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研▏漫談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2021-02-13 溪流之海洋人生

⒉水下探測

在淺水海域(水深40公尺以內)進行水下搜索時,通常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派遣具技術專業潛水能力之潛水員進行肉眼搜索。利用潛水員進行水下搜索時,首要條件為水下目標物位置已精確定位且為極小範圍搜索,同時潛水作業必須在海況符合人員潛水安全條件下才能執行。然而茫茫大海無從開始,海況險惡隨時危及潛水員性命。超過40公尺以上的海域則不適合潛水作業,危險且容易致使潛水人員罹患減壓症(俗稱潛水員病)。

聲學水下探測儀器有多波束聲納(MBES)、側掃聲納(SSS)與底質剖面儀(SBP)等,其應用因聲波頻率與發射能量的不同有所差異。多波束聲納應用於大範圍與三維海床測繪,拖曳式側掃聲納則快速測繪水下目標物。底質剖面儀則探測較淺層的海床地層,製作地層影像圖。拖曳式水下探測儀器如側掃聲納或底質剖面儀搭配超短基線(USBL)水下定位器,可獲得儀器與工作船的相對位置,提高水下探測儀器的定位精確度。

海床上的巖盤或沉積物大多是非磁性物質,水下目標物依其磁性區分為磁性或非磁性物質,如古代沈船多為非磁性木造物質,而近代沈船(如二戰軍艦)或落海機具大多為鋼鐵磁性物質。磁力儀(MAG)的功能即是用來調查海床底質結構或水下目標物所造成的磁力異常,並繪出磁場等值線圖做為分析。等值線圖有較密的等值線之處,可解析成磁力異常集中處。

水下探測技術應用範圍廣範,在社會公益面,可支持海洋國家永續發展政策以及機具落海協尋;在科學研究面,如海床地形地貌調查以及長期海洋科學與海域監測研究等;在產業應用面,如離岸風力發電場址地形與海底管線調查,以及水下目標物探測等;在創新技術面,可支持海洋科技研發,發展水下探測載臺以及快速水下探測技術等。

相關焦點

  • 臺灣海洋大學
    簡介    臺灣海洋大學隸屬臺當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為臺灣擁有海洋相關領域系所最為完整的大學,並為此領域的最高學府,對臺灣航運產業及海洋科技高級人才的培育貢獻卓著,臺灣相關領域高階人才多畢業於此,該校專注於海事、航運、海洋法、水產生技、海洋生物、漁業、食品科學、造船工程、海洋工程與科技及所有海洋相關領域
  • 深海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
    10月10日,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中冶集團董事長國文清赴長沙礦冶院為深海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現場調研中心建設情況,並對長沙礦冶院科技業務未來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海洋採礦科技中心由海洋採礦大數據中心、深海採礦技術成果展示區、科普教育展館等組成,承載著海洋採礦大數據集成、分析與應用,深海採礦技術成果展示,海洋知識普及與海洋文化傳播的使命,是「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臺灣海洋研究中心4人水下作業失聯 被大陸漁船救起
    中新社臺北11月19日電 臺灣海洋研究中心4名人員19日在澎湖縣七美鄉附近海域下潛執行水下作業後,一度失聯,後被大陸漁船救起。 據《聯合報》、中央社等媒體報導,臺灣海洋研究中心的5名人員當日搭乘遊艇至澎湖縣七美鄉西南方約57海裡處潛水作生態調查,1人留在船上等候。
  • 海洋新能源 青島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目前,青島擁有涉海科研機構26家,約佔全國五分之一,其中不乏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等「國字號」創新平臺;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4家,約佔全國三分之一;全職在青涉海院士約佔全國三分之一。這三項指標均排名全國第一。海洋科研機構雲集,海洋人才薈萃,必然帶來了強大的海洋創新能力。
  • 助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和海洋強省建設 中科院籌建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本報青島2月8日訊 中國科學院日前下發通知,決定依託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籌建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籌建期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  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今天透露,通過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建設,將整合凝聚中科院海洋領域相關優勢研究力量,組織開展綜合交叉前沿研究,深入促進科教融合,建設海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高地和面向國內外的系統創新基地,助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和海洋強省建設,為我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和提升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揮科技支撐作用。
  • 海浪黃色警報|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與法國麥卡託國際海洋中心...
    >PART-12020年11月17日下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以下簡稱「預報中心」)與法國麥卡託國際海洋中心(以下簡稱「麥卡託」) 基於雙邊合作諒解備忘錄預報中心副主任劉桂梅研究員出席會議,業務科技處、自然資源部海洋災害預報技術重點實驗室、數值預報室、海洋環境預報室、海洋災害預警報室相關人員參會。
  • 海浪黃色警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與法國麥卡託國際海洋中心召開...
    PART-12020年11月17日下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以下簡稱「預報中心」)與法國麥卡託國際海洋中心(以下簡稱「麥卡託」) 基於雙邊合作諒解備忘錄(MoU)聯合召開業務化海洋學遠程視頻會議。預報中心副主任劉桂梅研究員出席會議,業務科技處、自然資源部海洋災害預報技術重點實驗室、數值預報室、海洋環境預報室、海洋災害預警報室相關人員參會。
  • 中國東海國際海洋科技交流中心在浙江舟山成立
    日前,由浙江海洋學院所屬的浙江東海海洋研究所與英國、俄羅斯、日本等國科研機構合作組建的中國東海國際海洋科技交流中心在浙江舟山成立。首批與浙江東海海洋研究所籤訂合作組建協議的有英國斯特靈大學、俄羅斯國立湖河漁業研究所、日本東北大學、日本東海大學、日本JBB-STEVIA研究所。中國東海國際海洋科技交流中心的主要研究領域有:海洋生物技術與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水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開發、海水資源綜合利用與開發、海洋環境保護技術研究、海洋工程技術研究、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海洋文化與海洋旅遊研究。
  •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調研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籌備組組長、海洋研究所和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王凡結合海洋大科學的特點,從融合中科院涉海優勢資源,建設開放共享的先進平臺,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軍民融合等方面,匯報了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建設進展。
  • 長沙礦冶研究院舉行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儀式
    10月10日,隸屬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的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舉行了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儀式。據悉,該科技中心是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大數據挖掘、梳理、利用的平臺,也是海洋採礦科技成果的展示平臺和海洋科技科普的平臺,主要功能是處理、加工、存儲、開發五礦礦區的資源、環境、地形地貌數據,以及其他海洋資源、環境、物理海洋數據的收集、存貯、共享。正式運行後,該科技中心將為我國海洋資源技術開發及國際同行提供數據服務,兼備我國海洋資源開發成果展示和科普功能。
  • 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所長黃大吉:以海洋科技守護北部灣「綠水青山」
    海洋四所落戶廣西北海,可為廣西海洋生態保護、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  支撐北部灣區域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科技交流合作,是海洋四所的兩個中心任務。根據《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綱要》,海洋四所將緊緊圍繞自然資源領域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科技前沿,聚焦重大創新方向,重塑科技創新力量,優化科研布局,積極推動學科交叉與聯合創新,明確了自身科技創新宗旨使命和戰略定位,以服務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踐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助力廣西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使命。
  • 臺灣海洋大學校長:中華海洋文化 割不斷的兩岸情感紐帶
    27日在海南博鰲,出席由海南省社會科學院和臺灣海洋大學聯合發起舉辦的首屆「中華海洋文化論壇」開幕式。 關向東 攝   中新網博鰲11月27日電 題:臺灣海洋大學校長:中華海洋文化,割不斷的兩岸情感紐帶  中新社 記者 關向東  臺灣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教授26日深夜飛抵海口,27日下午又飛回臺北。他行色匆匆,只為見證一個歷史時刻:由海南省社會科學院和臺灣海洋大學聯合發起舉辦的首屆「中華海洋文化論壇」開幕。
  • 南科大海洋磁學中心招聘博士後
    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系海洋磁學中心招聘博士後南方科技大學簡介南方科技大學(www.sustech.edu.cn,以下簡稱「南科大」)創建於2011年,地處中國廣東省深圳市,是一所公辦創新型大學,目標是迅速建成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成中國重大科學技術研究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 福大聯手臺灣海洋大學 培養海洋人才
    N本報記者 李薇 通訊員 王憶希 本報訊 今年9月起,福州大學將與臺灣海洋大學聯手培養海洋裝備設計和近海工程方面的人才,計劃招收160名本科生,在福大學習三年,在臺灣海洋大學學習一年。 昨日上午,兩校在福大旗山校區籤訂了交流合作協議。
  • 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青島擁有涉海科研機構26家,約佔全國五分之一,其中不乏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等「國字號」創新平臺;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4家,約佔全國三分之一;全職在青涉海院士約佔全國三分之一。這三項指標均排名全國第一。    海洋科研機構雲集,海洋人才薈萃,必然帶來了強大的海洋創新能力。
  • 青島建世界第七大海洋研究中心 實驗室6月運行
    此次理事會召開,標誌著海洋國家實驗室建設試點工作的全面啟動。記者採訪獲悉,海洋國家實驗室基建和科研正在同步推進,今年6月將正式開園運行,約300人的科研團隊將入駐工作。    建設進展:海洋國家實驗室6月開園運行    會上,市委常委、副市長王曉方簡要介紹了海洋國家實驗室建設進展情況,2013年12月,海洋國家實驗室獲得科技部正式批覆。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深海研究中心在青島藍谷啟動
    1月11日至12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2019學術年會在青島藍谷舉辦。期間,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宣布啟動建設深海研究中心,推動我國深海開發方面邁向更深層次。
  • 打造海洋科技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地,「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在青成立
    總投資567億元的20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456億元的6個項目籤約落地,作為重點項目之一,「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海洋科學與技術國際創新中心項目」(以下簡稱「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舉行了籤約儀式。「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籤約成立。「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內景。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專家來我院...
    9月21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孫承君主任等一行11人應邀來我院訪問交流。安全與環境工程學院張恩生書記、程衛民院長等領導以及環境工程系的教師參加了座談。座談會上,曹曉強副院長向專家們詳細介紹了安全與環境工程學院平臺建設、科學研究以及學生培養等方面的情況,雙方就科研合作、研究生培養、學科共建等方面進行了深度交流,為下一步加強合作、資源共享,互利雙贏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訪問組參觀了礦山災害預防控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了解了實驗室的總體運行和儀器設備等情況。參觀結束後,訪問組專家為我院師生做了專題報告。
  •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將落戶青島西海岸 13家研究機構共同建設...
    這是中科院繼北京、上海、合肥之後批准建設的第四個大科學研究中心。15日,記者從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了解到,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選址西海岸新區的中科院青島科教園,以建成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和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研究中心為目標,集聚中科院13家研究機構共同建設。中科院青島科教園位於古鎮口融合區大學園內,項目總佔地面積約20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