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辰亮 昆蟲學專業
朋友圈裡最令人羨慕的照片是什麼?不是聚餐、不是遛娃,而是——親近大自然。在旅遊的路上,採採花、踏踏水、騎騎馬,總會引來一陣點讚狂潮。如果再碰上一兩隻土撥鼠,幾隻大貓,不用說,你的圈圈要爆了!
但是,你知道,凹一張和野生動物的激情合照,要承擔多少風險嗎?
野性的誘惑:越蠢萌、越危險
喜馬拉雅山位於青藏高原邊緣,是世界海拔最高山脈,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去打卡。蠢萌的土撥鼠(學名「喜馬拉雅旱獺」)儼然成了大家心裡的吉祥物。在眾多遊客照中,有人餵食、有人撫摸,甚至還有人來個嘴對嘴親密接觸。
但是,如果給你一臺5000萬像素的超級相機,你可能就會看見:幾隻跳蚤從旱獺身上跳出來,直接落到了人的身上!
它們鋒利的口器直插入人的皮膚,擠在其消化道中的旱獺血液開始與人血交融(為了空出肚子裝人血,它們會先吐出一部分旱獺血),其中的額耶爾森氏菌就如同上了高速公路、在人體瘋狂傳播。一個嶄新的鼠疫患者即將誕生。
和旱獺近距離接觸,極其危險 | 圖蟲
據統計,近年亞洲的鼠疫病例多與旱獺有關。2014年,甘肅一個人把旱獺殺了餵狗,自己患上鼠疫而死。2019年,一對俄羅斯夫婦在蒙古生吃了一隻旱獺,結果雙雙死亡,蒙古因此隔離118人。
在西藏地區,很多藏民跟旱獺關係親密,經常給旱獺食物,旱獺也會圍著藏民,看起來非常和諧,引得遊客紛紛效仿。但大家只看到藏民跟旱獺挺好,背後得鼠疫死了是看不到的。近期還有內蒙的鼠疫患者赴京就診,引發了一陣對旱獺的討論。
因為這種呆萌動物,正是鼠疫的重要宿主。不僅在喜馬拉雅山一帶,在我國內蒙、甘肅、西藏等地都有它們的身影。而這些地方正是歷史悠久的鼠疫疫源地。
實際上,自然界中動物傳播疾病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2003年爆發的非典,就是由蝙蝠傳給果子狸再傳給人類的。當時造成數百人死亡,很多人至今想起來仍心有餘悸。
野生動物這麼危險,我們就不能親近它們了嗎?也不盡然。
親疏有別:不同種類、不同危險
人和野生動物接觸的界線究竟在哪裡呢?其實並沒有統一標準。只要記住一點:接觸一種生物之前,必須對它有足夠了解。這能決定你可以接觸到什麼程度。
因為親緣關係不同,對於不同種類的野生動物,接觸的界線是不一樣的。
1)昆蟲:被妖魔化的小東西
作為昆蟲學碩士,作者經常要去野外採集標本。一般人在野外看到蟲子,都會覺得又髒又有毒又咬人,避之不及。但事實恰恰相反,它們其實是對人類相當安全的一類動物。
因為昆蟲和人的親緣關係太遠,很少有共患病。昆蟲研究者在野外的時候,對大部分昆蟲都是直接用手接觸的。只是有一些昆蟲不能直接用手抓,比如說馬蜂或毒螞蟻,因為會蜇人,但也可以湊近觀察。
總體來說,大部分昆蟲對人無害,少量會蜇咬人,但不傳播疾病;昆蟲本身的疾病,大部分也都不會傳染給人類。只有極少量種類需要注意,比如蚊子和臭蟲,它們確實會通過吸血傳播疾病。
2)哺乳動物:可愛但高危
很多人覺得哺乳動物可愛,但反而對人相當危險。因為在各種動物裡,哺乳動物和人的親緣關係最近,所以其身上攜帶的病菌、寄生蟲,往往也會感染人,尤其是野生動物。
而且哺乳動物的毛髮容易藏汙納垢,髒的程度超乎想像。北京城裡有時會出現刺蝟,大家一看「多可愛啊」,把它捧起來玩賞一番。但仔細看就會發現,很多野生刺蝟身上都吸滿蜱蟲,它們會爬下來叮咬人,傳播森林腦炎等疾病。
還有一種常見的哺乳動物,蝙蝠,小巧玲瓏的也十分可愛。作者小時候用網兜抓了一隻回家,姥爺看了連連說:「這東西太髒了,趕緊扔掉!」長大之後作者也了解到,蝙蝠確實非常髒。
它是多種疾病的宿主,比如狂犬病和非典。當年的非典就是從一種菊頭蝠傳播給了果子狸,再傳給人類的。所以即使是專業學者,在抓蝙蝠的時候也一定要戴手套的。
3)海洋生物:任何物體都別碰
那麼海洋生物呢?大眾對它們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都是海鮮嘛,有啥不能摸的?另一種就,海裡面東西太多了,誰知道哪個有毒?都別摸了。
正確的做法是怎樣的呢?告訴你一個簡單方法:在海邊溜達的時候,只碰你了解的東西,在遊泳或潛水的時候,任何東西都別碰。
在海邊溜達的時候,你碰到的物種是有限的,一般都是潮間帶生物(又稱潮汐帶生物,可簡單理解為會被漲潮帶到沙灘上的生物),比如牡蠣、貝殼、螃蟹等,還有一些小魚,大部分還是挺安全的。要是連蛤蜊、小蝦米都不敢碰,那也太沒樂趣了。
但是也有個別魚,比如籃子魚,看著人畜無害,卻是每根鰭條都有毒,扎到就會鑽心疼。所以,不認識的魚就別摸了。
那如果你開始潛水了,要怎麼辦呢?負責任的教練一定會告訴你:任何東西都別碰,不管是有生命的還是沒生命的。因為潛水以後,碰到的物種一下子就多了,有毒的種類也多了。
且不說水母和海葵可能把你蟄傷,用手去摸珊瑚礁,裡面的珊瑚蟲也會蜇人。還有你以為的石頭,摸一下,結果它是一隻玫瑰毒鮋,偽裝成石頭的樣子,但是每一個鰭條都有劇毒。
摸它們,不僅是你自己受傷,另一方面,它們也會受傷害。所以潛水界有個規矩,任何東西都不要碰。
現在,你了解到我們跟自然的安全距離是什麼了嗎?對你要接觸的那個動物,要有足夠了解,才可以決定以什麼程度去接觸它。
如果不了解,那就離它遠一點,千萬不要像個好奇寶寶,東摸一下西摸一下。這樣對你好,對動物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