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教授談《三體》獲獎:不可能只是一個偶然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北師大教授談《三體》獲獎:不可能只是一個偶然

2015-08-25 10:11:35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2015年08月25日 10:11 來源:北京青年報 

參與互動

(

)

  ◎吳巖

  23日上午閱兵彩排的飛機拉著五彩的煙霧從北京藍天飛過。當天下午收到美國來的消息,由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翻譯的劉慈欣長篇科幻小說《三體》第一部《三體問題》獲得第七十三屆科幻小說雨果獎。我一直在思考這兩件事情之間的聯繫。它們是偶然的巧合被安排在一天,還是一種冥冥中的必然?

  《三體》第一部獲獎之後,有關中國科幻、中國文學、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發展的許多問題,正在逐步清晰。如果說莫言獲得諾獎打破了諾貝爾獎「具有強烈政治性」的論斷,那麼《三體》第一部的獲獎則進一步說明,文學、至少是跟當代科學技術緊密相連的科幻文學,存在著某種超越民族、超越科技發展差異的審美普適性。

  在肯定上述基本意義之後,我覺得《三體》第一部的獲獎,還有三個特別重要的因素。

  第一,劉慈欣的獲獎代表著他自身天才和努力的回報。

  《三體》的情節雜多、人物密集、所涉及知識領域的廣泛、小說結構和內容、價值觀的取向等的創新在中國科幻史上沒有前例。而所有這些成就,除了跟劉慈欣的一定天賦有關,更多的則是他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外科幻文學、探索創作規律並反覆實踐獲得的結果。這其中我更肯定的不是天賦,而是花費整整三十年時間找到上述問題的一套獨特解決方案。而激發他在艱難困苦中不斷前進的動力,是他對宇宙和大自然的愛,對科學能力的信仰,和對明天的期盼。劉慈欣的成熟在於他敏銳地看到,讀懂中國政治文化雖不容易,但讀懂上述愛、期盼、問題解決方案卻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誰能說不是他的解決方案中充滿了異國文化背景、異國人的思考方式,以及異國文化的價值取向?《三體》第一部的獲獎,首先是溝通科技時代不同民族普適審美感受的成功。

  第二,《三體》的獲獎還應該被看成是按照正確路徑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回報。

  以往的國內版權輸出常常不按商業規律辦事,以為錢出了,文章翻譯了,印刷了,拿到外國書店了,就行了。其實,這只是完成了圖書營銷的一小步。每個環節如何達到最優化,如何讓書走向市場的同時有強大的配套宣發,是許多海外輸出版權根本不考慮的事情。《三體》與此完全不同。整個過程經過嚴格的科學化管理,環環緊密銜接:《科幻世界》雜誌社從不同競選者中精心挑選了中教圖公司作為外文版權經紀公司,這家公司又在廣泛徵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挑選了翻譯者劉宇昆和海外運營機構TOR。試想,如果沒有劉宇昆這樣的美國科幻金童或TOR這樣的數一數二的專業科幻出版公司,《三體》獲獎的路可能會比今天更加艱難。

  第三,中國崛起的背景支撐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我個人認為,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深入,不但國家和企業層面上有能力支持優秀作品走向世界,富起來的中國科幻迷積極主動自發自願地在全球各語種的雜誌上發表宣傳中國的文章、在各地充當中國科幻的形象大使,也是促成科幻在世界上越來越有影響力的原因之一。我參加過多次世界各地的科幻大會,每次都能在會場發現一批批中國科幻迷(多數是八零後和九零後)忙碌熱情地奔走在各個會場。熟練的英文表達,純真的求知面孔,熱切的提問,以及在所有場合喋喋不休地宣傳中國科幻宣傳劉慈欣宣傳《三體》,是否也能成為中國作家獲獎的一個原因?我覺得這個背景因素不容忽視。 這是一種人氣。一位日本研究者說,我們發現你們有個能寫雙語且在兩個地方獲獎的劉宇昆我們沒有,這是日本科幻沒有成功在世界上散布的原因。其實我覺得,也許他們沒有我們這麼多勇敢熱情大膽積極的年輕人,才是沒在世界上火起來的原因。崛起的中國表現的是一種國民心態,一種積極走向世界的熱望與行動。

  《三體》獲獎之後,我向劉慈欣表示祝賀,他說這其實不是個完整的獲獎。我知道他指的是之前的一些風波。我個人的看法是,風波本身說明鐵板一塊的西方科幻其實在變動的前夜。記得前年在日本參加科幻大會,一位有名的日本科幻作家就說,「小時候看西方科幻覺得那麼偉大,現在覺得,好像那些作品也就是那樣。」青年科幻作家七格也在微信評論中寫說,西方這些年科幻水平下滑很大。此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華裔、越裔、韓裔、菲裔等亞洲作家開始闖入雨果獎星雲獎候選作品的作家名單,所有這些都說明,西方科幻文學無論從作家構成到讀者的閱讀偏好,確實都在變動之中。但是,別人變動歸變動,給不給你獎則跟他們自身的變動無關,只有用充分證據表明你的強大,才能在變動的世界中看準機會拔得頭籌。

  藍天中掠過的飛機、正在崛起的國家、一個抱有「中國夢」的作家的艱苦努力、一種渴望世界理解的民族情懷、一系列符合國際規範的運作……

  《三體》第一部獲得雨果獎這件事本身,不可能只是一個偶然。

  (作者系北師大教授 科幻作家)

相關焦點

  • 莫言獲獎演說或談故鄉農民 回國後到北師大任教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郜元寶告訴本報,這些作家都不喜按常理出牌,不僅演講的文體五花八門,內容也迥異。「但是有不少獲獎者會抓住演講時機秀一下自己的文學天才,會談到文學核心的一些東西,會談到自己對世界文學的理解。當然,一些獲獎者會在演講中感謝與自己有緣的那些前輩作家。」  令郜元寶印象最深的還是川端康成的獲獎演說《我在美麗的日本》。
  • 莫言受聘北師大教授 強調自己仍是農村作家
    莫言受聘北師大教授 強調自己仍是農村作家 Mo Yan to teach at alma mater Beijing  莫言再次謙虛表示,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都有許多寫出了更好作品的作家,他們更有資格獲獎。他也希望不久的將來,中國作家能再次登上瑞典的領獎臺。  而對於獲獎前後網上對他或褒或貶的評價,莫言都不予置評,他強調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從農村出來至今身上帶著很濃鄉土味的農村作家」。
  • 劉慈欣談《三體》:和《星際穿越》二者有相通
    故事視角宏大,從中國視角討論科幻的一個基本問題,即人類和宇宙的命運。   「從中學時代起 雨果獎就伴隨我成長」   質樸有禮、謙和不卑、低調睿智,劉慈欣與他筆下那些天馬行空的故事相比,顯得平和而務實。日前,在家鄉山西省陽泉市,劉慈欣接受了記者的專訪。「那一瞬間,欣喜和感慨的情緒相交織……」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他這樣說。
  • 莫言正式受聘北師大教授 將設立諾貝爾園丁獎
    本報訊 22日下午,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正式受聘成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在隨後發表的即興演講中,莫言表示這次受聘自己是獲得了一份「入學」通知書,可彌補當年在北師大學習時留下的遺憾。  22年前的1991年,莫言畢業於北師大與魯迅文學院合辦的作家研究生班,並獲文藝學碩士學位。
  • 北師大物理系教授趙崢回憶霍金1985年訪華
    霍金生前多次來到中國,第一次是在1985年,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的劉遼教授邀請霍金來北京進行學術交流。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趙崢當時在北師大擔任助教,向記者回憶了霍金這次訪華的故事。  1985年首次來華登長城  「當時霍金來中國先去了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後來劉遼先生邀請他到北師大。
  • 《三體》劉慈欣為何沒給太陽系一個好結局?生的偶然,死的隨機!
    《三體》劉慈欣為何沒給太陽系一個好結局?生得偶然,死得隨機!我的飯碗沒了,太陽系也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人類永遠也想不到,導致太陽系最終毀滅的導火索居然是關閉了一座電廠為2009年是娘子關電廠按照國家節能減排相關政策關停的年份。
  • 楊振寧談《三體》:非常有名氣,我買來看過,但看不下去
    那麼,在楊振寧這種等級的物理大師看來,我國科幻小說的巔峰之作——《三體》,是怎樣的一部什麼水平的作品呢?可是在採訪進程中,當記者說到科幻小說《三體》時,楊振寧卻說道:「我曾經看過《三體》,可是我看不下去。」眾所周知,《三體》是我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此前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了素有「科幻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而且是亞洲規模內首次獲獎。
  • 莫言北師大任職 諾貝爾獎金沒花還在看房
    如今面對北師大成立的寫作中心,莫言認為這是觀念上的進步,即便受邀而來的作家每天不講課,只是在校園裡走來走去,也是一件好事。雖然看上去這是賠本生意,但在過程中可以賺到很多。「就像以前同學們的校友蘇童,是要花錢在校園裡走來走去的,但是現在需要給他錢讓他走來走去。同學們也努力在校園裡走來走去,早日變成可以因此而賺到錢的人。」
  • 龐加萊差點就解出了三體問題,然而論文獲獎後他撤稿了
    然而,儘管大師牛頓宣布無解,多體問題的證明仍然是一個尚未解決且令人揮之不去的問題。人們需要用一個合適的數學證明,也可能,僅僅是可能,用數學上更複雜的方法來找到解決之道。 但在表面的成功之下,它們仍然只是近似值,只是用聰明的數學技巧回答了某些問題,卻不是全部。直到 19 世紀末,人們才越來越清楚,決定行星未來運動軌跡的力的組成不能被忽視或簡化。 所以,當時已經非常有名的龐加萊看到奧斯卡二世發布的比賽,並願意挑戰第一個問題就一點也不奇怪了,因為解決這個問題將會使他流芳百世。
  • 楊振寧談《三體》:「我買來看過,但看不下去」,原因有2個
    楊振寧談《三體》:「我買來看過,但看不下去」《三體》是我國科幻黃金年代的見證,作者是劉慈欣,《三體》自身實質上是點子文學,許多結構仍是借鑑了前人的結構的,點子文學的好壞不在震懾,慈欣不算最震懾,也不在結構雜亂,雜亂算是中等往上,其實要挑剔的人來看也不算雜亂,哲學思辨程度,是他以前一貫的作風,了解的很容易看出來他評論的是什麼問題
  • 天文學家:4光年外的「三體」星球可能存在生命,劉慈欣笑而不語
    如果你看過劉慈欣的《三體》,那麼你一定會知道書中有一個超級強大的智慧外星文明——三體人,他們居住在距離太陽系4光年之外的半人馬座阿爾法星上,他們的恆星系統,由三顆恆星組成,雖然對於人類來說,仍然是一個非常遙遠的距離,但是它仍然是最接近太陽的恆星系。那麼,拋開小說裡的內容不談,在半人馬座阿爾法星上,真的有生命存在嗎?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討論一下!
  • 從三體談葉文潔,人性是禁不住考驗的
    提到三體一書中的主人公葉文潔,關於她本人的爭論可謂是不少。在她的身上,有著清華大學物理學教授女兒的光環,如果不是那場革命,極具物理學天賦,又頂頂聰明的葉文潔,想來會在父親的栽培下,成長成為一位優秀的物理學家,擁有自己安穩幸福的家庭,與自己的丈夫孩子一起,度過這完滿的一生。
  • 《三體》獲雨果獎 為亞洲首次獲獎
    中國作家劉慈欣憑藉科幻小說《三體》獲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劉慈欣並未親自前往美國領獎,作為譯者的劉宇昆代表上臺領獎。本次獲雨果獎的是該系列的第一部《三體》(英文版)。  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協會」(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簡稱WSFS)所頒發的獎項,為紀念「科幻之父」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命名為雨果獎。
  • 劉慈欣談科幻小說:末日題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劉慈欣談科幻小說:末日題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2015-09-16 08:39:36》獲獎,創造了中國科幻文學的一個記錄。在時間上,你可以用想像力去觸摸過去和未來,有這樣強烈欲望,我覺得這種狀態,這種渴望的思維方式,就是科幻創作的一個精神基礎。有了這樣的精神基礎,才能談得上別的方面。而《三體》就符合這個原則。」  《三體》由多個創意和靈感構成  談及創作《三體》的靈感,劉慈欣稱,《三體》有大概接近九十萬字,是一部很長的小說,不可能是一個靈感就能將它構成。
  • 莫言受聘北師大寫作中心主任 曝諾獎獎金存著沒花
    如今面對北師大成立的寫作中心,莫言認為這是觀念上的進步,即便受邀而來的作家每天不講課,只是在校園裡走來走去,也是一件好事。雖然看上去這是賠本生意,但在過程中可以賺到很多。「就像以前同學們的校友蘇童,是要花錢在校園裡走來走去的,但是現在需要給他錢讓他走來走去。同學們也努力在校園裡走來走去,早日變成可以因此而賺到錢的人。」
  • 2017年雨果獎揭曉 劉慈欣《三體3:死神永生》未能獲獎
    8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17年的雨果獎目前已經揭曉,去年獲獎的黑人女作家傑米辛蟬聯了最佳長篇小說獎,而此前備受關注的劉慈欣,其長篇小說《三體3:死神永生》則遺憾未能獲獎。
  • 劉慈欣來渝談《三體》電影改編:不介意和小說劇情天差地別,只要夠...
    談電影:不介意劇情和小說天差地別,但必須好看記(記者):據媒體報導,首部用您的作品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已經定檔2019年大年初一,而《三體》電影版雖未定檔所以我不會在意電影劇情和小說差別大不大,但我會很在意改編的電影好不好看。如果誰拍的《三體》電影劇情十分忠於原著,但電影本身相當難看,我會十分不滿。而如果一部叫做《三體》的電影製作精良、劇情精彩,但和《三體》小說的劇情天差地別,我也會欣然接受。
  • 《三體》系列: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
    無論獲獎前後,面對媒體的多次採訪,大劉曾無數次向心目中的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致敬,並謙虛地將自己的科幻成就歸功於對克拉克的模仿:「我所有的一切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但拋開這些不談,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三體》三部曲的確有對《2001太空漫遊》的借鑑與發展,「克拉克味」很明顯,故《三體》系列也被稱讚為「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在閱讀兩部小說的過程中,我也看到兩者的很多異同,接下來就以一個讀者及科幻迷的角度來拙劣的探討分析下兩部作品。
  • 《三體》是不需要標籤的偉大作品,但我想給配角更好的結局
    《我的三體》更新到第三季,三體同人動畫大佬神遊八方已經是三體宇宙官方豪華套餐計劃的一部分。在三體同人文界,第一屆三體主題科幻徵文大賽也「炸」出了不少三體同人大佬,劉豔增就是其中一個。將來也許提起《三體》,人們完全不會想起「科幻小說」這個標籤了,它就是《三體》,它的讀者群可能對它什麼類型的小說不感興趣,這就是《三體》的偉大之處了——真正偉大的作品不需要標籤。三體是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只不過它碰巧是科幻小說而已。
  • 中國科幻《三體》首曝先導海報
    時光網訊 6月7日,獲得「星雲獎」提名的《三體》作者劉慈欣,在美國芝加哥參加「星雲獎」頒獎典禮,《三體》英文版雖然沒能最終獲獎,卻已經創造了亞洲科幻文學同時入圍世界兩大幻想文學獎       首款先導海報中,葉文潔在紅岸基地,向浩瀚宇宙發出了人類第一聲問候,陰暗的氛圍襯託出了一個動蕩的年代,地球與外星文明的首次接觸,將帶來怎樣的災難,遙望星空的張靜初有著怎樣的複雜內心與陰謀,種種懸疑元素交織在一起,令人無限遐想。可以說片方此次有意藉助海報證明三體電影版不會拍成偶像電影,以硬科幻感大片風正面回應了粉絲們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