可能地把那時候的場景以最真實的方式重新呈現出來;她還喜歡卡通和漫畫這種生動的繪畫風格。漢娜把這些混合在一起,結果就得到了這套精彩的「那時候」系列。
  • 懷孕不敢吃魚,最新指南教你怎麼吃
    因此,可以說,魚和海鮮是均衡飲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由於工業環境汙染等原因,很多人擔心這些產品中富集的重金屬汞和其他汙染物,而不敢吃。 按照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自然法則,位於食物鏈頂端的大型捕獵深海魚就不可避免地富集高程度的汞和其他汙染物。這些水生物體內的汞並不能通過烹飪過程降低,因此,唯一減少汞攝入的辦法,只能是避免食用含汞較高的大型魚類。
  • 你知道雞肉怎麼吃嗎?我告訴你雞身上哪個部位最好不吃
    隨著生活水平提升,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雞鴨魚肉是很平常的飲食了。而且雞肉作為大眾比較常見的肉食,在不少快餐店,燒烤店裡都有銷售。一般大家都知道雞肉營養豐富,而且做法較多,而且吃起來口感好。不過你知道雞肉怎麼吃嗎?我告訴你雞身上哪個部位最好不吃,希望給大家提供借鑑吧!
  • 侏羅紀公園之旅,中生代恐龍帝國的開始與毀滅-歷史學習筆記4
    保管好自己的物品不要隨意下車,不然會被恐龍吃掉。中生代距今2.51億年到6600萬年前,是顯生宙第二個地質時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時的地球生機盎然,動物和植物到處都是,其中最猛的還是生物鏈頂端的恐龍,它們走在了進化序列的最前端,成為中生代地球的統治者。
  • 35張圖告訴你,一天到底要吃多少?吃夠算你厲害
    蛋白質可分為: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❶ 動物蛋白包括:肉、蛋、魚蝦、乳製品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禽畜肉 40-75g(生重)水產和雞鴨豬羊肉換著吃,每周不超過1Kg;魚蝦飽和脂肪含量低,而且還有對心血管有益的n-3多不飽和脂肪酸,很多健康機構建議每周至少吃2次魚。
  • 【科普】肉該怎麼吃?吃多少最好?來,收好這份健康吃肉指南!
    上周六小編給您送上了好好吃肉的理由那麼肉該怎麼吃?吃多少最好?小編這就給您帶來健康吃肉指南到底該吃多少肉?參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各年齡段人群的適宜攝入量見表2。日常飲食中應當如何把好適量攝入關?1控制總量,分散食用每周水產品和畜禽肉總量成人不超過1kg, 應將這些食物分散在每天各餐中,避免集中食用,最好每餐可見到肉。不要求每天各類動物性食物樣樣齊全,但每天最好不應少於2類。
  • 恐龍羽毛都敢吃?這種蟲子厲害啦!
    恐龍羽毛都敢吃?這種蟲子厲害啦! 恐龍長羽毛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啦,羽毛除了保溫、炫耀和飛行,似乎很好吃。最近,古生物學家就在琥珀中發現了一種愛吃恐龍羽毛的蟲子。
  • PUBG4x4小地圖吃雞攻略:Bootcamp跳點指南
    PUBG4x4小地圖吃雞攻略:Bootcamp跳點指南 2018-06-26 16:26  PUBG八倍鏡
  • 很遺憾,你在餐桌上吃到的絕大多數雞都是外國雞
    不過作為肉食愛好者,單吃米麵怎麼行,紅燒肉、炸雞就是快樂的源泉啊。但國內雞肉的自給率明顯不如水稻高,原因就在於國內還沒有「肉雞產業的袁隆平」,高品質種雞完全依賴進口,也就是說我們吃的雞的爺爺奶奶和曾祖父母都在國外。
  • 吃對食物|痛風患者最佳飲食原則
    因此,明確飲食原則、調整飲食結構以及合理選擇食物是日常生活中預防和緩解痛風不可或缺的環節。控制熱量攝入,維持標準體重由於體重指數與高尿酸血症呈正相關性,因此肥胖者應該限制總熱量的攝入。對於超重患者,可在原來每日攝入總熱量的基礎上減少10%~15%,使體重逐漸降至標準體重範圍。
  • 破傷風患者日常應多吃什麼
    在日常飲食方面吃什麼才好呢?飲食上還有什麼注意事項?破傷風患者日常應多吃什麼?宜吃高熱量、半流質食物。宜吃各種新鮮水果、蔬菜。宜吃進脂肪、低膽固醇食品。1、大豆:用於金瘡傷破見骨。大豆是豆科植物中最富有營養而又易於消化的食物。用大豆製作的食品種類繁多,可用來製作主食、糕點、小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