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紙牌屋時代的大數據迷信被破除 收視神話背後舵手仍是編劇

2021-01-20 電科技

談影視大數據,怎麼都繞不開《紙牌屋》。

「Netflix通過分析3000萬北美用戶觀看視頻的行為數據,發現凱文·史派西、大衛·芬奇和『英劇《紙牌屋》』』3個關鍵詞的受眾存在交集,由此預測將三種元素結合在一起的片子將會大火特火。」

這段模凌兩可的描述真的太誘人了,簡直像要發起一場影視革命!它成為了去年影視界的耀眼話題,也讓我公司起心動念,嘗試涉足此領域。

但回到原點,美劇《紙牌屋》成功的原因,真的就是「1+1+1」這麼簡單嗎?數據倘若真的這麼NB,那為什麼Netflix的第一部自製劇《莉莉海默》和《紙牌屋》之後的自製劇《鐵杉樹叢》並沒有複製輝煌呢?

【一】

事實上,《紙牌屋》是這麼誕生的——

翻拍英劇《紙牌屋》的創意來自製片方MRC公司,當時這家電影公司正準備轉型拍攝電視劇,並打算用自己手裡積攢的電影資源大幹一場,碰巧公司的一位實習生在飛機上看了這部英國「老劇」並直接和英國版權方聯繫,獲得許可後她向老闆莫迪·維克茨克做了推薦,這是2008年或2009年的事情。

製作公司MRC籤下英劇版《紙牌屋》的改編權後,去找了好萊塢最大的經紀公司CAA,組成劇組核心團隊,包括導演大衛·芬奇、編劇埃裡克·羅斯、演員凱文·史派西。因為將團隊和劇本打包,經紀公司可以獲得總預算10%的佣金(沒錯,用戶喜歡的大衛·芬奇和凱文·史派西「恰好」在同一家經紀公司呢)。MRC投入第一筆啟動資金讓主創開始撰寫試播集劇本。這個時候,《紙牌屋》還沒Netflix什麼事。

2011年,芬奇向各個製片公司推薦《紙牌屋》的時候,Netflix的內容總監泰德·薩倫多斯決定向他們推薦自己。「你有一千個理由不和Netflix合作,」他對芬奇說,但要與Netflix合作卻有一個最大的理由:他承諾用1億美元預定完整的兩季,每季13集,保證提前付酬,不用擔心收視率,不用爭取時段,在藝術上基本不做幹涉。單集成本約為400萬美元,遠遠高於美國一般電視劇的單集製作成本——150萬至200萬美元。而他得到的回報就是一部重要劇集,演員陣容由電影明星組成,還有一位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執行製片人。

故事就是這樣,《紙牌屋》的誕生,決定性因素不是「大數據」,而是影視圈裡永恆的關鍵詞——「資金」和「人脈」。

【二】 

那《紙牌屋》的創作,是不是「大數據」可以算出來的呢?

讓我們通過《紐約時報》的文章《深度詳解紙牌屋的製作過程與權力哲學》來一窺究竟。

文章很長,我概述、摘錄部分觀點如下:

大衛·芬奇只執導了前兩集《紙牌屋》,然後就去搞別的項目了,《紙牌屋》的真正靈魂是製片人鮑爾·威利蒙(曾因《總統殺局》獲得過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提名),他把自己的政治觀和戲劇觀深深地烙進了《紙牌屋》,而他的政治經驗則來自於多年前在政治活動中的實操經驗,以及和本劇政治顧問的深入交流。

最近4年,似乎威利蒙吃飯、睡覺,做夢都在想著《紙牌屋》,他有4.6萬個——也許46萬個細節要操心,他精益求精,甚至到了強迫症的地步——有一次,去製片廠路上,威利蒙興奮地說安德伍德的辦公室幾乎和現實生活中眾議院多數黨督導的辦公室一模一樣,連照明燈開關高度這種細節都注意到了。

第二季拍攝期間,他不是呆在酒店房間寫作室,就是呆在片場附近的簡陋拖車裡,跟著劇組到處走,一整天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創作或重寫新一集的劇本,只是偶爾才打個瞌睡……Netflix給他看公司內部寫的每集提要,威利蒙看了就自己重寫了一份……

《紙牌屋》的編劇室有點像研究生舉辦的角色塑造研討會,由一個特別熱心的年輕教授主持。這些範圍廣泛的談話大部分不是為了解決某個具體的棘手情節,而是討論更宏大的角色問題。某人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這是威利蒙一再提出的問題。《紙牌屋》中有著種種背叛和陰暗的詭計,但它歸根結底是關於人物……

威利蒙近乎修道士般的獻身精神使《紙牌屋》脫穎而出,在去年獲得三項艾美獎和一項金球獎,它的成功主要應當歸功於高度的逼真,還有極度聳人聽聞的戲劇情節——劇中的謀殺、操縱和背叛即便放在莎士比亞戲劇中亦不遜色……

可見,相較於「大數據」噱頭,《紙牌屋》的大獲成功,更仰仗於「電影般的質感」、「紮實的劇情」、「動人的角色」和「生動的表演」……這一點都不新鮮,卻更接近於真實。

【三】

話說回來,「大數據」到底有沒有幫上《紙牌屋》?

答案是,有!

先看看Netflix有什麼數據吧——

當一位用戶通過瀏覽器登錄Netflix帳號,Netflix後臺技術將用戶位置數據、設備數據悄悄地記錄下來。這些記憶代碼還包括用戶收看過程中所做的收藏、推薦到社交網絡等動作。在Netflix看來,暫停、回放、快進、停止等動作都是一個行為,每天用戶在Netflix上將產生高達3000多萬個行為,此外Netflix的訂閱用戶每天還會給出400萬個評分,300萬次搜索請求,詢問劇集播放時間和設備。沒錯,這些都被Netflix轉化成代碼,當作內容生產的元素記錄下來。其首席內容官泰德表示,所有這些數據意味著,Netflix公司已經擁有「可尋址的觀眾」。

早年間,Netflix利用上述數據提供一項推薦引擎業務。比如說,數千萬用戶能在一個個性化網頁上對影片做出1-5的評級,這些評級構成了一個巨大數據池,如今這個數據池容量已超過近百億條。根據數據池,Netflix使用推薦算法來識別具有相似品味的觀眾,然後對這一群體做出相關內容的精準推薦。

「Netflix或許並不能準確知道點擊暫停按鈕的個人原因,但是如果足夠多的人在整段視頻中的同一個地方做了相同的舉動,那麼數據就開始顯露出意義了。」結果是,Netflix比觀眾還要清楚自己的觀影喜好。

他們是這麼將「數據轉化為生產力」的——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3/4的訂閱者都會接受Netflix的觀影推薦。這意味著,Netflix不用一集一集地攢《紙牌屋》這一新劇的口碑,只需向標籤為「喜愛凱文·史派西」或「喜愛政治劇」的觀眾推薦一下就行了。

Netflix通過「大數據」觀測到另一流行趨勢: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像30年前那樣,在固定晚上的固定時刻守在電視機前,等著收看電視劇的最新劇集,而是「攢」起來,直到整季劇情全部播放完畢之後,才選一個自己方便的時間段和地點,在方便的設備,多數是網絡設備,如電腦、iPad上一次性觀看。

「逐周更新的劇集發布模式很快就要變得不合時宜了,它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電視節目直播時形成的產物。如今人們希望不受束縛,想看就看,想看多少就看多少。」《紙牌屋》製片人鮑爾·威利蒙說。

由此可見,數據確實可以告訴Netflix公司,凱文·史派西、大衛·芬奇和英劇《紙牌屋》的受眾存在交集,這是Netflix願意豪賭一場,砸下1億美金投拍此劇的決策依據,也是 「為了邀請凱文·史派西出演該劇,劇組又等了10個月」的原因之一。

越來越多的美國付費用戶喜歡「攢劇集,一口氣觀看」,也成了Netflix開創性地「一口氣放出13集」的決策依據。

【四】

那劇本呢?數據是如何幫上忙的?

報導中提到——

「主創們公認的一件事是,他們把這部電視劇看作一部13個小時的電影。只有一開始便把13集看作一個整體,才好控制節奏和力度。比如,一個看似不經意的鏡頭,交代了男主角的妻子克萊爾施捨給一個流浪漢20美元,第二天,他將這20美元扔還給克萊爾,紙幣已經被折成一隻千紙鶴。下一集裡,克萊爾對著YouTube學習如何摺紙。再下一集,她開車送彼得·魯索的兩個孩子回家時用摺紙作品交換了孩子的信任。觀眾可以清晰地知道編劇在克萊爾這個角色和摺紙這件事之間建立的隱喻關係。」

除開這一點,公開報導中似乎很少提及「數據如何指導創作」——而這恰恰是所有影視公司、視頻網站最最關心的問題。

以下是我根據經驗作出的個人判斷,非常期待和大家(尤其是視頻網站數據團隊)交換意見,共同討論:

首先,Netflix需要選出「參考劇集」,相關性越強,越具備參考價值。政治劇集無疑是上上之選(前提是Netflix要有播放數據)。英劇《紙牌屋》首當其衝,然後是《白宮風雲》(The West Wing)、《二當家》(Veep)、《醜聞》(Scandal)、《國土安全》(Homeland)等劇集。

然後,分析統計這些劇集的「暫停、回放、快進、停止、搜索、分享、收藏、評論」等多維度數據。找出一些明顯的特徵,比如說(數據均是假設)——

36%的觀眾會在第4集的第23~32分鐘快進;在第10集的47分鐘處暫停,甚至回放;

第5集結束後,89%的人選擇立即觀看第6集,遠高於平均的33%;而第9集結束後,只有13%的人立即觀看第10集;

第9集的評論中,觀眾對於男主角出軌行為感到憤怒,在12集後,這種憤怒轉變成為憐憫;

78%的觀眾堅持看完了這部劇,在放棄的人中,有超過一半的人止步於第7集;在所有看過第11集的觀眾中,最終堅持看完此劇的人高達90%;

接下來,就是根據數據,回頭去看相應的劇作內容,看看在那一集的那一分鐘,到底是什麼劇情。

最後,就來到了最重要的分析階段,得出政治劇觀眾的口味。

——喜歡什麼懸念?配角生死未明?法案是否通過?表白是否被接受?

——喜歡什麼話題?政治遊戲規則?男女主角的愛情?和現實世界相互呼應的程度?

——喜歡什麼場面?打鬥?談判?性暗示?

……

以上是我在理想情況下,臆測的數據分析流程。期待視頻網站的從業者跳出來拍磚指正。

但我個人認為,即便數據真的可以告訴我們以上信息,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動搖《紙牌屋》的主軸——那些冷酷的主題、犀利的臺詞、深刻的人性洞悉,都不是數據可以寫出來的。

數據最多只是一個指南針,甚至只是一個手電筒,鮑爾·威利蒙才是《紙牌屋》的船長。

電科技專注於TMT領域報導,青雲計劃、百+計劃獲得者。榮獲2013搜狐最佳行業自媒體人稱號、2015中國新媒體創業大賽總決賽季軍、2018百度動態年度實力紅人等諸多大獎。

投稿請登錄:http://www.diankeji.com/member
商務合作請洽:marketing#diankeji.com

聲明:本站原創文章文字版權歸電科技所有,轉載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本站轉載文章僅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電科技立場,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美劇春季檔開啟 《無恥》《紙牌屋》回歸
    這個高能信息簡直讓劇迷們激動到不能自持,很多人私心裡希望是那個不招人喜歡的Sammi,但想到編劇一向的「禽獸行徑」,不滿16歲的Debbie明顯危險係數最高啊!對了,Showtime日前已確定續訂《無恥之徒》第六季。  《紙牌屋3》:安德伍德夫婦染血?  在剛剛結束的金球獎和演員工會獎上,凱文·史派西憑《紙牌屋》連下兩城,摘得兩頂「視帝」桂冠。
  • 神話與事實、迷信與科學的辯證關係
    過去的事情往往被神話,正在發生的事情往往容易迷信;神話只是一種幻想,往往具有藝術性;迷信往往就在現實中,總是被人利用並蠱惑人們遵從。神話具有現實的積極作用;迷信沒有積極作用,不強調人的抗爭性,不許人加以思考,要求人成為自然和社會的奴隸。相對來說,神話可以不相信,但確實具有鼓舞士氣和勸導向善的作用;迷信使人迷惑,是制止人們反抗的枷鎖和奴役人們的圈套。
  • 《紙牌屋》第五季發預告定檔5.30
    《紙牌屋》第五季在川普進駐白宮之際,「蹭熱點」發布了先導預告和播出日期。預告裡,一群孩子在誦讀效忠誓言,陰霾的天空前飄揚著一面顛倒的美國國旗。劇集第五季將於5月30日在Netflix上播出。↓點擊觀看《紙牌屋》第五季預告↓  漫威超級英雄劇集《異人族》頭兩集的導演確定由名不見經傳的荷蘭導演羅伊爾·雷內擔任,他曾拍過《終極標靶2》《鐵拳2》等影片,由他執導的這兩集也會在IMAX電影院播出。
  •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王陽明用兩本書破除世人對朱熹的迷信
    為了宣揚科學真相,破除世人對亞里斯多德的迷信,伽利略在比薩斜塔扔下一大一小兩個鐵球;為了宣揚心學,破除世人對朱熹的迷信,王陽明也曾扔下兩個鐵球——這兩個鐵球就是他刻印的《古本大學》和《朱子晚年定論》。後來在龍場風雲際會,王陽明效仿佛祖發大願,誓要頓悟生死。他本人越打坐,身心越舒坦,但隨從都病倒了——於是他起身,反過來服侍隨從:自己砍柴,自己煮粥,餵他們吃;還給他們吟詩、唱歌、說笑話,跟郭德綱似的——最後這些隨從的病都好了,身心泰然。或許是王陽明由此頓悟了,什麼毒蟲、什麼瘴氣,都是假的,心安樂處即是身安樂處,心才是根本啊。
  • 《紙牌屋第六季》終結版
    紙牌屋(第六季)豆瓣5.6 IMDb 5.6導演: 埃裡克·薩哈羅夫主演: 羅賓·懷特 / 麥可·凱利 / 德裡克·塞西爾 類型: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看點】Netflix宣布,《紙牌屋正因為有討論度這麼高的新聞出現,《紙牌屋》第六季有個可能是全劇最重大、卻又人人皆知的劇情爆點,也就是由Kevin Spacey飾演的Frank Underwood將再也不會出現,唯一的問題只是該如何讓這位帶領了五季故事的重要角色退場,而編劇處理的方式也毫不拖泥帶水,在第一季的第一幕便直接讓他領盒飯。
  • 《紙牌屋》充滿政治隱喻 與真實美國政壇有相似性
    從2月14日起,估計很多人都和歐巴馬糾結著同一個問題——Netflix將《紙牌屋》第二季13集全部放出,到底是一口氣追完呢,還是省著慢慢看?記者 莊小蕾  由凱文·史派西主演的美劇《紙牌屋》從去年首播後就一鳴驚人。和激情四射、充滿浪漫主義理想的《白宮風雲》、《新聞編輯室》相比,《紙牌屋》冷酷而現實。而第二季則比第一季更多了一種讓人透不過氣的血腥味。
  • "殺不死的美劇"《謀殺》 兩度被砍後再次復活
    時光網訊 美劇《謀殺》真是殺不死,最近又再次被預定,這部AMC出品的罪案劇在第二季播出後就被砍,之後被復活,播出第三季後再次被砍,而今,Netflix又一次將其復活,將製作6集播出,並稱其為「最後一季」(真的嗎)   該系列的主演米瑞·伊諾絲和喬爾·金納曼都將回歸,會去偵緝一個新的案件,而本劇的原版創作人馬也全部回歸,劇集運作人維娜·蘇德、執行製作人Dawn Prestwich、Nicole Yorkin等都回到了編劇工作中,。
  • 金融版紙牌屋:美劇《億萬》背後現實原型
    收視與口碑齊高的金融權謀劇當然不會只靠尺度,精彩的內容才是亙古不變的制勝法寶。  充滿野心的美國聯邦檢察官查克·羅茲(Chuck Rhoades,下稱Chuck)與風頭正盛的華爾街對衝基金掌門人波比·艾克斯羅德(Bobby Axelrod,下稱Axe)之間,圍繞著Axe存在的涉嫌欺詐、內幕交易等違法行為展開了一場針鋒相對的鬥爭。
  • 這些都被稱為迷信,你啥也不迷信,卻對自己擁有迷之自信
    迷信,按百度詞條解釋為:1、相信神靈鬼怪等超自然的東西存在2、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現在看到我們說到因果報應,命運輪迴,或一些古老傳統之類,有些人會一言蔽之:封建迷信。迷信暫且不論,但中國長達2000年的封建時代,創造了無數的輝煌,延續了中華文明並推向其它文化無法企及的高度,四大文明古國,唯有我中華文化綿延不斷,中國的封建時代居功至偉。到了現在,封建成了貶義詞了。西方世界,比如美國,某些人眼中的天堂,他們是信上帝的,也沒迷信這個說法,更不會被評為封建迷信,幾百年歷史的美國,不知道封建是啥。
  • 中傳影視王鑫:大數據在傳媒領域的應用 - 學院活動_CIO時代網...
    中傳影視王鑫:大數據在傳媒領域的應用 中傳影視王鑫:大數據在傳媒領域的應用 2017-05-11 17:11:01  來源:CIO時代網2017年5月10日,由中國新一代IT產業推進聯盟主辦,CIO時代APP承辦的"第57期CIO時代信息化大講堂"活動在北京大學燕園大廈如期舉行。   中國傳媒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兼任中傳影視大數據研究院技術負責人、中國商業聯合會數據分析專業委員會特聘講師王鑫作為本期活動的特邀講師,發表了題為《大數據在傳媒領域的應用》的主題演講。
  • 電視劇《神話》中的大破綻,網友:如果編劇考慮到,素素就不會死
    今天給大家說的是電視劇《神話》中的大破綻,不知道各位看過之後是否認同?在電視劇《神話》中有這樣一段:穿越到秦朝的小川因為要躲避結拜兄弟劉邦指派的婚事,在夜裡偷偷逃走。誰知到了天亮時,眾人尋找到了他,這時的他中了瘟疫昏倒在地。
  • 《指定倖存者》不是另一部《紙牌屋》,而是美版《甄嬛傳》
    對於集合了權術、陰謀的懸疑劇來說,最糟心的事兒便是「挖坑、填坑」,以我幾十年的看劇經驗,大部分編劇都能做到在劇集伊始天馬行空,擺出一套攝人心魄的迷魂陣來,但往往他們無法駕馭過於複雜的局面,於是最終導致不知所云,觀眾大呼上當。至今《指定倖存者》還處在挖大坑階段,儘管已經填了幾處小坑,但只要稍不留神便會滑向爛尾。
  • 破除「破除迷信」——姚慧
    因此,破除長期以來的「破除迷信」的觀念,在理論和思想上給予「迷信」、宗教和喪俗以正確、科學的認識是宗教類「非遺」和京西民間佛事音樂一切保護工作的前提。五四運動後,青年們越來越往激進的革命路線上靠近。在激進、革命路線的指導下,陳獨秀等人對在舊社會框架下孕育起來的傳統文化也持有同樣的態度,「迷信」也如白話文一樣,在當時實現了最大程度的政治化改造,將其推至到「科學」與「理性」的對立面,一切傳統文化都被扣上了「迷信」的帽子。
  • 特斯拉股壇神話的背後
    即使經歷著疫情、即使美國年初遭遇股市滑鐵盧、即使近來科技股不斷被拋售、即使納指反覆下挫,但不斷創下股壇神話的特斯拉依然啟動其不敗的神話。今年以來,特斯拉股價不斷跌下神壇,又堅強站起來,至9月10日,全年累計漲幅高達達343.84%。不斷創下特斯拉神話的背後故事又是什麼呢?
  • 《性愛大師》收視猛增 樂視美劇再發力
    自去年9月30日,《性愛大師》第一部播出以來獲得了強勁的收視表現和不俗的口碑,今年7月14日,第二部一經開播立刻佔據收視高地。經過第一季的鋪墊,該劇在中國積聚了極高人氣,在樂視TV超級電視上連續3周奪得美劇排行榜榜首,樂迷對這部美劇的喜愛可見一斑。
  • 素食紀錄片《遊戲改變者》將「系統地破除動物蛋白質神話」
    【覺醒的時代】肉食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人類為了肉類蛋白的營養價值,吃了大量的肉食。然而當人們吃下這些動物性蛋白質後,確是變得具侵略性、暴力、仇恨和缺乏道德感:因此我們說,吃肉對人類行為具有負面的影響。而素食主義者,態度則是溫和、寬容,易與人相處也願意和他人做心靈上的分享。
  • 盤點2012電視劇十大「怪」片酬瘋漲收視卻下滑
    隨後,一些收視數據得以曝光,顯示多家電視臺的收視率存在偏差。業內人士紛紛站出來痛批「收視率萬惡,扼殺電視創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微博)更通過微博表示「希望司法機關介入」,嚴懲造假分子。NO.3片酬瘋漲 用不起演員了「去年初某女藝人2萬/集,今年已經是30萬/集。
  • 娛樂圈裡的數據智能
    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大數據來解決的問題。美國的大數據在娛樂行業的應用自然是走在了前面,在很多方面都吃的比較透了,不過近幾年,國內的大數據發展也緊隨其後,在娛樂領域做了很多嘗試,吃的越來越開。上述的吃法可能還比較抽象,接下來,我們來回放一下國內大數據的吃蛋糕過程。
  • 韓劇一周收視:《49日》被指抄襲收視也慘澹
    《夥伴》後勢強勁。網易娛樂3月22日報導 (文/三三)來到三月第三周的韓國收視榜單KBS1臨近結局的《笑吧東海》繼續成為七連冠,SBS講述靈魂附體的新劇《49日》則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效果,播出兩集還被觀眾指責有抄襲成分禍不單行。而韓智慧的古裝劇《夥伴》則繼續平穩排在全國前十,反觀之偶像陣容絕對搶鏡的《天堂牧場》大結局卻創新低讓人無語。
  • 告別「煙囪機房」破除「信息孤島」 河南政務服務迎來「雲時代」
    教育、人社、住建等省直政務部門將需要處理的信息、數據和資料化為一片「雲」,上傳給經營「雲」服務的運營商。之後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能接入網絡,就可以立刻摘取使用給群眾辦理相關事項。  6月4日,記者從省政府辦公廳獲悉,《河南省政務雲管理暫行辦法》已印發,除法律、法規及國家、省有關文件明確規定不宜遷移上雲的外,省直政務部門現有政務信息系統要逐步向省政務雲遷移,這意味著我省政務服務將徹底告別「煙囪機房」,破除「信息孤島」,迎來政務服務「雲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