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彎折之後重新組合,蜷縮成緻密的巨大魔方,密密匝匝地聚合到一起,陷入沉睡。然後地面翻轉,小塊小塊土地圍繞其軸,一百八十度翻轉到另一面,將另一面的建築樓宇露出地表。樓宇由摺疊中站立起身,在灰藍色的天空中像甦醒的獸類。城市孤島在橘黃色晨光中落位,展開,站定,騰起瀰漫的灰色蒼雲。」
這是科幻小說《北京摺疊》中所描繪的情景,北京成為了一個三個空間維度的世界。
北京時間昨天,第74屆雨果獎頒獎典禮在美國堪薩斯城舉行。清華畢業生、80後女作家郝景芳憑藉作品《北京摺疊》獲得中短篇小說獎。這是繼2015年劉慈欣的《三體》獲獎之後,中國作家再次獲得雨果獎。
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協會所頒發的獎項,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大會上頒發。它的正式名稱為「科幻成就獎」,為紀念「科幻雜誌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該獎命名為雨果獎。雨果獎和星雲獎堪稱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
郝景芳2002年就曾獲全國中學生第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她本科、博士先後就讀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和經管學院,創作了《北京摺疊》、《流浪瑪厄斯》、《星旅人》等一系列作品。《北京摺疊》寫於2012年12月,最初發布於清華學生雲集的BBS論壇水木社區科幻版。
在《北京摺疊》中,北京發展迅速,日漸擁擠,人們被劃至三個空間,共同分攤四十八個小時,輪流甦醒,交替生活。郝景芳在獲獎感言中表示,自己在《北京摺疊》這部小說中提出了未來的一種可能性,人類要面對自動化、技術進步、失業、經濟停滯等各方面的問題,同時自己也提出了解決方案。
生活中的郝景芳喜歡旅遊和寫作,她夢想成為最優秀的學者和最出色的作家。她說,在清華的生活沒有讓她成為規整的「流水線產品」,而是在自己的路上走得更加踏實。
郝景芳今年獲得雨果獎提名後曾經在微博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坦言自己寫了一個有關於不平等的小說,獲得了獎項認可和眾多讚許。她說,這說明不平等問題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共鳴。這實際上是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為什麼世界上會有不平等,而且如此難以消除。「小說只是我對不平等的所有想法之一。它是最鮮明的,但不是最主要的。」
大缸君附上了感言的全文。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以仔細一品,相信您也會感慨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