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經由上千年的農業社會,三百年的工業社會後完成了向信息社會的進化。而進入現代信息社會後正以十倍速的發展進入數位化的智能時代。這一演進改變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節奏,更由於網際網路IP虛擬世界的橫行,使得人類社會的秩序被打亂,造成社會認知的整體滯後,從而導致人類在從信息化進入數位化社會時各種問題和矛盾集中湧現,如正在中國如火如荼開展的反網際網路平臺壟斷,以及封殺川普為代表的美國矽谷高科技企業群體的霸行。
過去,文化的傳承是口口相傳,人類的文明是建立在文字之上的,所以過往的人類歷史被稱之為「文明」。信息社會是建立在現實空間與網絡空間之上的,進入信息社會後,人類文明將被建立在數據之上。數據,尤其是數據鏈條將在人類社會進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數位化的虛擬世界將越來越緊密地融入到我們的現實社會當中。為此,須將現實空間的社會體系抽象表達到網絡空間,並通過信息系統開發建設,在網絡空間建立起支撐各行各業的一體化信息執行環境。其基本運行模式為:將社會信息活動(包括信息獲取、處理、存儲、傳遞以及從問題到決策的過程)提升到網絡空間實現跨越時空的高速、高效運行,並將信息處理結果落地到現實空間達成精準、高效的實施,這就是數位化。人類生存發展的地球,將隨著數位化演進成為數字的地球。
在數字世界,人類將會以什麼樣的模式存在?人類將如何在這個數位化的地球中生存、發展。全球二維碼掃一掃系列專利技術發明人徐蔚,在他編著的《碼鏈新大陸、物格新經濟》著述中告訴我們,未來,人類必將在物格的數字地球中生存和發展。
徐蔚詮釋的碼鏈新大陸
在真實的實體世界裡,每個人和每個事物的界限是非常明確的,越過雷池就需付岀代價。而由IP構成的網際網路虛擬世界,是幾乎沒有邊界的,因為它存在於另外的一個虛擬世界的維度,故而,與人類社會以及文明,漸行漸遠。
但無論是真實的實體世界還是網際網路虛擬世界,都真實的存在於人類的生活當中。人類的困惑在於這兩個世界不能進行相互的映射,人類社會因此被割裂,這種被割裂的後果導致了真實的實體世界和虛擬的世界存在不同的經濟活動和不同的經濟體制,兩者相互之間不能進行互聯,就會造成人類在生存發展決策上的誤判。
徐蔚詮釋的碼鏈新大陸,實則是以數字人為本的物聯網系統模型(以下簡稱「碼鏈模型」)。在碼鏈模型中,人們將通過碼鏈用數位化的方式接入物聯網,來實現從三維世界到四維世界的投影。
相較於第一代由IP與人點對點連結的網絡虛擬世界,到第二代的社交網絡由點向面的傳播,碼鏈模型強調人與人、人與物的連接。徐蔚按中國道家的傳統思想詮釋為: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小宇宙,而外部世界就是大宇宙,碼鏈就是將一個個的小宇宙與大宇宙相互連接。通過人與萬物的連接,來完成從線下到線上人類行為的每一次交互的紀錄。
在基於數字人概念的碼鏈模型中,X軸代表「行為發生地」,即「物格」。Y軸代表數字人的行為(點線面體系);每一個「碼」都是人類每一次交互以及人與世界的每次互動所生成的。通過掃碼接入,將兩個碼(數字人)連接起來,相互連接的兩個數字人,就構建岀了從三維世界到四維世界全新的碼鏈世界。
徐蔚創立的物格新經濟體系
在碼鏈模型中,核心的元素是「物格」。「物格」是「三維世界物理空間」的數字網格化。「物格」以真實存在的物理時間和空間、有價值的土地為錨定物。由於記錄了「人類的數位化行為」,「物格」就成為了人類行為可以「追根溯源」的「根」。
「物格」是通過掃碼連結來標識人類的數位化行為,與數字人的5W(即 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後果)行為相匹配,具有地理位置唯一對應標識的物理空間網格。通過直觀觀看物格數字地球的碼連結入,使得物格具有「全球唯一性、行為可識別、場所可定位、交互可溯源」的特徵。這種特徵讓物格與現實世界一一映射。物格價值鏈平臺使用分布式網絡,可以在每一個接入口共享和同步數據,由於其數據存儲是分布式的,沒有把所有的數據儲存在同一個中心位置,因此不能在其中的一個點上改變什麼。這就意味要同時訪問所有的接入口,才能破解這個網絡,而實現物聯網接入的泛中心化,即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實現接入。
如,發碼行正在上線的「北鬥凌空地球碼,數字物格價值鏈」的「物聯網電商」平臺入口所呈現的效果就是,用戶不僅能夠直觀看到所處的位置,豐富的線上商品,還能夠知道有哪些商品在線下門店銷售,哪些物格可以提供哪些服務。
結合三維現實世界的實體世界,在「碼」的數字世界裡,同樣可以標定三維的地點和時間,標定了三維地點的「碼」可以固定在某個坐標上,進入「物格」。
「物格」是在碼的數字世界中的一個三維空間的量子化容器,標定地點的「碼」可以進入這個容器。
物格依託北鬥衛星遙感數據,把地球表面劃分成10米x10米的一個個網格;每個物格(網格)都具有唯一的「北鬥經度緯度」,該物格可以在掃碼連結時候被一一對應,根據行為的級別匹配不同的權重。由於物格具備經度緯度作為標識,物格替代IP位址/域名,在「物格數字地球」中呈現。
點擊不同的物格,即可實現「碼取代IP」,就可以接入不同的服務,而提供服務者就相當於網站的服務提供者,這樣,就建立起了一個全新的物聯網的生態體系。
在物格新經濟體系中,「碼鏈數字資產」,是指利用「碼鏈協議」為個性化背景的數字資產交易所,基於物權把控,以碼鏈「智能二維碼」為介質,將各行業產業鏈的合約轉化為可分割、可交易、可轉讓、可兌換、可追蹤的「智能合約」,形成在「碼鏈」聯盟內進行「物權交換」的「數字資產」。碼鏈專利技術的應用,創新性地利用消費者的訂單,反向驅動網際網路價值流通領域的各個環節,同時可以追溯並鎖定各生產要素和利益鏈條之間的分配原理,讓每一個消費者既可以鎖定消費,也可參與投資增值,是分享經濟的真正體現。「碼鏈數字交易所」由資產申報、評審備案、誠信追溯、交易兌換四大體系組成,其記帳單位是「特別提物權」 (Special Goods_ Drawing Right,SGR),依據各企業、地區或國家等碼鏈聯盟締約成員單位的資產數位化,進行體系內平衡經常貿易結算,一旦發生收支逆差,可用它向體系內成員換取其他數字資產,以償付貿易收支逆差或償還數字結算銀行的貸款,並且可與黃金、自由兌換貨幣一樣充作國際儲備。
「特別提物權」同時作為數字貨幣的載體與支付手段,發碼行使用碼鏈技術發行的二維碼實施掃碼支付,可直接用於貿易或非貿易的支付。「特別提物權」的定值與市場流通的實物直接掛鈎,碼鏈聯盟成員單位憑藉「特別提物權」可以獲得儲備籃子中的任何一種貨物以滿足國際收支經常貿易的需求。由此使得「碼鏈」在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信息社會的誠信體系基礎上,推進全球價值網際網路的互聯互通,幫助發展中國家依託自身資源優勢。通過「碼鏈」釋放潛能,解決長期以來在國際社會的貿易往來中,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不足、支付能力不強,政府PPP項目投融資困難以及跨境結算所遭遇的困境。增強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與對外支付、穩定本幣匯率、提高對外融資等方面的能力。促進全球資源資產流動性,完成資源的有效配置,釋放過剩產能,讓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都參與分享全球化各行業產業鏈分工的價值紅利,避免成為全球化的受害者。
基於物權把控的SGR,以「物」為錨定物,即提物權的智能合約,既鎖定物,又可拆分,且全過程可追蹤。物格作為真實世界客觀的物理存在,映射到虛擬世界作為數字資產的根,承載著人類社會活動的數位化管理,成為數位化人類社會的價值的錨定物。
「物格數字地球」,不僅具備「數字地產」屬性,還具備了「物聯網域名」屬性,更進一步,把「物格」看作一個個的區塊,通過「碼鏈」連結起來,就是「物格區塊鏈」屬性。
由此,現代西方經濟理論認為的經濟發展四個基本要素都可以被涵蓋在碼鏈體系內。在這個體系內,土地就是物格,勞動力就是數字人,掃碼傳播分享就是數位化勞動,而物格的支撐基礎就是我國的北鬥+5G+掃碼。而資本投入,就是全民都可以參與成為「物格」的主人,進而構建成「全民連結」的全球最大的共識鏈條「物格鏈」。
這樣開啟的物格新經濟,是以「物格」為基礎的數字經濟基礎建設,在此基礎上發展數字「地攤」,不僅可以縮小城鄉差距,增加就業崗位,實現大眾創業,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減小基尼係數貧富差距,更可以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推廣普及北鬥成為中國原創應用,全球普世價值的代表,而改變美聯儲濫發美元剝削全球的世界格局,實現數字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因此,在數位化時代,「物格」才是人類社會價值的錨定物,隨著碼鏈技術的應用,碼鏈模型的新生態形成,最終將終結網際網路時代,迎來「通過信息化重構世界」的碼鏈新大陸,物格新經濟時代。
綜上所述可以預見,物格經濟,必將在全球範圍內,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在經濟、貿易、金融、貨幣、法律以及道德等各個方面,引發全面的範式革命, 完成人類社會從三維世界向四維世界的展開與重構。人類將在「碼鏈的新大陸,物格的新經濟」中生存和發展,這是智慧型手機興起,掃碼行為普及,通過「掃碼連結」進入「數字經濟」時代的必然。
聲明:該文章系我網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新聞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