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橋幕後故事:樁基定位誤差不到幾毫米

2020-11-26 半島網官網



    高達29.4‰~32.6‰的含鹽度,冰凍期達60天的膠州灣海域,如此環境下建起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在山東高速青島公路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邵新鵬看來這是一項奇蹟,「是無數的設計人員和建設者築起了這座百年大橋。」邵新鵬說。同樣 ,18條地質斷層,50多處風險源,無數次的考證、研究,最後,還是在海底挖出了一條連接青黃的隧道,主要設計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豐峻也是非常興奮。除了設計者的興奮之情,伴隨大橋隧道一路走來的建設者更是激動。橋隧通車在即,市民在迎來便捷的同時,也意味著橋隧設計者和建設者的告別,對此,本報記者採訪了橋隧設計者和建設者,揭開橋隧幕後的點點滴滴。

「鹽凍」是膠州灣大橋建設的最大障礙

    邵新鵬  山東高速青島公路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橫跨膠州灣,連接青島、黃島、紅島三地的山東高速膠州灣大橋將於6月30 日通車,這座全長41.58公裡的大橋,為目前世界第一跨海大橋。歷時4年半,大橋共耗用45萬噸優質鋼材,230萬方混凝土,打下5127根樁基,工程可謂空前浩大,而且大橋的設計允許通行萬噸巨輪。

    作為這項浩大工程項目的總工程師,邵新鵬肩上的擔子無疑是最重的。

    「山東高速膠州灣大橋技術上最大的困難就是鹽凍問題了,海水腐蝕性和冰凍都給大橋設計和建設帶來了巨大的考驗。」當問及膠州灣大橋在設計建設上什麼最困難時,邵新鵬說道。

    據了解,大橋所處海域含鹽量高達29.4‰~32.6‰,接近國內其他跨海大橋含鹽度的2倍,橋體水中部分容易受到腐蝕,對結構耐久性有較高要求。另外,大橋每年冰凍期60天左右,年平均天然凍融循環次數為40~52次,按照使用壽命100年考慮,在其使用壽命期限內遭受天然凍融循環為4000~5200次。

    「為了解決海水腐蝕問題,我們從混凝土上下了很多工夫 ,一次次在實驗室作培植,我已經不記得有多少個樣本了,最終研究出了耐久性的混凝土。」邵新鵬說。

    根樁,是海灣大橋賴以豎立在海上的骨架,但在全橋海上鑽孔灌注樁數量為5127根、居世界第一的背後 ,或許沒有人能意識到每一根樁的豎立,在浩瀚的大海上,有著多大的難度。據介紹,為解決海上測量精準的難題,科研人員反覆比對、實驗,遇到過困難,接受過教訓,最終找到了突破點,保證了5127根樁基每一根的定位誤差不到幾毫米,海上施工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在誤差上我們也創造了世界第一。」

4年無事故是大家共同的努力

    周豐峻  中國工程院院士

    膠州灣海底隧道從開始設計到建設,離不開周豐峻院士的身影。對於一座大橋的建設,國內已經有很多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鑑,但是海底隧道的建設是一片空白的,要探索一條地質條件並不理想的海底隧道可行之路成了對設計者的最大考驗。

    「我們所有的設計研究人員一次次開會討論,始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四年來,沒有出現一次事故,因為在事故出現之前我們都事先想到並避免了。」周豐峻說。

    據周豐峻介紹,「整個海底隧道經過了18條地質斷層,其中海域斷層達13條,在這些斷層施工的時候,我們都是制定專門的政策,並制定應急預案。」

    海底隧道的建設很多情況是不可知的,記者了解到,整個海底隧道存在50多處風險源,其中最大的風險源有9處,「這9處風險源最大就是海底隧道能不能建,怎樣建,我們最後還是攻破了。」一設計人員說道。

    「海底隧道最深處距離海平面82米,施工的時候,很多地方其實都是風化的,都是一些碎石,非常危險。這些我們都做了周密的考慮,如安設『 防淹門』,但是最後也沒有用到。」周豐峻介紹道。

    同樣經歷了五年的日日夜夜,海底隧道也最終順利完工。

相關焦點

  • 定位誤差在1毫米以下
    該機器人能使手術定位誤差在1毫米以下,術中輻射減少70%,手術時間縮短三分之一。 不久前,31歲的何女士遭遇車禍導致骨盆骨折,得知哈市一院骨科有機器人輔助手術,於是來求醫。骨外五科主任王昕為何女士手術時,一邊觀察著機器人屏幕上的骨盆定位,一邊精準操作。隨著機械臂的移動,他和團隊僅用了平時2/3的時間便結束了手術。術後第二天,何女士就能坐起。
  • 誤差不到1毫米 穿刺機器人準確率效率超醫生
    「人手穿刺的精度為正負2到3毫米,平均用時近兩個小時;而我們研製的輔助精準穿刺機器人,穿刺誤差不到1毫米,平均用時僅半小時,可以減輕醫生手術負擔和病人痛苦。」14日,2017世界智能製造大會集中採訪活動走進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一款外形如人體手臂的機器人讓人耳目一新。
  • 中國「北鬥」萬米定位誤差僅毫米 為什麼還在用美國的GPS?
    眾所周知,我們使用的手機定位大都是美國的GPS,但國產北鬥導航明明早在2012年就已經正式對亞太地區提供無源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中國自主研發的多星多頻高精度軟硬體系統甚至讓萬米高空的衛星定位信息誤差達到毫米級別。
  • 江陰大橋:中國第一大跨徑懸索橋
    江陰長江公路大橋主跨1385米,為一跨過江鋼箱梁懸索橋,是我國第一座跨徑超千米的特大型懸索橋,繼日本明石橋、丹麥大帶橋和英國亨伯橋之後,位居世界第四。江陰大橋於1994年9月開工建設,1999年9月底建成通車,2001年4月通過國家的竣工驗收。
  • 中國「北鬥」萬米定位誤差僅毫米,為什麼還在用美國的GPS?
    眾所周知,我們使用的手機定位大都是美國的GPS,但國產北鬥導航明明早在2012年就已經正式對亞太地區提供無源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中國自主研發的多星多頻高精度軟硬體系統甚至讓萬米高空的衛星定位信息誤差達到毫米級別
  • 「橋橋」這些超級工程,你知道幾個?
    跨江主橋全長1234.6米,為雙塔雙索麵高低塔鋼箱鋼桁組合梁斜拉橋。上層為雙向八車道城市道路,下層為兩線客運專線和兩線按城際鐵路(預留)標準建設的市域軌道線。  由於大橋附近有機場,考慮到航空限高和通航需要,大橋採用大跨度高低矮塔的非對稱公鐵兩用斜拉橋設計。
  • 中交二航局建造20座「世界第一橋」
    這是年底即將通車的五峰山長江大橋,塔高203米,主跨1092米,世界首座跨徑超千米的公鐵兩用懸索橋。創造這一世界紀錄的,正是在漢央企中交二航局。70年風雨徵程,在長江水、湖北糧哺育下的二航局,逐漸成長為建橋技術一流的領軍企業,在世界橋梁建設市場深深烙上中國印。「中交二航局」,已經成為中國橋梁建設市場一塊金字招牌,助推「中國橋」品牌越唱越響。
  • 樁基常用六種檢測方法及適用的樁基礎類型,都給你總結好了!
    然而樁基是隱蔽工程,其質量的評價、判定必須通過專業的檢測手段。 樁基礎檢測方法 樁基工程分類繁多。一般按承載力分為摩擦樁、端承樁、摩擦端承樁。樁基檢測技術從80年代末的只使用聲波透射法抽檢發展到目前的低應變、聲波透射法、靜荷載、鑽孔取芯、高應變等綜合全面普查。
  • GPS接收機探城市「脈絡」誤差在毫米
    GPS接收機可精確到毫米不管是自來水管道、暖氣管道,還是燃氣管道,只要你是金屬材質的,均可「摸黑」檢測,誤差只在毫米之間。7月22日,記者來到濟南港華燃氣有限公司的檔案室,為您解開所有金屬材質的地下管線的檔案密碼。[圖紙歸檔] 每套檔案有3份,5000餘套分區域碼齊  走進濟南港華燃氣有限公司的檔案室,你會懷疑自己走進了圖書館中的一間閱覽室。
  • 高德展示誤差7cm高精定位,小米8雙頻GPS定位該慌嗎?
    小米8雙頻GPS定位5月31日小米8周年紀念會上,小米8登臺亮相,展示了針對定位不準問題的解決方案:雙頻GPS定位。雷軍不無自豪地表示,「全世界所有手機都只支持L1(頻段),小米8是第一款支持L1 、L5雙頻段的手機。」
  • UWB定位系統的主要定位誤差來源
    隨著物聯網時代的發展,室內定位已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應用,定位技術也逐漸成為各類新型場景的底層核心技術。因為UWB定位系統與生俱來的獨特優勢:定位精度高、功耗低、抗幹擾能力強、穿透性強等等,使UWB定位系統成為了室內定位行業最重要的一部分。
  • 車載GPS定位器定位誤差多少算正常?
    用過車載GPS定位器的車主們都知道,有時候GPS會因為一些原因導致車輛實際位置與GPS地圖上顯示的位置不一致,出現了一定的偏差。有些是一兩百米,有些甚至更多。斯沃德作為專業的汽車GPS定位研發品牌,要告訴大家的是:GPS定位器所顯示的位置出現偏差,只要不是特別大的距離差都是正常的。只是有人要問,那正常的誤差是多少距離呢?GPS定位器是軍用和民用之分的,軍用的對精準度要求非常高,所以這種定位器最高的差別也就一米的樣子。而民用的車載GPS定位器正常無幹擾的情況下誤差也就在10-20米以內,在這裡範圍的偏差屬於正常。
  • 北鬥導航完美收官,創造三個世界第一,可將導航定位達到「零誤差」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就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並形成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就是建設北鬥一號系統,該系統建設完成後,將可以為中國用戶提供定位、授時、廣域差分和短報文通信服務。第二步是建設北鬥二號系統,該系統建設完成後,將可以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服務。
  • GPS定位器定位誤差值多大算正常的?
    用過車載GPS定位器的司機們都知曉,GPS有些過程中會由於許多緣故發生汽車實際地理位置與GPS地圖上展示的地理位置不相同,發生了一定的的誤差。有某些是一兩百米,有某些或是更多。康凱斯要告知大伙兒的是:GPS定位器地理位置發生誤差,只要是不是特別離譜,都算是一切正常的。
  • 影響GPS定位誤差的因素?
    GPs定位的核心功能是精準定位!如今GPS已廣泛應用於軍事,如飛彈制導,軍艦導航,環境監測,距離測量,面積測量,智能穿戴如電話手錶,智慧交通,GPS車輛管理,GPS導航,等。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 國產智慧型手機實現高精度定位 誤差僅在一米左右
    國產智慧型手機實現高精度定位 誤差僅在一米左右時間:2015-05-13 16:20:49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作者:彭芬編輯:會上,東方聯星公司展示了在華為智慧型手機上實現的北鬥高精度定位功能。這是我國首次在國產智慧型手機上實現北鬥增強高精度定位功能,可以將定位誤差由8—10米縮小至1米左右。
  • 日本科技 :GPS誤差僅幾釐米 日本加速全自動駕駛落地
    日本版GPS系統既是美國主導的GPS系統的補充,又是日本獨自的準天頂軌道GPS系統,如果使用專門的信號接收器的話,定位誤差從目前的10米,大幅縮小到幾釐米,成為世界最高水準的定位系統。 為什麼日本政府在這幾年會投入如此巨大的財力來打造日本獨自的GPS定位系統?理由很簡單,是為了迎接全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推進這一項目的背景是其有望創造新產業,特別是有望用於自動駕駛領域。在自動駕駛方面,如果定位誤差為數釐米,就可以在雙車道和三車道的道路判斷在哪條車道上行駛。
  • GPS「引路」導航誤差僅幾釐米 日本:或改變世界
    「引路」衛星3號機(每日新聞)海外網11月1日電 1日,旨在構建日本版衛星定位系統該衛星可以對車載導航進行補充,也擁有美國GPS衛星信號,可廣泛用於智慧型手機等,還具有縮小位置信息誤差的效果。據日本共同社報導,「引路」衛星共有1-4號機。日本政府於2010年發射了1號機,2017年發射了2-4號機,4臺機器都將投入使用。原先的GPS衛星加上「引路」之後,即使在信號易受幹擾的樓宇密集區或山區也能穩定獲取高精度的位置信息。
  • 六本幕後黑手流小說推薦,主角隱居幕後,低調裝逼,掌控世界!
    所謂的幕後黑手流,其實就是主角依靠強大金手指,雖然自己實力不強,但是可以人前顯聖,裝逼改變世界的故事。《打造超玄幻》,作者李鴻天這是一個將低武世界改變成超玄幻世界的故事。《這世界的土著好兇猛》,作者真費事《爛柯棋緣》作者的老書,幕後黑手流,哄騙全世界。主角是一個千年「集團」的最後一個繼承人,在組織即將覆滅之際,他偶遇異界妖精。靠嘴,捕獲妖精,並在它的幫助下,覺醒魔力,發現異界入侵,靈氣復甦的真相。
  • 最會''騙人''的橋:利用視覺誤差,讓司機以為橋斷了
    西方有一句諺語叫「條條大路通羅馬字」,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在科學技術發達的現代社會,交通網絡越來越發達,人類除了修路,還開始修橋,但是,筆者今天要介紹的這座橋,卻被網友選為「謊言」之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座橋是挪威的「斷尾橋」,為什麼取名為「斷尾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