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環境汙染防治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與此同時,不斷完善生態文明的制度體系,不斷推進環境治理現代化,為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根本性變革提供了制度保障。
從半年度的十大熱點,把握環境產業發展趨勢
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全國各地生態環境的治理進入一個新的時期,環境產業作為生態環境治理的中堅力量,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嚴控金融風險,使財稅政策和金融政策持續收緊,PPP項目規範化調整,企業面臨新的融資困境。
2018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關鍵一年,也是環境產業的重要轉折年,企業能否在金融困局中把握市場機遇,需要解讀國家政策導向,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用兩山理論尋找「綠水青山」的價值增量
十八大之後,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十九大之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簡稱「兩山論」)寫入黨章,2018年 「生態文明」寫入憲法,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意志相統一。可以說,十九大將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兩山論」提到一個的政治高度,並將三者緊緊的聯繫到一起。「兩山論」將不僅僅只是一個理念,十九大之後將走向落地,這一點,在一些理念先進的地方政府的產業轉型、環境產業的戰略升級中,均已得到了體現與驗證。
「兩山論」的核心就是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發展經濟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即「綠水青山」是基本條件。2018年,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兩山論」深入民心,習去多地考察指導工作的重點都是圍繞著生態文明建設,「兩山論」的綠色發展觀作為貫穿每個城市的發展主線。
2018年4月13日,習在海南考察時強調要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海南發展的根本立足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這一片海上綠洲和這一汪湛藍海水,努力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方面作出更大成績。
2018年6月14日,習在山東考察時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印在腦子裡、落實在行動上,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讓祖國大地不斷綠起來、美起來。
在習的重要指導下,「兩山論」成為地方發展的指導思想,地方政府加強了對「兩山論」的探索,「兩山論」的前提就是綠水青山,環境產業是實現「綠水青山」的中堅力量,落地「兩山論」為環境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首先,政策上國家給予積極的支持,如新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以及各地方發布的環境管理條例等。制度和法律的制約是重要保障。
其次,「兩山論」在全國各地掀起生態環境治理的新浪潮,將釋放出巨大的市場空間:其一是範圍的不斷擴大,從「美麗中國」到「美麗鄉村」建設,從流域到河道治理,重點治理區域也在逐漸擴大;其二是標準的提高,治理的深度不斷加強,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點治理模式將不再適用,更多的是流域、區域的深度治理、生態治理,標本兼治;其三效率要求更高,以前2年完成的任務可能縮減到1年,因為環境的治理直接影響到經濟的發展,所以治理環境也是在跟時間賽跑。
再次,「兩山論」落地需要「兩山產業」的推動,作為幾乎所有產業價值鏈末端的環境產業,是離兩山產業近的產業,已有不少「吃螃蟹「的企業開始向兩山產業轉型升級,如北京中源創能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的餐廚垃圾回收項目,北控水務集團的稻香湖再生
水處理項目,山西中農國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態農業項目等。通過延長產業鏈,將原產業鏈的終點變成下一個產業新的起點,產生新的生態循環,釋放出新的價值增量,將生態循環的價值不斷放大。兩山產業,必將為環境產業的未來,打開新的機遇與空間。
大部制改革,行政管理也要服從綠色發展
2018年3月13日,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組建了生態環境部和自然資源部。此次改革將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以及公共服務一併列為政府職能。改革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強化了系統全面的環境管理,實行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職責更加明確,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
這表明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和對綠色發展的長遠規劃,即行政管理也要服從綠色發展,自然資源部將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整體統一管理,有利於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為生態環境的考核奠定基礎;生態環境部的成立更加完善生態保護的地位,將生態和環境統一起來,將保護和發展統一起來,更加強化環境管理的職能,也體現了國家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心,保護好「綠水青山」的決心。
緊接著出臺的一系列法規、政策等更加全面、嚴格,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新出臺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等。包括隨後開展的專項督查、強化督查等也表明國家對治理環境的強度和力度。
預計未來,還會出臺更多更嚴格的法律法規,督查、督察將更為頻繁且將走向常態化、化,向環境產業釋放的信號是生態環境治理市場需求巨大,環境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三大「十條」攻堅之下,地方政府生態環境治理壓力上升
隨著國家「水」、「氣」、「土」三大行動計劃和一系列的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的頂層戰略規劃的實施,各地方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目標考核取得了紮實的成效。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主要汙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重點城市重汙染天數減少一半;森林面積增加1.63億畝,沙化土地面積年均縮減近2000平方公裡。
「新大氣十條」正式發布,大氣治理的範圍更加,考核更加嚴格。2017年底,「大氣十條」設定的空氣品質改善目標圓滿達成,確定的45項重點工作任務全部按期完成,階段「藍天保衛戰」圓滿收官,全國空氣品質總體得到改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濃度明顯下降。但工作並未結束,只是剛剛開始。
2018年6月27日《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稱為「新大氣十條」)出臺, 「新大氣十條」是「大氣十條」的延續,相比於原「大氣十條」,「新大氣十條」主要在廣度、深度、力度三個方面體現出新的特徵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