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聽說過很多少年天才,但是這些天才成年後卻鮮有消息爆出,很多結果都像仲永一樣了。今天我們說的這位是真正的天才,他已經在普通人本科畢業的年紀就取得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並在不到32歲時晉升正教授,國際上獲獎無數,更有「下一個霍金」的稱號,擺脫了「傷仲永」的魔咒。
這位天才名叫尹希,1983年出生,從小就像開掛一樣,幾歲時就捧著父母的微積分課本看得津津有味,並在媽媽阻攔時對媽媽說:「媽媽,讓我看吧,對我來說看這些是一種享受」。這麼聰明的尹希引起了父母的注意,所以決定讓他跳級,於是他1992年就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實驗班(簡稱少兒班),在1996年,不到13歲的尹希以572分的高考成績成為中科大少年班最小的學生。
尹希開掛的人生還在繼續,他2001年遠赴美國去哈佛大學讀博士,並在2006年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哈佛大學打破本校博士不得在本校繼續博士後研究的慣例,破格允許尹希博士留校繼續研究工作。2008年後,他在哈佛大學物理系先後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5年,不滿32歲的時候晉升正教授。他的研究工作包括:主要研究領域為弦理論,量子引力中的黑洞熵、弦論中的超對稱束縛態等,是被國際物理學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學家之一。
但是尹希非常反感外界給其「神童」的稱呼,他認為這個詞對他來說有污衊的含義,他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為他的父母一直在支持他做他想做的事,同時自己做事非常專注,他強調專注是他學習效率奇高的主因。同時他不會把時間浪費在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上。比如他熱愛馬拉松,但是後來也放棄了,原因是他認為自己天賦不足,他應該去探索未知。
尹希說,自己的性格從小學階段起改變了很多,既有內向和專注,也有叛逆和冒險。我想這才是他真正成功的誘因,內向通常更專注,專注使人效果高,事半功倍,而叛逆必然會冒險,冒險才會有探索精神,才會向未知發起衝擊,這些都是一個科學家應該擁有的品質,外加尹希本身的想法也很大膽,所以他的成功也算是順理成章。
尹希已經在哈佛大學就讀時就加入美國國籍,如今已在美國娶妻生子,生活幸福美滿安穩。當被問到是否會回國發展時,尹希表示沒打算回國發展,他如是說:「美國教育給孩子更多選擇,中國教育沒有……太多天賦被埋沒了。」同時他認為這個問題不重要,因為「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他表示「如果我要回來,肯定不會一個人回,而是帶著一個組的物理學家回,目前國外的科研環境更適合我,我還沒有做出真正有創造性的工作。」
至於入外國籍不回國的問題,我想尹希的回答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我們的孩子確實學著世界上最難的數理化,但是卻拿不到諾貝爾獎,從一定程度上已經說明了一定的問題,我們的初級教育並不差,至少從結果上看並不差,只是我們初級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可能更傾向於解題高手,天賦可能沒被挖掘就已經被埋沒了。美國雖然初級教育沒我們的結果好,但是會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去選擇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孩子有天賦會被挖掘出來。
雖然這麼說,但是我並不認為我們的初級教育需要大幅度改革,真正有差距的是高等教育,國外的高等教育真的是在培養人才,而我們的高等教育比我們的初級教育更像是流水線,外加孩子們在初高中承受了多年高壓後,大學很容易鬆懈,就更難出人才了。大學本應該是一個搞學術搞科研的地方,但是現在卻功利的讓人難受,屢屢爆出的學術造假也一再扯下科研的遮羞布。
但話說回來,中外的教育理念本身也有差別,國外是類似精英教育,有天賦會被挖掘,但沒天賦的孩子就浪費了大好的時間,他們本來可以通過努力去更好的大學。而我們的教育整體是功利性流水線作業,之所以說功利,是因為我們好像對不能馬上見到效益的科研不感興趣,我們感興趣的是發明創造,不是理論研究,所以我們的發展就一定會跟在別人後面。
這其中需要改的實在太多,從小學初高中的入學選拔制度,到高校的招生制度,再到科研經費的利用,科研人才的待遇,到論文的標準等等等。我們的路還很長,需要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們變得更好。
屢見不鮮:天津大學教授和女兒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