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無數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鋪張浪費絕非小事。「小米粒」關係到「大民生」。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多次強調要保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作風。
節
約
糧
食
從
我
做
起
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那麼一顆顆小小的種子是怎麼經過農民伯伯的辛勤勞作,成長為一株株金黃的稻穗,最後變成餐桌上一粒粒香甜可口的米飯的呢?接下來就跟隨著我們調查員的腳步去見證下一粒米的成長史吧。
每年春天,農民伯伯不僅要將我從一粒種子孕育成秧苗,還要幫我整理好床鋪。到了插秧季,我該從溫暖的育苗棚裡搬家到稻田裡。為了讓我在新的環境裡茁壯成長,風吹日曬是避免不了的,蹲腿彎腰也是農民伯伯工作的日常。
待播種後,調查員帶著PDA走入樣本田間進行實地面積調查,春季的早稻面積調查和夏季的夏播面積調查。利用帶有衛星導航功能的高精度PDA,準確及時獲取抽中地面樣方地塊上種植的全部農作物品種和面積信息。
播種之後,就可以靜待豐收了嗎?沒那麼簡單!
整個夏天,溫度、光照、風力、病蟲害等很多因素都足以左右我的長勢。除蟲除草、祛病除菌、施肥灌排……不管是日曬還是雨淋,我都需要被農民伯伯惦記、呵護。
「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大暑正是早稻成熟的時候,雖然天熱得讓人喘不過氣,農民們還是要想辦法把稻子收回去,爭取顆粒歸倉。
糧食產量調查監測過程中,調查員們每年要進行早稻、單季晚稻和雙季晚稻的實割實測工作,踏田估產、抽選地塊、打點割稻、脫粒去雜質、晾曬、稱重和測水分等一系列流程,用PDA定位、拍照和數據填報等記錄整個調查過程,準確及時獲取抽中地面樣方地塊上水稻的面積和產量等信息,為黨和政府制定「三農」政策提供依據。
稻田裡,收割機轟鳴作業,收割、脫粒、裝袋,一氣呵成。晾曬場上,乾燥、刪選,我完成了從稻穀變成稻米的華麗轉身。
從一粒種子變成白花花的稻米,我們稻米家族要走過漫長的旅程。
這段旅程,水稻播種到收穫需110-130天,晚稻需要經歷從夏季播種到秋冬季收穫的漫長旅程。
這段旅程,我離不開陽光雨露,更離不開人們的辛勤耕作。很多人因為現在日子好了,物質極大豐富了,便沒有那麼珍惜我了,我被剩在了飯碗裡、倒進了垃圾桶……但事實上,這個世界有很多人因為沒有飯吃而飽受飢餓折磨。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每一粒米的成長過程,
都經歷了農民伯伯無數次撫摸。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
我的生長不是一蹴而就,
別等到找不到我的時候,
才想起來我的好。
其實,珍惜我,
就是珍惜大自然的恩賜,
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
更是珍惜人類自己。
來源:溫嶺調查
原標題:《一粒米的成長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