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8億青年,所以未來能稱雄亞太?

2021-01-13 澎湃新聞
根據聯合國統計,2014年全球有18億10-24歲的青年人,印度一國就有3.56億,佔比接近20%,位居全球之首。  劉行喆  澎湃資料

       最近,印度總理莫迪在清華大學做演講,提到印度有8億35歲以下青年人,可助力國家經濟轉型,顯得信心十足。談到人口,莫迪確實應該有信心,因為健康的人口結構不僅可以幫助印度實現經濟飛躍,長期看還將使其在地區格局中佔據優勢地位。我們可以在中國的周邊國家中以人口結構為題,做一個簡單的比較研究。

        根據聯合國統計,2014年全球有18億10-24歲的青年人,印度一國就有3.56億,佔比接近20%,位居全球之首。緊隨其後的分別是中國(2.69億)、印尼(6700萬)、美國(6500萬)、巴基斯坦(5900萬)、奈及利亞(5700)、巴西(5100萬)和孟加拉國(4800萬)。除中國外,其他國家跟印度的差距都比較大。

       同時,印度的人口年齡中位數僅為27歲,接近半數的印度人年齡在24歲以下。如果以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每名婦女一生生育子女的數量)和人口增速比較,印度也不算低。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資料庫估算,2014年印度兩項數據分別是2.51和1.25%,雖然落後於印尼、菲律賓、柬埔寨和緬甸等國,但在大國中仍算比較高的。

       再考慮到印度龐大的人口基數,其年淨人口增量超過1500萬,相當於一年增加半個馬來西亞、一個緬甸、五個蒙古。總的來看,儘管印度青年人口年齡不是最小,但因為其規模實在巨大,仍被許多西方主流媒體稱為「最年輕的國家」。

       事實上,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適齡勞動人口快速增長的國家被認為正處在「人口窗口期」。在這段時間內,藉助充足的勞動力供給,經濟可以長期保持較高增速,醫療、教育和基礎設施等也可藉機實現升級,有望大幅提升國家綜合實力。

       問題是,並非我們所有的周邊國家都在享受這樣的「人口紅利」,有些國家正在遭受「人口災難」。美國經濟預測家哈瑞·丹特在他的《人口峭壁》一書中介紹了這樣一個國家,說該國市場上老年人紙尿布的銷售量比嬰兒還大,人口增速是負數,老年撫養比(64歲以上人口與15-64歲人口之比)高達60%,未來可能接近100%,經濟增長已經失去了二十年,未來可能要跌下又一個「人口懸崖」。

       沒錯,這個國家就是日本。

       單從人口結構上看,日本的長期經濟潛力令人堪憂。與日本相鄰的韓國情況也一樣差,生育率為1.25,人口增速排名全球第183位。

       據韓國政府預計,到2100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將佔總人口的一半左右,700年以後韓國將不復存在。

       再往南看,新加坡生育率是0.8,位列全球倒數第一,適齡勞動力不足,需要依靠大量引進外勞才能滿足經濟所需,族群矛盾正在逐漸淤積。

       中國也已經出現了人口老化跡象,2012年首次報告適齡勞動人口下降,老齡人口比例進一步上升,各界都在擔心中國過早進入老齡化社會。但總體看中國的人口結構在周邊經濟圈中相對比較健康,適齡勞動人口仍然充足。特別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在加速,城鄉二元結構的改善將對勞動力資源進行再次配置,經濟增長仍具有充足的潛力。

       從上面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以人口結構劃界,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和蒙古等屬「強勁」型(年齡中位數在30歲以下,生育率超過2.1),中國、泰國等屬於「健康」型(年齡中位數在35歲左右,生育率大於1.5),日本和韓國則屬於「老態」型(年齡中位數超過40歲,生育率接近1)。

       藉助這一划分,我們可大膽猜測地區格局變化。

       首先,「人多力量大」。人口是經濟增長中最重要的變量,其結構變化決定長期國運走勢。

從周邊國家的國力變化看,儘管有短期波動,但大致與人口結構變化相符。

比如,伴隨戰後嬰兒潮的出現,日本在60年代實現復興,伴隨著人口結構老化,日本在90年代開始陷入低潮;藉助「人口紅利」,韓國、泰國和中國等相繼崛起,又相繼放緩,現在終於輪到孟加拉國、菲律賓這些國家。其中,

菲律賓的數據尤其令投資者興奮,其年齡中位數僅為23.5歲,生育率達到3.06,人口增速為1.81%,已經成為重要的新興投資目的地。

       如果再把視野放遠一些,全球範圍內也存在類似現象。比如,前文提到的全球青年人口最多的八個國家中,美國是唯一一個西方發達國家,且排名靠前,而歐洲和日本的人口結構與美國相差太遠,這恰好與當前發達國家的內部分化相符。

當前美國經濟在發達國家中一枝獨秀,歐日還在復甦和危機的邊緣掙扎。單從人口學的角度看,預測美國衰落恐怕為時尚早。

       在非洲,青年人口最多的奈及利亞風頭正勁,2014年取代南非成為非洲最大經濟體。

       展望未來,周邊「強勁」型國家如果治理得當,將實現更高速增長,「健康」型國家有望逐漸調整落地,「病態」型國家則必須進行頑強調整。

       其次,人口結構是可靠的預測工具。若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期內考察,人口結構相對固定,難以被政策調整左右,即便進行強力政策幹預,也有很長的滯後期。如果說國家間通過外交與戰爭等手段可以對地區格局產生暴風驟雨般的影響,那麼人口對地區格局的影響將是潛移默化的,且其力量將超過政府間的短期外交活動。一國在設計其對外戰略時,必須考慮自身人口結構的走勢。

       假設一個處在人口衰老進程中的國家選擇過分擴張的對外戰略,那麼它就必須選擇一些軍事和政治手段來彌補或掩蓋人口上的不足,從而存在巨大的政治風險。

       一個人口結構旺盛的國家,則必然表現出強烈的政治訴求,而如果他的國內治理水平不能釋放巨大的「人口紅利」,那也同樣存將「人口紅利」異化為「人口炸彈」的風險。同樣,地區格局在調整過程中如果與人口變化明顯不符,那就極可能是不穩定的。

       由此,一個國家有必要認真觀察鄰國的人口狀況與人口政策變化,並做出因應之策。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學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大局已定,印度美夢被中國打破,8億「窮人」成為莫迪最大絆腳石
    雖然莫迪一直聲稱印度在民主、人口、需求方面存在著獨特優勢,但實際情況卻是令人大跌眼鏡。中國仍舊無可取代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快速蔓延,不少印度媒體叫囂未來將會有1000家美國企業在疫情期間從中國遷往印度,但實際上只有極少數公司真的搬往了印度。
  • 從要素理論看印度未來之發展
    範為在普通民眾的心中,印度給人的印象是基礎設施嚴重不足、10億豪宅與平民窟共存、奇特的種姓制度等,似乎這是世界上最奇葩的一個國家。印度未來是繼續當最大的貧窮民主國家,還是像中國一樣經濟騰飛,進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筆者謹從所見真實之印度、以及經濟學理論的角度一窺印度經濟之未來,以資參閱。
  • 有多畏懼中國「無人機蜂群」?印度做出一決定,花8.8億,用時4年
    那麼印度究竟有多畏懼中國「無人機蜂群」?據《經濟時報》最新報導稱:為未來應對中國強大的無人機蜂群系統,印度決定跟進步伐,加快開發類似無人機系統,而印度的人工智慧機構已經受命,為這架無人機研發相關的AI功能。
  • 印度,未來全球基因行業領導者?
    虎嗅註:近年來,印度基因產業正在蓬勃發展。一些行業領導人相信,基因產業有望成為繼IT產業之後,印度國內新的經濟增長點。本文編譯自印度《今日商業雜誌》,從行業、企業、未來三個主要方面介紹了印度基因行業當下的布局。你是否對某些疾病有遺傳易感性?你是否攜帶著會影響孩子健康的突變基因?
  • 印度青年:「中國軍隊比印度強」就是誤解
    一直以來,印度都喜歡和中國比個高下,不僅僅是在經濟方面,軍事科技都希望壓中國一頭。隨著時間推移,印度「野心」也越來越大,近期更是接連挑戰3國,甚至叫囂,印度早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面對這種情況,印度民眾似乎有不同看法。
  • 古代中原沒有大象,印度卻有象兵,所以中國象棋起源於印度?
    這兩天網上又出來一堆印度象棋申遺和咱們中國搶文化遺產的消息。印度人聲稱「大象的發源地在印度,所以象棋應該是印度發明的」,而聯合國的工作人員忍不住吐槽:「大象發源地是印度沒錯,但是象棋上刻著的中國漢字,難道你認不出來嗎?」這其實就是一個段子,因為印度象棋和中國象棋不是一碼事兒。
  • 阿里三拳出擊印度市場,印度政府將480億美元推廣數字印度 | 印度...
    本周共有14筆交易,累計交易額達5.3209億美元。其中,本周有三筆融資由阿里巴巴主導,包括外賣電商Zomato, 母嬰公司物流子公司XpressBees以及雜貨電商BigBasket。此外,教育、食品及健康領域均有多筆融資進展。
  • 2020印度在線教育市場研究報告:2020年人口總量達到13.8億(可下載)
    中國和印度有很大的不同,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中國的製造業聞名全球;印度IT業發達,工程師從業者眾多。據IT桔子統計發現,2020年印度已誕生了全球估值最高的教育獨角獸,這家公司融資13輪,估值達到82億美金。那麼,到底是什麼能支撐它這麼高的估值?
  • 再借53.1億,印度已從亞投行借走近300億,中國為該行最大出資方
    最近,印度從亞投行獲得了第二筆用於抗擊疫情的貸款(7.5億美元),兩次抗疫貸款加上之前用於基建項目的貸款,印度已經從亞投行借走4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93.82億元),只是印度未來能不能還得起就不好說了。
  • 印度採購38億美元的國產武器裝備,真的自力更生了嗎?|軍情觀察
    荔枝軍事:今日軍情觀察(12月25日)    今天的軍情觀察,我們將一起關注:【印度採購38億美元的國產武器裝備,真的自力更生了嗎?】【日本防衛費九連漲,「防區外飛彈」計劃惹爭議】今天我們邀請到的兩位軍事評論員分別是——軍事專家成漢平教授和軍事專家袁周副教授。他們將為您就以上問題進行詳細解讀。以下是內容概要,全部內容請戳頂部音頻收聽!
  • 100萬人民幣在印度,能稱得上有錢人嗎?聽聽印度美女怎麼說!
    有些中國遊客到印度旅遊時就曾經問過這個問題:100萬人民幣在印度,能稱得上有錢人嗎?來聽聽印度美女怎麼說! 這是因為印度的貧富之間懸殊非常非常誇張。這絕不是信口開河。印度因為本身就有種姓制度的關係,所以往往婆羅門階級世世代代都會傳承家產,而底層種姓卻幾乎很難翻身。
  • 中國8艘軍艦在此部署,被印度軍方警告
    印度洋是世界上面積第三大的大洋,因為其北部的中心位置為印度,所以被命名為印度洋,也是唯一一個以地理名稱命名的大洋。而因為名字的獨特性,長期以來,印度都懷有一個小心思:印度洋就是印度的洋。秉持著這一理念,印度對其他域外國家在印度洋的正常軍事活動,都會有密切的關注和監視。據印度防務新聞網站報導,因為中國向印度洋地區部署了8艘軍艦,印度軍方對此發出了警告。印度方面的說法是,隨著中國在印度洋的活動越來越密集,這裡將成為中國建立保護全球貿易路線「野心」的一部分。
  • 再過30年,印度人口將有多少呢?
    而且更加可怕的是,印度現在人口還在不斷暴漲,按照這個趨勢下去,再過30年,印度人口將有多少呢?你可能不敢相信。印度1960年人口也才4億多,而相對於30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4億人口其實已經是很多了。但是印度卻不顧國土的承載力,人口不斷大漲。到80年代人口就超過了8億,整個20年增長了一倍。而此後人口繼續增長,到現在已經是13.6億,在世界上僅次於我國。
  • 印度人的驕傲「印度矽谷」,十年前差深圳300億,如今咋樣了?
    當下這個社會,網際網路經濟佔據一大部分,所以也產生了不少的網際網路重地。目前,全世界最著名的高新科技聚集地應該是美國舊金山的矽谷,這裡的風險投資數額達到了整個美國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這裡的科技大佬不計其數,在世界上都享譽盛名。
  • 因「自殺式斷網」,印度損失近27億美元
    打開APP 因「自殺式斷網」,印度損失近27億美元 站長之家 發表於 2021-01-06 11:11:36 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網際網路用戶群之一
  • 2001年,印度加爾各答GDP總量超青島167億美元,現在怎麼樣了呢?
    恰恰不是,反而他非常聰明,著眼的是這裡的未來。當時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隊和搶地盤的法國、荷蘭船隊在孟加拉灣經常遭遇,打的是頭破血流,誰都沒有好果子吃,他們成了英東印度公司的敵人。約伯·查諾克經過多次的「踩盤子」發現加爾各答這裡遠離法國、荷蘭的基地,同時該地東邊有鹽湖(人得吃鹽),北邊有河灣,西邊有胡格利河流入大海,這些因素都能保證英國船隊可以順利的從南邊大海駛入和停靠。
  • 在印度13億的總人口中,到底有多少人會說英語?你可能猜不到
    位於南亞的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擁有13億多人口,位列世界第二。除了最主要的印度斯坦族,印度還有泰盧固族、孟加拉族、泰米爾族等9個大民族,以及180多個小民族。大家知道,在英國殖民以前,印度是由一個個的王國和小土邦組成的。在被英國殖民的近200年時間裡,印度逐漸實現了統一,文化上也被深深地烙上了英國的印記。有多少人說英語?很多人認為,因為被英國殖民過,所以大部分的印度人都會說英語。
  • 全世界每天有8.21億人在挨餓,2020年了為何饑荒人口還能破紀錄?
    今年4月份,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了一篇《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報告數據顯示,因為疫情衝擊,今年全世界每天有8.21億人在挨餓,將有2.5億人遭受嚴重飢餓,比去年多出1億3千萬人,世界饑荒人口數額巨大。
  • 13億人的印度,已經到了大爆發的邊緣
    稍作預判,都能看到這裡的13億人口,巨大的貧富差距,複雜的民族、宗教信仰構成,均會放大疫情防治的難度係數。3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緊急情況計劃主任Mike Ryan表示,在某種意義上,人類對抗新冠疫情能否取得決定性勝利,未來很大程度將取決於印度控制該病毒的能力。
  • 印度第三大城市,GDP只有廣州三分之一,卻能有3位諾貝爾獎得主!
    印度作為我國的鄰國,其在歷史、文化等方面都與我國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比如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都有著許多的民族和非常特色的風俗,也正是如此,所以印度也越來越吸引我國人去旅遊,以便能體驗一下印度的風土人情,而且印度在最近幾年發展地更是有模有樣,尤其是經濟增速更是超過了我國,因此很多人對印度也越來越願意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