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孫武是三國孫堅的祖先?為何孫權建立吳國?有三個證據可證明

2020-11-29 歷史鑑賞者

孫武本是春秋時期齊國人,是著名的兵家始祖,幫助吳王闔閭訓練士兵,擊敗了強大的楚國,幾乎滅亡楚國。後在吳國歸隱,再也沒有離開過吳國。孫堅是東漢末年江東人,三國前期著名的諸侯將領。戰功卓著,是東吳帝國的奠基人。帶領手下回江東的路上遭到荊州劉表的截殺而陣亡。那麼孫堅是不是孫武的後人呢?三國志上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說孫堅就是孫武的後人。但是兩人之間至少差了500多年的時間,這種說法靠譜嗎?我們通過史料一起分析一下。

01孫武終老吳國,孫堅出生於吳郡富春。

春秋時期的吳國到底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可以具體看一看地圖,具體就在如今的江蘇、浙江北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以及湖北部分地區。

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蓋孫武之後也。少為縣吏。年十七,與父共載船至錢唐,會海賊胡玉等從匏裡上掠取賈人財物,方於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進。堅謂父曰「此賊可擊,請討之」父曰「非爾所圖也」堅行操刀上岸,以手東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羅遮賊狀。---《三國志》

這是強盛時期的吳國版圖範圍,可以說在當時是相當強大了。孫武從齊國逃到吳國以後,幫助吳王闔閭擊敗了楚國,所以吳國擁有了如此大的地盤。

而孫武終老的地方是吳國的都城附近,那麼吳國都城在哪裡呢?前期吳國的都城在無錫的梅村,而後期吳國的都城在蘇州,現在的虎丘劍池,據說就是吳王闔閭留下的。

孫武時期,已經是吳國後期,所以吳國的都城就在今天的江蘇蘇州。而孫武去世的時候,也就是被埋在了蘇州的郊區。孫堅是在吳郡富春出生的,吳郡富春也就是現在的浙江杭州富陽區。這個位置就比較具體了。從距離上來說,蘇州到富陽區只有一百多公裡。孫武家族經歷了五百多年的延續,擴散到一百多公裡以外的地方居住,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而且子孫後代的數量不在少數,不可能全部聚集在蘇州地區。由此可見,孫武極有可能是孫堅的祖先。至少從知名度上來說,這個地區姓孫的名人,在那兩個時期,還真的只有這兩位。

不過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孫武去世百年後,他的子孫後代裡有一個叫孫臏的,他居然跑到了北方去,先去了魏國後來跑到了齊國,始終沒有在吳越地區做事。

02孫武是兵家始祖,孫堅是東漢末年少有的名將。

孫武的職業我們是再了解不過的了,他是一個帶兵之人。倒不是說他是純粹的將軍,他的地位比將軍要高,屬於總指揮的那種。

換句話說,孫武就是吳國大元帥,帶領三軍進攻楚國。楚國是南方大國,早先吳國是不敢招惹楚國的。

可是闔閭本人有野心,而孫武又非常有能力,恰逢伍子胥對楚國有天大的仇恨。三個人一拍即合,打算進攻楚國。

孫武訓練闔閭後宮女眷的故事,其實我們十分熟悉,他殺了兩個闔閭喜愛的妃子,最終穩住了軍心,這就是魄力。此後孫武訓練出來的吳國大軍也異常強大,楚國完全不是對手。不過吳國大軍進入楚國國都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長達一月有餘。這或許是孫武不願意看到的。孫武和伍子胥是好友,在伍子胥的推薦下,成為了闔閭的得力助手。伍子胥向吳王夫差建議滅越沒有被採納,最終被殺。孫武也心灰意冷,告老還鄉,終老於鄉野之中。三國時期的孫堅,也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將領。當初討伐董卓的時候,孫堅所帶領的人馬幾乎是所有軍隊中最強大的一個。

董卓表示誰都不害怕,就是擔心孫堅的軍隊。為此董卓還希望和孫堅成為親家,化解彼此的恩怨,被孫堅斷然拒絕。

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史記》

此後孫堅打算回到江東創業,結果劉表半路設計截殺,這才將這位江東猛虎孫堅給殺掉。如果真正是正面較量,劉表的人馬根本就不是孫堅的對手。

孫武和孫堅從事著相同的職業,都是以帶兵聞名天下,孫武的子孫中,孫臏也是帶兵出身。那麼是不是說,孫家流傳著這種帶兵打仗的習俗呢?如果有的話,是不是進一步證明了孫堅是孫武子孫的可能性呢?

03孫武為春秋吳國效力而成名,孫堅的兒子孫權建立了吳帝國。

孫武是齊國人,可是他並沒有為齊國做事,而是南下到了魏國,在好友伍子胥的推薦下,成為了吳國的元帥。

此後孫武所有成名的事情,都跟吳國脫不了干係。孫武本人也是在吳國終老的,他沒有回到自己的故鄉,由此可見,孫武對吳國這個地方是有眷戀之情的。

黃龍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夏四月,夏口、武昌並言黃龍、鳳凰見。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后,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桓王。吳王太子登為皇太子。將吏皆進爵加賞。初,興平中,吳中童謠曰「黃金車,班蘭耳,闓昌門,出天子」五月,使校尉張剛、管篤之遼東。---《三國志》

孫武希望自己的子孫在吳國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相比較而言,吳國地區的水土更加豐茂,氣溫更加高,所以更加適合當時的人居住,孫武的這個選擇是對的。

三國時期,孫堅被殺了以後,孫堅的兒子孫策為袁術打了一段時間工後,果斷選擇回去江東創業。在自主創業的情況下,打下了江東的基業。可惜孫策死的早,只好把大業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孫權為了守住父兄的基業,先將妹妹嫁給劉備,與之聯盟,後向曹丕稱臣,得到庇佑。在度過了諸多困難以後,孫權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帝國,那就是吳國。很奇怪的是,五百多年前的孫武,最眷戀的地方就是吳國,他也是在吳國揚名立萬的。那麼這是不是巧合呢?僅僅是因為孫權所待的地方曾經建立過吳國,他就以吳國作為自己的國號嗎?我想沒有這麼簡單。

這件事肯定跟孫武有關係,就算是孫武真的不是孫權血脈上的祖先,至少他們孫家也把孫武當成了自己的祖先。

總結:孫家自古多英雄,這還真的不假。

姓孫的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帶兵打仗的英雄,孫武當然是最突出的一個,寫下了千古名篇《孫子兵法》。此外還有孫臏,他幫助齊國兩次擊敗了強大的魏國,殺死了對手龐涓。

此外三國時期的孫堅、孫策父子,也都是以帶兵見長。明朝的孫承宗,是抗擊滿清大軍的重要將領。孫傳庭更是著名的潼關守將,被稱為明朝最後一道防守。

其實是不是真的血脈子孫,真的不是很重要。曹操的父親過繼給了太監曹嵩,他的子孫後代還不是以曹參為祖先,以曹姓為王朝帝王姓氏?

所以說懂得傳承這個家族的歷史文化,我覺得這才是飛常重要的。比如說孫臏傳承了孫武的志向,撰寫了屬於自己的兵書《孫臏兵法》。

參考資料:

《史記》

《三國志》

相關焦點

  • 孫堅和羅馬人的混血兒?孫權:後人太會想像了!
    說起孫權我們都知道,他是三國鼎立時吳國建立者,在公元229年稱帝。在孫權還不滿十九歲的時候就因為兄長孫策的意外暴死,繼承了他的父親孫堅和兄弟孫策所開創的孫吳基業。有兩個顯著的特點,最早見於《獻帝春秋》:「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于吉,碧眼兒坐領江東」。小霸王指的是孫策,碧眼兒說的就是孫權。演義中是這樣描述孫權的,「方頤大口,碧眼紫髯」,長著一張方臉,生就一張大嘴,滿腮紫須,碧眼如電,一副不怒自威的形象。「紫髯」,即兩腮長滿了紫黃的鬍鬚。
  • 三國時期吳國最不屈不撓的將軍周泰,縱觀三國歷史
    三國時期吳國最不屈不撓的將軍周泰縱觀三國歷史,有無數的將軍忠實地協助了明朝。一些軍事指揮官從一開始就名聲大噪,而另一些指揮官則默默奉獻自己,隱藏自己的實力,保持低調,結果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名,並在歷史上成名。
  • 在三國歷史上,關羽沒有「溫酒斬華雄」,那麼斬華雄的到底是誰?
    此時各個王侯將相也開始有了改朝換代的狼子野心,群雄逐鹿,各路英雄紛紛摩拳擦掌,選擇陣營。三國之中,有三個結拜兄弟——張飛、關羽、劉備,此三人十分有名氣,而關羽的名聲更是裡面最好的。在《三國演義》之中,最早讓關羽名聲在外的,當屬「溫酒斬華雄」的故事了。東漢時期,董卓曾經把控了朝政,在朝中做出許多無道之事,引起了關東軍閥聯合討伐。
  • 諸葛家族三兄弟為何要分侍三國?都效忠一方勢力,豈不是更好?
    ,諸葛家族三個兄弟分侍三國,《世說新語》稱他們為「龍虎狗」,即「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蜀得其龍」是指諸葛亮,為建立蜀漢政權立下汗馬功勞;「吳得其虎」是指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他是孫權手下重要謀臣,為孫劉聯盟做出重大貢獻,孫權稱帝後,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魏得其狗」是指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是曹魏的重要將領,官至徵東大將軍。諸葛三兄弟在各自效忠的政權內都風生水起,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分侍三國?他們如果都效忠一個勢力,豈不是更好?
  • 號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孫武,為何職業生涯卻無多大建樹?
    然而,寫下世界上最早的兵書,號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孫武,其實他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並無多大建樹,甚至可以說是以失敗告終。祖上顯貴,卻因亂世逐漸沒落孫武,字長卿,齊國樂安人,由於當時歷史時代的原因,其詳細的出生年月已經無法考究。孫武出生於齊國的一個貴族家庭之中,在周武王伐紂時,他的祖先就已經活躍在了當時的政治舞臺之中。
  • 三國靈異事件:東吳有人死而復生,孫權遭遇隱身果實能力者
    今天以史為鑑墨上桑就以《三國志》、《裴注三國志》這本著名的正史記載為依據,聊聊吳國、孫權遇到的奇怪、靈異事件。,魏國和蜀漢雖然也有祥瑞爆出,但要是比祥瑞數量的話,魏蜀加起來也恐怕不是吳國的對手。在吳國的歷史記載上,屢屢出現黃龍、鳳凰、麒麟、白虎、連理木、天降甘露、皇宮飛過紅烏鴉等等,甚至還有神人出現,給孫權賜書等等奇蹟。
  • 三國大懸案:孫策三弟孫翊之死,居然和孫權有關!
    導語:三國歷史大雜燴系列,是本人原創作品,目前共有四個板塊:三國戰役大盤點,三國人物那些事,三國人物高手猜謎,青梅煮酒品三國 。本文為青梅煮酒品三國系列第8期。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孫權第一次徵剿黃祖的時候,由於山越族人趁機再次暴動,致使孫權不得不放棄江夏的攻勢,轉入了鎮撫山越的軍事行動。
  • 孫武與孫臏誰更厲害?在研究了孫氏家譜後,專家有了重大發現
    孫武和孫臏都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而且,二人都寫過兵法,出過兵書,很容易讓人對其二人產生混淆。但是,根據相關史料對於二人出生時間的記載,他們兩個出生的時間相差了一百多年,所以,由此可以看出,這兩個人雖然都姓孫,但卻並非是同一人。那麼,他們二人有沒有什麼淵源呢?若是有,二者是何關係呢?
  • 三國真實的虎將只有三個半,死後一個成神,一個成聖,半個成皇帝
    喜歡看《三國演義》的人肯定知道,劉備當上漢中王以後,立了手下五個將領為「五虎將」,這五個人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但這是小說的藝術加工,正史上並沒有這麼一說。實際上,三國真實的虎將,只有三個半。
  • 孫權的鬍子是紫色的眼睛是綠色的,似乎有外國人的血統
    比如我們亞洲人,身上的汗毛和鬍子並不是那麼的濃密,額頭並不突出,而是有一點扁平,鼻梁並不高,而是有一些適中,此外我們的顴骨也是比較高的。頭髮是深黑色的,而且並不像外國人那樣頭髮有些卷,我們亞洲人的頭髮是直的。我們的眼睛是深棕色或者是黑色的。
  • 他有什麼過人之處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有二十四名將,其中吳國手下的將領就佔了四位。分別是孫策,太史慈,甘寧和周泰。前面三人作為二十四名將是當之無愧的,但是周泰能夠成為24名將,對此人們有不同的意見。他的武力不是很強,吳國手下的將領比他高強的很多,其中兩人能力更是強於他很多,那就是凌統和程普。
  • 凌統和程普的武力都強過周泰,為何未能入圍三國二十四名將之列?
    三國二十四名將中江東諸將有四人入選,分別是孫策太史慈甘寧和周泰,前面三人入選是情理之中沒有什麼異議,唯獨周泰入選有不少爭議,之所以這麼說那是因為周泰的武力不足以在江東諸將中位居第四,十二虎臣中其他人不提至少有兩個人的武力是高過周泰的,這兩個人就是凌統和程普。
  • 唐宋元明清:中國古代18個朝代國號的由來!轉走慢慢看
    我們國家有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歷史, 歷經十幾個王朝, 那麼,你知道這些王朝名稱的來歷嗎? 今天,詩詞君一併告訴你!
  • 三國東吳問卷 | 這十道人物題很有難度,能全部答對者都是大神!
    第二題他是孫權的堂兄弟,有較為出色的軍事能力;他曾和「錦帆賊」甘寧有過矛盾,後來冰釋前嫌了;他於建安二十四年去世。那麼請問此人是誰?第六題他早年追隨孫堅徵戰四方,是他推舉孫權為孝廉;孫策被殺害後,是他和張昭等人極力輔佐孫權執掌江東;他有一養子是東吳名將,真給他長臉。那麼請問此人是誰?
  • 詳解孫權的海洋戰略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97回]作者:溫駿軒長篇連載,每周更新第97回 孫權出海 不是只有蜀漢才會想著在曹魏後方尋個盟友,東吳同樣這樣想過。諸葛亮的選擇是鮮卑首領軻比能,孫權的選擇則是遼東公孫氏的末代之主公孫淵。比起蜀漢來,東吳的北上合縱之路看起來更有實操性。
  • 三國成語故事:志盈欲滿
    若矯權苛暴,蠲其虐政,民免酷烈,偷安新惠,外內齊慮,有同舟之懼,雖不能終自保完,猶足以延期挺命於深江之外矣。而議者或欲汎舟徑濟,橫行江表;或欲四道並進,攻其城壘;或欲大佃疆場,觀釁而動:誠皆取賊之常計也。然自治兵以來,出入三載,非掩襲之軍也。賊之為寇,幾六十年矣,君臣偽立,吉兇共患,又喪其元帥,上下憂危,設令列船津要,堅城據險,橫行之計,其殆難捷。惟進軍大佃,最差完牢。
  • 廣西發現一銅鏡,上面有兩個奇特圖案,網友:孫權或比現代人還潮
    巨蟹與寶瓶此外,在螃蟹旁邊,鑄造有二十八宿中的南鬥六星。南鬥右側的圓弧中有一獸,獸上有二星相連。雖然僅此無法辨認為何種星象,但此種以星象圖形加星象連線的形式為漢代星象圖中最常見的表現形式,無疑也是星象。由此我們可以推斷,螃蟹和水瓶的圖像也是星象。
  • 三國時期,四位將領出自今阜陽市一帶,全都為東吳效力!
    在漢末三國時期,今安徽省阜陽市一帶雖然屬於曹魏的疆域,但是,就該地區誕生的幾位將領,則全都為東吳效力。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將領分別是誰呢?公元220年,孫策去世,孫權執掌大權。孫權即位後,呂蒙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破曹仁於南郡,從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進佔荊州南部三郡,並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掩護孫權逃生。在濡須抵禦魏軍。官拜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呂蒙代守陸口,襲取荊州西部三郡,徹底擊敗蜀漢名將關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