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中國成功研製三代半夜視儀,涉及8大核心關鍵技術

2020-09-13 老兵說武器

9月1日《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網站,報導稱,高性能微光像增強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夜視研究院集團完成了NVT-7微光像增強器的光電性能測試,光電陰極靈敏度獲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創造了國產微光像增強核心技術的最高紀錄。


什麼是微光像呢?微光像指的是微光夜視儀的核心部件,用於提高夜視系統的成像質量,簡而言之,中國的微光夜視儀越來越厲害了,要知道微光夜視儀對於軍事戰力增強是有著很大影響的,並且在現代戰爭當中,微光夜視儀也有著非常多的應用,所以微光夜視儀的突破,也將影響我國軍事戰力提高檔次。

微光夜視儀的微光指的是夜晚的微弱光,而通過微光夜視儀,就可以將夜晚的微弱光放大,這樣帶上微光夜視儀,也能有效的進行觀察,不用像我們普通人一樣,到了晚上一抹黑。

而能實現放大微弱光這一條件,微光像增強器就是最關鍵的東西,而NVT-7的微光像增強器採用了新型的光電陰極組件,使得靈敏度成倍提高,近紅外譜段響應特性顯著提升,最終影響夜間探測能力大幅度提高。

原本因為視場內存在強光源的原因,微光像增強器會出現強烈的「光暈」現象,而此次微光像增強器的突破還能夠顯著的抑制光暈問題,這就讓新型微光像增強器更能夠提高環境適應性。

這項核心技術,其實在去年就已經立項,其中涉及到了8大核心關鍵技術,26道新增工藝,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這麼重大的突破,可以想像項目組的艱辛,但是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讓我國有了支撐微光像增強器技術跨越式的發展。

夜戰原本就是我國的強項之一,所以對於這麼一個夜戰必備的裝備,我們自然不能落後他國許多,其實我國已經廣泛裝備了夜視儀,比如單兵攜帶的夜視眼睛,頭盔瞄準具都有應用此類技術,有效的增強戰士們在夜間的探索、偵查、追蹤的能力。

而此次突破,可以說將之前微光夜視儀所遇到的問題得到改善,還將適應月星光、沙漠叢林、海上天空等地區,進一步增強了我方戰力。

好了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我們下一期再見!

相關焦點

  • 珠海成功研製三代核電站「定製空調」
    南方日報訊(記者/王韶江)9月2日,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和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組織的「華龍一號」核級冷水機組樣機鑑定會在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召開。經現場專家組鑑定,樣機能夠完全適配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第三代核電站。
  • 邊戰疫邊創新 中央企業攻下這些關鍵核心技術!
    、大壓差鑽井防漏和高壓大流量注採關鍵裝備研製難題,配套形成了滿足我國複雜地質條件儲氣庫工程建設技術體系;創新了複雜儲氣庫長期運行風險預警與管控技術,形成了地質體-井筒-地面三位一體的風險管控體系,已建成儲氣庫運行至今零事故。
  • 中國空天飛機亮相央視,突破往返太空核心技術,軍事應用價值巨大
    10月19日,央視報導了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推進的「騰雲」工程再度亮相,並宣布突破了往返太空的發動機關鍵技術。研製空天飛機的關鍵是組合動力發動機,該項目已經完成組合動力模態轉換飛行試驗,意味著中國研製空天飛機突破了最核心技術。
  • 中國電科高能離子注入機研製獲重大突破 系晶片製造核心裝備
    中新社北京6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7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科)獲悉,作為晶片製造的核心關鍵裝備,由該集團旗下電科裝備自主研製的高能離子注入機,已成功實現百萬電子伏特高能離子加速,其性能達國際主流先進水平。
  • 中科院在「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中發揮核心關鍵作用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是「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的核心研製任務。2020年10月10日,「奮鬥者」號從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南山港碼頭啟航,前往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海域實施萬米深潛試驗任務。10月27日下潛首次突破萬米,並於11月10日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 「十三五」期間我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
    「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嫦娥四號首登月背、北鬥導航全球組網、C919首飛成功、悟空和墨子等系列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磁約束核聚變、散裂中子源等設施建設取得突破,國家實驗室加快布局。」
  • 我國三代核電最新型控制棒驅動機構成功研製,世界領先
    川報觀察記者 朱雪黎5月9日,記者從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獲悉,由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和四川華都核設備製造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ML-C型控制棒驅動機構在完成1200萬步熱態壽命試驗後,又順利通過了抗震試驗,該抗震試驗地震相當於8.5度抗震烈度,在該抗震烈度下房屋將遭受嚴重破壞或坍塌
  • 中國成功研製4米量級碳化矽反射鏡
    原標題:中國成功研製4米量級碳化矽反射鏡21日,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矽非球面反射鏡集成製造系統」通過項目驗收。
  • 中國第3代軍用高級教練飛機(山鷹)研製成功(圖)
    另外,該機還運用國內先進並已成熟的綜合航電系統,以綜合顯示控制系統為核心,採用雙餘度技術,綜合了顯示控制管理、大氣數據計算機、脈衝都卜勒雷達、慣導/GPS導航,武器外掛管理系統及任務計算機等先進設備,最終聯接成的一個綜合航空電子系統,可與第三代戰鬥機較好的銜接。  其它機載設備還安裝了通訊電臺、敵我識別器、空管應答機、雷達高度表等先進設備。強化了整機的性能。
  • 日美競相突破第三代碳纖維技術
    同時實現高的拉伸強度和彈性模量是碳纖維研製過程中的技術難點。原絲製備和碳化是碳纖維製備的兩個核心工藝:高質量的PAN原絲是實現碳纖維高性能和批量生產的關鍵;碳化過程的控制與碳纖維的拉伸強度和彈性模量直接相關。多年的碳纖維研製經歷表明:大幅度地提高碳纖維彈性模量時,拉伸強度會明顯降低;而當保持碳纖維的高拉伸強度時,又很難大幅度提高纖維的彈性模量。
  • 中科院要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領域取得突破
    原標題:白春禮: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9月16日,國新辦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一步要攻克哪些技術難關?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瞄準基礎材料、核心工藝、基礎算法、重大裝備等基礎性、戰略性的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在光刻機、橡膠輪胎、高端晶片等方面,我們爭取要主動揭榜,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和建制化優勢,集結精銳力量組織系統攻關,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 波浪也能發電 我國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日前,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該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   業內專家認為,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波浪穩定發電乃至海洋能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波浪發電有望在商業化道路上邁進一大步。
  • 深圳先進院研製第二代薄膜太陽能電池核心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
    深圳先進院光伏太陽能中心劉壯接受國外媒體採訪就在第一代中國光伏產業在歐美受阻之際,國內科研院所傳來捷報,可取代「晶矽」原材料的第二代「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達到國際水平。該項目是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聯合香港中文大學,深港攜手自主研發成功的高效低成本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裝備、工藝及產品。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光伏太陽能實驗室主任肖旭東團隊研製的「銅銦鎵硒」太陽能電池效率已達到18.7%,邁入國際領先行列。
  • 邊戰疫邊創新 央企攻下這些關鍵核心技術|中央企業|華東光電集成...
    該井的成功實踐,標誌著西南油氣田公司已成功掌握頁巖氣超長水平井鑽井核心技術,為川南頁巖氣井進一步提高單井產量奠定了堅實基礎。複雜儲氣庫重大關鍵技術中國石油4月19日宣布,國家重點能源建設項目、我國西部首座儲氣庫群——吐哈油田溫吉桑儲氣庫群正式開工建設。
  • 關鍵核心技術再突破,這些捷報來自天、地和太空
    2021年開年伊始眾多關鍵核心技術被攻克的捷報已紛紛傳來神州大地能抗-40℃極寒的復興號高寒動車組亮相天地之間星地量子密鑰分發跨越4600公裡構建出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訊網雛形浩瀚太空中國空間站工程正緊鑼密鼓開展各項總裝與測試
  • 中國成功為法國可控熱核聚變大科學裝置研製核心部件
    我國成功為法國可控熱核聚變大科學裝置研製核心部件新華社合肥9月24日電(記者徐海濤)超導託卡馬克有「人造太陽」之稱,是一種用於可控熱核聚變能研究的大科學裝置。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近期成功為法國的超導託卡馬克裝置「WEST」研製出關鍵部件偏濾器,並於日前正式竣工交付,即將運往法國進行安裝。建造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對驗證利用核聚變發電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可行性具有重要作用。
  • 關鍵核心技術,我們為什麼「如鯁在喉」
    三是系統與核心部件的寡頭壟斷。比如在世界範圍內,光刻機的核心技術被荷蘭的ASML公司佔據80%左右,尼康、佳能加起來差不多佔據20%,這三家企業近乎壟斷了全世界的集成電路核心工藝。最後一點是價值生態高依賴性。很多工作不是一家公司包打天下。比如一臺光刻機系統有數萬個零部件,其製造難度堪比製造一架飛機,其中有大量的光學、電子、機械的子系統。核心技術產品的成功高度依賴相關技術研發的生態系統的成功。
  • 中科院多單位參與「天問一號」研製 突破地火數傳等關鍵技術
    中新網北京7月23日電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從海南文昌成功發射升空。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所屬13家單位作為主要研製單位參與「天問一號」相關任務研製,突破地火遠距離大數據量數傳等多項關鍵技術,為「天問一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 突破飛機模鍛件關鍵技術,中國二重完成新舟700起落架模鍛研製
    本次產品的研製成功,保證了新舟700飛機項目起落架部段研發工作的順利推進。中國二重承擔了新舟700飛機主起落架系統四項關鍵承力構件模鍛件的研製工作。該產品形狀複雜,屬S4級最複雜級別的模鍛件,鍛件的截面形狀變化劇烈,模鍛成形與控制難度較大。
  • 中國成功為法國可控熱核聚變大科學裝置研製核心部件
    我國成功為法國可控熱核聚變大科學裝置研製核心部件新華社合肥9月24日電(記者徐海濤)超導託卡馬克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近期成功為法國的超導託卡馬克裝置「WEST」研製出關鍵部件偏濾器,並於日前正式竣工交付,即將運往法國進行安裝。建造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對驗證利用核聚變發電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可行性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