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史就是我的生命成長史

2021-01-09 中國教育新聞網

朱永新老師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她)的精神發育史。」回顧自己的學習、工作經歷,正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大學時讀中文系,畢業後做中學語文教師,之後從中學進入大學任教,現在又從大學教師成為學生。成長的軌跡看似偶然,但每一步都潛藏著閱讀的作用,可以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也是他(她)的生命成長史。

豐富與枯澀,對比鮮明的童年和少年

我從小就喜歡讀書,這與我生長在一個教師家庭有關。童年時,當小夥伴滾鐵環、用彈弓打麻雀時,我就開始痴迷於「小人書」(連環畫)。

父親是鄉村小學校長,唯一的方便就是可以讓我從學校圖書室借閱書籍。小時候只要到縣城,我便要去書店買連環畫。而今回頭來看,連環畫、繪本是童年最好的精神養料。在那個物質和精神都還貧瘠的時代,正是這一本本「小人書」吸引著幼稚的童心。那種滿足感、新鮮感,今天想來依然很真切、很激動。

從小學到大學,我從未為語文、歷史等文科課程發愁過,後來讀中文系,做語文教師,其實都與童年埋藏下的「閱讀種子」有關。童年的閱讀不僅影響了興趣和職業,也刻寫下精神基因——理想主義情懷,英雄主義情結……

豐富、浪漫的童年後是枯澀的少年期。

初中開始住校,老師嚴禁讀課外書,那時除了武俠小說,也沒有多少書可讀。少年時期的閱讀完全是自發的,沒有方向,沒有規劃,也沒有人告訴你哪本書有價值。

新教育實驗把那些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現過、深刻影響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氣質的書籍稱為「根本書籍」。少年時期是塑造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但讀書量少且缺乏「根本書籍」是我的一大遺憾。

大學讀中文系,讀書量雖然增加,但大多是消遣性閱讀,缺乏深刻影響自己的「根本書籍」。

覺醒與精進,專業發展的取經之旅

1999年,剛參加工作的我到一所民辦高中教語文。本來職業與讀書密切相關,而且還兼任校報主編,但除了讀一些語文教學雜誌,幾乎沒有讀過其他書。

究其原因,一是工作繁忙,二是缺乏高質量的書籍,三是周圍主要是退休教師和剛入職的年輕人。所以,在閱讀上既沒人指導,也沒有學習的榜樣。幾年後,專業閱讀匱乏的弊端逐漸顯現:教育教學遭遇「天花板」,既不知道如何做,也不知道學什麼。久而久之,職業倦怠潛滋暗長。

還好,在生命還有可塑性的而立之年,偶然加入了一個專業學習共同體——新教育實驗網絡師範學院(簡稱「新網師」),幸運地開啟了專業學習。新教育實驗提出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專理論」: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交往。

開啟專業交往,在學術大咖的指導下自覺地進行專業閱讀、專業寫作。當時並未意識到,這個選擇不僅促進了專業發展,而且影響了我之後的職業道路,乃至改變了人生軌跡:從中學教師轉變為大學教師,如今又脫產攻讀博士。

新教育實驗認為,教師應該具備一個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不同學科與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需要閱讀不同的專業書籍,要採用知性閱讀的方法啃讀「根本書籍」。知性閱讀相對感性閱讀,強調對書籍的聆聽、梳理、批判、選擇;「根本書籍」是指奠定教師精神及學術根基,影響和形成其專業思維方式的經典書籍。

我啃讀的第一本「根本書籍」是《人間詞話》,旨在提升詩歌解讀能力。我逐條逐句逐字批註,不僅批註王國維的原句,還批註後人對原句的註解。王國維對詩詞的評價一針見血、言簡意賅,我把涉及的詩詞全部找出並獨立翻譯,細細品味。堅持每天批註啃讀,兩周一次聽講師授課,用半年的時間啃讀完這本書。

經過這樣「敲骨吸髓式」的閱讀,我對這本書基本瞭然於胸。後來,圍繞這本書又讀了相關書籍——葉嘉瑩的《唐宋詞十七講》,王富仁的《古老的回聲》,葛兆光的《漢字的魔方》等。這就是研究性閱讀和主題性閱讀,這種閱讀方法讓我受益匪淺。後來,凡是要研究一個新的領域,我都是先購買十幾本相關書籍,集中研讀,基本就能把握其要旨了。

2010年至2012年,我開始在新網師講授語文研課課程,對我影響較大的另一本「根本書籍」是王榮生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我認為這是研究語文教學繞不開的一本書。在這本書面世之前,語文公開課和日常教研主要聚焦於教學方法,即「怎麼教」,至於「教什麼」大多默認照搬教學參考書。即使有一些名師對文本分析進行了突破,但很少上升到學理的程度將問題講透徹。這本書從現代課程論的視角,審視了近百年來語文教育研究的歷史和現狀、經驗和教訓,將文本分為「定篇」「例文」「樣本」「用件」四種類型,打破了長期以來以文體劃分類型的習慣思維,為語文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框架,為語文教育研究者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研讀這本書後有一個感慨:讀書要讀一流書,不要讀二流書;要知曉本專業頂尖專家是誰,精讀其代表作。

書籍會指導你的下一步閱讀,溯源而上,順藤摸瓜,一路就讀到哲學上了。《蘇菲的世界》是非常好的哲學啟蒙書,這本書對我的價值主要是粗線條地了解西方哲學史,為理解其他書提供了一個背景和框架。

圍繞這本書,我又閱讀了一系列哲學書籍,如《中國哲學簡史》《哲學的邀請》《西方哲學史》《哲學導論》《大問題》等。帶領大學生在農村實習支教時,我組織團隊教師共讀了《蘇菲的世界》。2017年暑期,我帶20多名中小學生共讀這本書,每天6小時,連續讀了20天,孩子們讀得興致盎然,顛覆了我對中小學生閱讀潛力的理解。

實踐與運用,黎村苗寨中的精神翩舞

2010年,我帶領大學生深入海南省五指山市實習支教。大學生初出茅廬,有熱情但無經驗,有專業知識但缺乏教育方法,於是,我們選擇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作為共讀書籍。

蘇霍姆林斯基既擁有深厚的教育學、心理學素養,又有長達30年漫長而紮實的實踐。他用飽含激情又富有詩意的語言和生動活潑的案例把育人觀、知識觀、課程觀、教學觀一一描述出來。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發揮了獨特作用:既是啟發、鼓舞我的「啟明星」和「加油站」,又是我指導大學生實習支教的「百寶箱」和「教科書」。如果不是因為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我可能只是像對待常規工作一樣停留於把工作做了、不出安全事故的層面,但那時我以蘇霍姆林斯基為榜樣,一邊指導大學生開展教育教學,一邊隨時將所聞所見、所思所感記錄下來,這些文字後來成了我出版的第一本書——《給青年教師的四十封信》。

支教過程中,我發現許多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薄弱,於是又選擇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來共讀。這本書提供的不是零碎的技巧,而是終身受用的原則: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原則後面又包含著一套深刻的價值觀。比如,要事第一就是要首先完成「重要而不緊急」的事,而不是忙碌於「緊急而不重要」的事中。所以,它不單是改變行動,而是塑造新的觀念。其實,觀念的革新才是行為持續改變的條件。

講授與求知,教別人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對於任何一個具體的專業領域而言,存在著一個最合理的知識結構。教育作為專業領域,也擁有最合理的知識結構,可以大致分為:學科知識佔50%,專業知識(主要指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佔30%,人類基本知識(歷史、地理、管理、經濟等)佔20%。這種知識結構,潛在地作用於日常的教育教學中。

我在研讀了不少學科書籍後,要想再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就要讀教育學和心理學書籍。於是,我用一種獨特的方法開始閱讀,即費曼學習法——用自己的語言來記錄或講述你要學習的概念。用朋友的話來說,就是「輸出倒逼輸入」。

2013年至2017年,我在新網師講授教育學和心理學課程,講授的書籍是《兒童的人格教育》《教育的目的》《教育人類學》。

《兒童的人格教育》是一本心理學經典著作。作者阿德勒是奧地利心理學家,曾經與弗洛伊德一起學習、工作。這本書主要圍繞「自卑與超越」這一主題,分析了自卑產生的原因,消極因素和積極作用,對教育提出了許多洞見,對於理解自我、理解兒童有極高的價值。

一開始講解這本書,我基本是複述原來講師的講稿。講完一次,覺得不通透,繼續講。前後講了4年,直到第四次講授時,才猶如「桶底子脫落」,譁啦一下貫通。自此以後,「自卑與超越」「影響兒童成長的不是環境,而是兒童對環境的個體性理解」「人格的統一性」等概念、命題化為潛意識,成為我分析教育教學問題的自動化工具。

《教育的目的》是英國教育家懷特海關於教育的經典著述,全書每個篇章都是精品,可謂字字珠璣,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深刻教育思想,至今仍閃耀著不朽的智慧光芒。

通過學習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穫有4點:一是教育目的觀,「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二是課程觀,「不要同時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徹」「學校課程應該是一個統一於生活的整體,學科之間應該相互包容或融合,反對科目之間相互對立」。三是知識觀,「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相對有害的」。四是認知節奏論,智力發展是一個「浪漫-精確-綜合」循環上升的周期性過程。只有適應兒童智力發展的規律,才可能「在學生的心靈紡織出一幅和諧的圖案」。

《教育人類學》是一本瀰漫存在哲學的教育經典書。作者博爾諾夫是德國著名教育哲學家,他長期跟著大哲學家海德格爾聽課學習。博爾諾夫特別重視人的存在問題、人的生命問題,他把存在主義、現象學等哲學思想與教育學思想交織在一起,熔鑄出自己的教育主張,這是其教育思想的最大閃光點。

博爾諾夫認為生命發展的連續性是偶然的,非連續性才是生命的本質,進而他敏銳地認識到普遍流行的「教育是一種連續性的活動」的觀點是不完善的,教育的過程應該是連續性和非連續性的統一,為此他用「危機」「遭遇」「喚醒」「告誡」等一系列鮮活的概念,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博爾諾夫認為,人與其他動物相比,生來就是有缺陷的,但人通過接受教育成了雖不完美但因此而不斷使自己完美起來的生物……

藉助哲人的智慧,我們方能撥開詞語、概念、假象、謊言、紛爭交織而成的層層迷霧,從一個更高、更遠的距離來凝神領悟教育的真諦與生命的本質。在新網師一直講了三四年,終於通透。3個課程的講義結集出版為我的第二本書——《改變教育的十二個關鍵詞》。

尋找與回歸,以教育為此生之使命

教師的職業認同與專業發展是教師成長的兩翼,專業發展是職業認同的基礎,沒有好的專業發展,要真正實現職業認同是很困難的;同時,職業認同是專業發展的動力,沒有好的職業認同,沒有理想,沒有激情,很難達到專業發展,二者互為前提。

在新教育實驗浸潤10年,受朱永新、李鎮西等名師的指引和感召,越來越痴迷於閱讀,其中影響我最深的是《新教育年度主報告》。這本書是朱永新2003年至2013年曆屆新教育年度研討會上所作主題報告的結集出版,是新教育共同體10餘年來豐富經驗的集中呈現。

從2009年加入新網師以來,我就特別關注收藏每年的年度報告,至今仍然記得初讀時的眼前一亮、怦然心動,猶如在重重迷霧中突然投射的一束光,照亮前行之路。學習這本書,我的收穫主要有5點:一是進行了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構築共同體的實踐和探索,二是掌握了六個維度和三重境界的新教育理想課堂,三是明晰了教師成長的方法和策略,四是明白了學校文化的使命和意義,五是領會了締造完美教室的意義和構建。

我把年度主報告中的理論運用到指導大學生實習支教中,深刻體會到了理論的價值和巨大的力量。只要掌握了理論的精髓,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因地制宜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如果不掌握理論,機械模仿,往往會淪為邯鄲學步、東施效顰。

在不斷閱讀中,理解教育,也在理解自己。只有真正理解自己,才能真切理解他人、理解世界。

還有一本對我影響很深的書是《批判性思維工具》,它是我所見到的批判性思維類書籍中最好的一本。

應試教育容易導致一些非理性的潛意識,如盲從權威、懶於思考、缺乏理性、等待標準答案等。榮格說:「除非你把潛意識意識化,否則它一直會影響著你的生活,然後你說那是命運。」通過學習批判性思維,理解自己的潛意識,有助於增強理性認識,有助於理解自己、發現自己、成為自己。學習這本書對我有兩大影響:一是增強了元認知能力,開始警惕自我中心和社會中心思維,避免非理性思維;二是增強了邏輯分析能力,有助於分辨日常思維中的邏輯漏洞。

如今,繼續在蘇州大學求知學習,教師教育成為我博士攻讀的領域。我的書桌上放著《教育管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等書籍。我又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也需要從更廣闊的視域來理解教育,理解教師成長。

若干年後,又會有哪些書成為我生命中的10本「根本書籍」呢?

(郝曉東,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理事,新教育實驗網絡師範學院執行院長,常春藤讀書會會長,出版《給青年教師的四十封信》《改變教育的十二個關鍵詞》等著作。)

十本書書單:

《人間詞話:彙編·匯校·匯評》

王國維 著

周錫山 編校

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

《語文科課程論基礎》

王榮生 著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

《蘇菲的世界》

〔挪威〕喬斯坦·賈德 著

蕭寶森 譯

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

《給教師的建議》

〔蘇〕蘇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坤 編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美〕史蒂芬·柯維 著

高新勇 王亦兵 葛雪蕾 譯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8年版

《兒童的人格教育》

〔奧地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著

彭正梅 彭莉莉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教育的目的》

〔英〕懷特海 著

莊蓮平 王立中 譯

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年版

《教育人類學》

〔德〕博爾諾夫 著

李其龍 等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新教育年度主報告》

朱永新 編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批判性思維工具》

〔美〕理察·保羅 琳達·埃爾德 著

侯玉波 姜佟琳 等譯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年版

《中國教師報》2020年12月23日第8版

作者:郝曉東

相關焦點

  • 一粒米的成長史
    這段旅程,我離不開陽光雨露,更離不開人們的辛勤耕作。很多人因為現在日子好了,物質極大豐富了,便沒有那麼珍惜我了,我被剩在了飯碗裡、倒進了垃圾桶……但事實上,這個世界有很多人因為沒有飯吃而飽受飢餓折磨。每一粒米的成長過程,都經歷了農民伯伯無數次撫摸。「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我的生長不是一蹴而就,別等到找不到我的時候,才想起來我的好。
  • 憲法成長史你了解多少?
    憲法成長史你了解多少?你知道憲法的成長曆程嗎?來自憲法日的靈魂三問!今天我們帶您一起走近憲法!憲法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於1949年9月29日頒布,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 23歲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最年輕會士成長史充滿驚嘆號
    一個23歲青年的成長史,卻寫出一個又一個驚嘆號。  「這是一篇令人著迷的論文」  6月15日,北京大學的官方微博「北京大學招生辦」發布了一條微博,專門介紹了一位杭州男生:「有這樣一名中國大學的本科生,本科四年期間,發表第一作者論文27篇,其中SCI與EI論文7篇。
  • 考拉小巫:「英語達人」成長史
    考拉小巫:「英語達人」成長史 2013-11-01 15:00 作者:丘濂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意識進化史,就是人類認知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的由來
    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如下圖,經驗在主流認知所佔比例的演化曲線:可以說,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時期)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
  • 《猩球3》曝新混剪視頻 追憶猿族領袖凱撒成長史
    《猩球3》曝新混剪視頻 追憶猿族領袖凱撒成長史 《猩球崛起3》新混剪視頻追憶凱撒成長史 時長:03:32 來源:電影網
  • 大科學家史威登堡往返天堂地獄11善惡生命與自己同層次的靈交往
    史威登堡的著作越看越令人震驚,震驚的原因是,近300年前他把好人為什麼成為好人,壞人為什麼成為壞人的原因講的清清楚楚,300年後遇到的還是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各自喜好、熱愛、景仰和追求什麼(史威登堡稱之為「主導愛」),死後就去什麼地方。
  • 史賓諾莎:上帝不是一個傀儡戲師傅
    他說,當我們閱讀聖經時,必須時時記得它所撰寫的年代。他建議人們對聖經進行「批判性」的閱讀,如此便會發現經文中有若干矛盾之處。不過他認為新約的經文代表的是耶穌,而耶穌又是上帝的代言人。因此耶穌的教誨代表基督教已脫離正統的猶太教。耶穌宣揚「理性的宗教」,強調愛甚於一切。史賓諾莎認為這裡所指的「愛代表上帝的愛與人類的愛。然而遺憾的是,後來基督教本身也淪為一些嚴格的教條與外在的儀式。
  • 「風雲家族」五十載 一起聊聊它們的「成長史」
    前不久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辦一起打開央視新聞和「風雲家族」的聊天記錄了解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成長史」
  • 人類進化史好玩嗎 人類進化史玩法簡介
    人類進化史好玩嗎 人類進化史玩法簡介 作者:九遊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19-11-03 19:14:14手機訂閱 期待已久的手遊人類進化史即將登陸九遊
  • 史小諾做客中國網直播 暢聊《遇見大咖》背後的故事
    你去記錄一個企業,對不起,這個企業就是一個人的代表。比如說美團它就是王興,滴滴他就是程維,聯想它就是柳傳志、楊元慶,萬科它就是王石、鬱亮,所有的這些,都是人把這個企業創造出來。我覺得我記錄了這個人群,就是記錄了中國經濟。」
  • 「我心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史知識競賽決賽在京舉行
    慶祝中國科學院建院65周年   「我心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史知識競賽決賽在京舉行   11月1日,慶祝中國科學院建院65周年暨「我心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史知識競賽決賽活動在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我心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史知識競賽指導委員會主任白春禮出席並發表題為《傳承歷史 創新未來——紀念中國科學院建院65周年》的講話。活動開始階段由中科院秘書長、競賽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鄧麥村主持,現場決賽階段由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陳志峰、丁曦主持。「我心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史知識競賽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組織委員會主任,中科院副秘書長譚鐵牛在活動上介紹本次院史知識競賽的有關情況。
  • 瑞典科學家艾曼紐.史威登堡的傳奇人生
    史威登堡已逝世230多年,目前國際上還有數種史威登堡學會之類的團體,在在可以顯示其理論所受評價之高。他自己說:「我在靈界見聞事情很多,所以這個手記會很龐雜,想到此才發現我還能活在這人世的時間不多,因為我得在明年(1772年)3月29日離開人世,動身前往靈界,不再回來了。」
  • 《世界史前史》生命演化全景記錄
    《世界史前史》 [美]布賴恩·費根 著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定價:58.00元  內容簡介  對人類起源的探究由來已久,《世界史前史》就為讀者解答了這樣的疑問和困惑。世界史前史權威學者布賴恩·費根以其科學的視角和完善的理論生動地講述了史前人類活動與發展軌跡。本書結合考古學、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等多門學科,甚至遺傳學與心理學,探索人類的起源、流徙,以及農業生產的出現,以至國家的形成,帶領讀者進行了一次跨越長達250萬年的時空之旅。  全書分為四部分。
  • 《分歧者3》曝混剪預告 翠絲勵志成長史曝光
    新舊畫面的交替,帶來一波又一波的視覺衝擊,讓一路陪著《分歧者》系列成長的鐵粉激動不已,希望早日能一睹為快。  翠絲勵志成長史曝光 兩年磨一劍打響終極決戰  此次曝光的混剪版預告,在劇情上的爆發點也連續不斷,讓觀眾大呼過癮。從《分歧者3》開始,終極決戰正式打響,情節節奏緊張令觀眾目不暇接,主人公命運跌宕起伏令觀眾情緒時刻緊繃。  當然,也有不少《分歧者》系列的「忠誠」粉絲對混剪視頻有著另類解讀,發現其中暗藏的「情懷牌」。
  • 張志雲︱方德萬與中國海關史研究
    Fairbank)實際上,中國海關史研究在西方學界的再興,是一個偶然。而故事的主角,就是《潮來潮去——海關與中國現代性的全球起源》的作者方德萬(Han van de Ven)。方德萬的業師孔飛力(Philip Kuhn)是費正清的親傳弟子,方德萬則是費正清的第三代弟子。
  • 《王士元先生口述史》雲南首發
    《王士元先生口述史》雲南首發 2017-08-28 23:37:47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史建磊   中新社昆明8月28日電 (記者 馬騫)《王士元先生口述史》
  • 自拍神器進化史
    自拍神器,作為一個伴隨著手機前置攝像頭誕生成長起來的新名詞,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裡,已經有了一段不短的進化史:
  • 【口述史】韓汝玢先生回顧冶金人生
    1956年我畢業後留校,做了理化系主任柯俊先生的學生秘書,也在金屬物理教研組做助教,擔任金相和x射線課的實驗等。1958年大躍進時期,柯先生選擇了節約鎳元素的鐵鉻鋁耐熱合金的課題,與金屬研究所、大連鋼廠合作,我參加了課題組,他帶領我們到大連鋼廠車間實驗,改變合金成分,改進工藝、提高了性能,做出了新產品。產、學、研的三結合,對我的成長起了重要作用。
  • 蔡英文「洗腦工程」將會徹底把中國史視為「國外史」
    蔡英文之所以這樣做,顯然就是想要構建一種相比大陸「獨立」的歷史觀,通過「教育」臺灣年輕人來達到讓大陸的歷史影響進一步減弱的目的。有臺灣媒體表示,最新的中學歷史書要比之前高中歷史書更為可怕,之前的高中學生還有一些歷史觀念。而在新的歷史書影響之下,臺灣的年輕人將完全失去歷史觀念。而且,未來的臺灣學生將無法以反思和判斷能力來應對這一負面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