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聽過小商品之都、瓷器之都、假髮之都,現在中國有很多城市都有這樣的別名。近年來,中國小鎮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快,甚至牢牢掌握著某一產業的全球命脈。
有數據顯示,江蘇泰興黃橋鎮生產的小提琴佔據全球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河南許昌市生產的假髮佔全球市場份額的二分之一,遼寧葫蘆島興城市生產的泳衣佔全球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等等。
這些不顯山不露水的"超級小鎮"擁有著極為成熟的產業,為什麼如此巨大的生產能力只認準了海外市場,卻沒能和國內的市場對接?
產品定位:更符合海外市場需求
以許昌假髮為例。許昌地處中原,位於我國的河南省,有著悠久的文化背景。該城市有400多萬的人口,其中三分之一的人都是從事跟"假髮"相關的工作,因此也有"假髮之都"的別稱。很難想像,僅僅是"假髮"這一產業一年能給許昌創造200多億的驚人產值。
這門生意最早起源於清末年間,泉店村一個叫白錫和的人,無意間結識了一位收頭髮的德國商人,於是白錫和發現了商機,兩個人合夥開了一家發莊。村民們看到頭髮可以換錢,也紛紛效仿,生成潛能被外商激發,後來逐漸演變成家庭小作坊的形式。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小鎮的分工更加明確了,技術也更加成熟了,身體好的人就走出去收頭髮,不想出去的就在鎮裡整理頭髮,有些手巧的姑娘負責編織頭髮,口才好的就負責渠道和銷售,大家各司其職,做自己擅長的部分,最後再整合在一起。
現在許昌的假髮大多是銷往歐美、非洲等國家,對於黑人而言,假髮就如同牙刷牙膏,是他們生活的必備品,而國內,消費者的需求量並不大。國內外生活環境、經濟發展、文化背景都有著巨大的差異,歐美人熱衷於時尚,喜歡開派對,假髮對他們而言是日常裝飾品,而國內並沒有戴假髮的風潮。
因此,經過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傳承,產業鏈始終圍繞海外市場開展。許昌假髮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中國外貿發展的一個縮影。
產業優勢:流程簡單,風險低,利潤大
相比於內貿,外貿擁有絕對優勢,這也是小鎮為什麼長期以來固守海外市場的根本原因。
首先,外貿流程簡單,商品統一由外商設計,企業或工廠只需按照要求進行生產加工,由第三方做產品質量檢驗,合格後通過貨代公司發貨,即完成了訂單。
而內貿更加複雜,廠家需要去申請商標和品牌,做市場調研判斷產品的綜合水平,再進行產品設計研發,投入生產加工,最後還要做市場推廣,廣告策劃等等,非常繁瑣。所以行業內有這樣一句話,外貿轉內貿並非一朝一夕。
其次,外貿的風險由外商承擔,而內貿的風險大部分是由製造商廠商自己承擔。比如商品想要進入國內的超市,需要付進場費、促銷費等等,而且很多超市要求先進貨後付款,導致供貨商收款周期長達數月之久,如果產品滯銷,還要承擔退貨的風險。
在外貿模式中,一般外商會通過銀行開信用證的方式進行結款,一旦貨物裝上船,供應商即可憑單據去銀行結款,安全度很高,結款速度也更快。
最後,內貿的高投入、高風險最終都會化為隱形成本,導致產品的利潤空間有限,小鎮的村民們自然更願意做海外市場。再加之,小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人口龐大又集中,產業聚集程度高,使得產業效率高成本低,利潤空間大,相比於內貿而言,外貿往往更賺錢。
外部推動力:政府的扶持
上世紀70年代我國出口貨物的總產值在全球排名中遠遠落後,自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對外實行全面開放政策,我國開始積極發展對外貿易,貿易額較十年前增加了一倍,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就是此時誕生的。最為著名的故事是"雞毛換糖"。
當地政策的放寬,鼓勵農民走出來,發揮自己的特長,想經商的就經商,想做農活的就做農活,想工作的就工作,充分調動了義烏人的積極性,激發了當地人的經商潛質,隨後多處興起了自己的小商品市場,貿易市場正加速發展。如今,義烏國際貿易城出口的國家多達200多個。
國家的戰略調整,布局全球化是我國貨物出口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鼓勵企業走出去,相繼出臺了多個優惠政策,比如出口退稅、出口信貸、無紙化報關等等。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建怡曾說,提高出口退稅率可以降低出口企業成本,緩衝中美貿易摩擦對企業的影響。
出口退稅政策作為一項稅收優惠政策,為助力外貿穩定發展,稅務部門深入落實支持外貿出口的稅收政策,持續優化納稅服務,打造良好的營銷環境。
外貿環境緊張,企業面臨生死存亡
近些年,外貿環境不比前幾年,中國外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小鎮經濟是否還能一直永葆青春、佔據全球市場份額?未必盡然,想要衝破貿易壁壘,只有轉變經營思路。
單純只靠過去的"製造"難以維持長久,推動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是加快製造業轉型的重要途徑;其次,面對新的形勢,企業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單純的價格低廉不再是佔領市場的先決條件,努力開發高新技術,提高品牌價值,利用網際網路思維是持續打開國際市場的必要條件。
最後,企業需要具備環保理念,高汙染、高能耗的產品進行改革和優化,進一步實現產品的優化升級,如此才能順應國際市場的要求和競爭環境。
綜合國內外市場環境來看,中國外貿正處在新舊轉換的關鍵階段,然而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仍然沒有改變。傳統企業要學會居安思危,積極轉變創新意識,唯有如此才能度過困境。相信中國小鎮的明天會依舊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