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寶貝該睡覺了。媽媽我要尿尿、喝水、講故事、看動畫、拉粑粑、喝牛奶……
相信很多家長一看到標題就笑了。我特別羨慕那些說自己家娃是睡覺天使的,一躺下沾枕頭不到五分鐘就睡著。在此之前我一直懷疑,這樣的娃現實世界中真的存在嗎?想我家的娃,睡個覺,他每天晚上能給你找80個理由都不帶重樣的,到最後,耐心耗盡,還是只能靠最沒招的「獅吼」解決。
看了今天這篇文章,相信大家和我一樣,也是感觸頗深吧……
文:Amy
來源:媽咪OK(mami-ok)
1.
幾個月前女兒還是一個可愛溫順的小天使,可就在最近,小妞脾氣大變,叛逆、自我、耍無賴,時常氣得人想要甩個巴掌過去。
這其中最讓人不能忍受的就是拖延入睡這事。每天都會在完成所有的睡前儀式、換好睡袋躺上床之後,又突然坐起來,開始上演抗睡大戲。而精明如「睡賴子」,最厲害的招數就是會用提需求來掩飾自己不睡覺的真實目的,提的需求儘是滿滿的生理性基礎需求,例如「肚子餓了」、「要拉尿尿了」、「要喝水了」 (並且要親自走去廚房喝)、"要爸爸媽媽陪著睡(不然會做惡夢)"... 以至於一開始我都沒法判斷出哪些是真的需求,哪些是「緩兵之計」。
更讓人沮喪的是,儘管後來我了解到了真實目的、識破了這些藉口,但依然沒招!
就拿回應「肚子餓了」 這個要求來說,要麼給,要麼不給。
給吧,吃個東西5-10分鐘,越吃越興奮,吃完了還要刷牙,這一折騰就是20分鐘;不給吧,免不了上演一哭二鬧三賴地,任憑心平氣和談條件、講道理都是雞同鴨講,從開哭到收場也得差不多20分鐘。
所以,要麼放棄原則任由她擺布,要什麼給什麼,拖到多久由她心情而定;要麼堅持原則強立規矩,但是要能淡然面對雞飛狗跳的哭鬧場面,而且仍然逃不過以晚睡收場(如果家裡有老人可能還會站出來指責你太無情造成情緒上的幹擾)。
在一次小妞死活提出要尿尿實則坐了10分鐘都沒尿出來的晚上,看著時間已經被磨蹭到了十點半,我終於忍無可忍,衝著她大吼。她在那哇哇大哭,我氣得丟下一句「你騙人、不講道理還有理了?有什麼理由哭?」老公看不下去,讓我休息去,他出來接盤。氣得躺在客廳沙發上的我開始嘲笑自己:怎麼自己就和一個小孩一般見識呢?
可是真的好氣啊!是時候調整一下思路了。
2.
在《你的兩歲孩子》這本書上,也許能找到一部分答案。
孩子兩歲前可能不會出現睡覺的麻煩,但到他兩歲以後,就會變得難以應付。白天他往往會比較溫和聽話,可一旦到了晚上睡覺時間,難題便出現了。他會乖乖上床,可是上去沒多久便又喊著要喝水、再抱一下、或是上廁所...
頓覺寬心有木有~原來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可是怎麼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很多媽媽都聽說過「可怕的兩歲」,不過其實真正兩歲的孩子並不可怕,「可怕的兩歲」通常指的是從一歲半到兩歲的這段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會有特別強烈的發展,會更加抗拒大人們的指令和要求,而到了兩歲時,他們會開始慢慢變得溫和可親,但「不幸」的是,這個階段維持差不多半年,新一輪的轟炸又開始了,這就是兩歲半到三歲的叛逆期,也有人稱這個階段是可怕兩歲T2的升級版「惡夢的三歲」(Horrible 3),因為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就是在穩定與波動的交替出現中進行的,在這種過程中,孩子的成長會呈現出好壞交織、螺旋上升的局面。
△穩定期與不穩定期交替出現
孩子要實現發展,必然會對現在這個穩定的狀態進行突破,突破的過程必然又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態,而完成突破、獲得發展之後,必然又會來到下一個較高層次、較成熟的穩定狀態。就這樣,穩定、突破,再穩定、再突破,一輪一輪地進行著。但是,這種局面不會一直進行下去,總有一天,孩子會達到最終的穩定狀態。
而事實上,在和女兒持續了近兩個月的睡前鬥爭,兜兜轉轉了幾種方法後,我也終於意識到,為了睡覺問題發愁莫過於自尋煩惱,先欣然接受孩子的這個特殊時期,再給彼此一個空間去調整才是比較適合的方式。
我們自認為合適的講道理、立規則,如果孩子不能接受,過于堅持、那就是死磕,強扭之下孩子的規則意識也不會得到建立,而越是處在這種不穩定時期的孩子,我們就越是需要曲線救國,找到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了解到他們的真實需求。
也是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從一度生氣到幾乎崩潰的無力狀態重新振作起來,嘗試了幾種方法,陸續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3.
如果說女兒拿拉尿尿作為拖延睡覺的慣性藉口,我已經習以為常;但突然有一天她開始在夜裡醒來,並且拿拉尿尿作為起床藉口,還是讓我有些意外。
有一天夜裡從凌晨兩點到早上六點,每隔一小時她就醒來一次,兩點醒來要尿尿,接著大喊要喝水,三點又喊要尿尿,四點喊著要便便,五點、六點兩次又是要尿尿。除了喝水那次是真的喝了點水,其它說的要尿尿、要便便沒有一次是真的。
就這樣一整夜連續數次我得把她從她的臥室抱到我的主臥洗手間、脫下睡袋又穿上睡袋、再送回她的床上,終於在早晨六點那次,架不住她的玩弄我快要崩潰了。我衝著坐在小馬桶上的女兒大喊:「你如果再騙媽媽的話,我就讓你站到家門口去。聽懂了嗎?!」 女兒麻木地點了點頭。
但第二天夜裡,她又夜起三次假尿尿;第三天夜裡仍然如此。
第三天夜裡,在她假尿完之後,我給她穿好睡袋,沒有把她抱回床上,而是將她抱到了客廳的沙發上。我讓她在我懷裡坐著,問她說:「寶貝,每天夜裡你都要起床好多次假尿尿,可是媽媽要睡覺,你總是這樣,媽媽會很累,白天就不能好好陪你玩了。」 女兒開始思考我說的話了,我接著問她:「那你可以告訴媽媽嗎,為什麼你每次都是沒有尿尿卻要告訴媽媽有尿尿?」女兒終於在想了許久後告訴我:「因為我害怕。」 我追著問:「為什麼會害怕呢?」 女兒:「因為我看不到爸爸媽媽。」
原來,夜裡頻繁要起床尿尿,根本原因是害怕獨睡。女兒對於單獨睡在另一個臥室的兒童床上感到害怕了。
雖然之前她可以一個人睡得好好的,但孩子是會改變想法的。而這個想法的改變也並非無緣無故:一周前因為爸爸出差,我心血來潮地讓她和我同睡在大床上,睡了兩晚。
嘗到了和媽媽同睡大床的滋味,她的心裡發生了變化,只是我們一開始都不知道而已。若不是這樣的一次交談,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這可惡的夜間騷擾,其背後的原因居然只是想要和爸爸媽媽睡在一起。而用頻繁夜起假尿尿來使喚媽媽的苦肉計,也著實讓我領教了這個階段小娃兒的心機。
當晚,我就把大床邊閒置了許久的嬰兒床調整成了小床模式,卸下扶欄,讓小床直接挨著我們大床。許久不睡嬰兒床的女兒一看到嬰兒床是拒絕的,但我告訴她,現在你就可以在醒來的時候看到爸爸媽媽了呀,你就不會害怕了~ 她欣然接受了。夜起假尿的事從此再沒有發生過。
所以,找出根本的需求才能真正的解決表面問題。而殊不知,很多時候帶來問題的主因卻是我們自己。
4.
講道理沒有用,那就擺事實!
雖然治癒了夜起假尿,但女兒在睡前用假尿來拖延入睡的行為仍在繼續。
甚至,在她的潛意識裡,拖延睡覺時間這個需求已經和要尿尿建立了固化聯結,一旦她想拖延睡覺,就會本能地喊出要尿尿,而自己根本都沒有意識到這是在騙人。
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騙人,對她進行誠實教育也就是徒勞。
而從根本出發,女兒只是想拖延睡覺。想明白了這點之後,我自己做了個退讓——我可以接受晚一點睡覺,但是我還是想讓她知道假尿的把戲我已經很清楚了。
於是在女兒再一次躺下十分鐘後又突然坐起說要尿尿時,我斬釘截鐵地告訴她:「不行!你剛才已經尿過了」 一聽到不行,女兒馬上要開始哭了。
我馬上開始開啟和她對聊的模式,以避免產生我單方面強權的局面。
我問:「剛才你是不是已經尿過了?」
女兒的小腦子轉得滴溜快:「沒有」。
見她要耍賴,我拿出數據:「就在十分鐘前,媽媽帶你在洗手間尿尿的,記得嗎?」
小傢伙心裡知道,但還是不肯妥協,繼續耍賴:「沒有,我沒有。」
好吧,耍賴到這個程度,得要來點更強的事實,我說:「有的哦~我剛才都拍照片下來了... 」
一聽照片兩字,女兒的兩眼放光了,「我要看照片」。
至此,成功把尿尿需求切換出來。當然,新的風險產生了,看照片這事,得控制好時間。
這樣做了幾晚以後,睡前要拉尿尿的謊言已經逐步被其它要求替代了,要看照片、還要再講個故事、要去玩具房拿個玩具... 終究,拖延入睡這個需求,堵是堵不上的。
5.
拖延入睡,也是孩子需要更多和爸媽親近時間和陪玩要求的表現。
進入兩歲半之後,女兒的一個很大改變就是對於作息沒有那麼強的依賴了。兩歲時一到九點半就打哈欠、揉眼睛一定得睡了,到了現在快三歲,不逼著睡,十一、二點都可以一直玩下去。
在更強的精力之下,玩和陪玩的需求就更加強烈了。有一回我和老公快十點才回到家,以為回到家都這麼晚了,小妞看到我們回來了也就差不多可以安心睡覺了,可是似乎缺陪的時間都要補上一般,那天無論我們怎麼勸、怎麼談條件,女兒一直提出各種要求,磨蹭到了十一點半還全無睡意地提出「肚子餓了,要吃爸爸吃的冰激淋」。
見女兒完全是在為了提要求而提要求,我抱起她,打橫抱起在懷裡,重溫小嬰兒時候的哄睡時光,小傢伙也就此滿足地閉上了眼睛。
當然除了貪陪伴,很多時候也是貪玩,手裡的玩具根本捨不得放下來。這樣的時候,我也會偶爾和女兒談條件,最後達成的協議是允許她帶一兩件小玩具到床上。
雖然兩個月下來,女兒的入睡時間仍然在十點前後徘徊,很少能重回之前的九點半,但我已經對這件事基本釋懷了。
孩子的生長決定了他們交織變化的情緒和行為,理解他們為什麼會變化、在他們變化、難纏的時候迎難而上,比能實現我們成人的想法更重要。有時候真的別老框在我們固有的思維裡,堅持著我們認為對的事情,容不得一點點錯。用引導的方式幫助成長中的孩子從他們自己的迷惑和困境中慢慢走出來,孩子才會得到更加健全的心智成長。
文/Amy,來源:媽咪OK(mami-ok),港大教育學博士創辦、美國幼兒教育協會成員指導。0-6歲寶寶大腦發育、早期發展,吃喝拉撒睡等靠譜育兒知識全都有。轉載已獲授權。
編輯:沐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