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礬泡出美味海蜇皮 過量可對身體造成傷害

2021-01-08 大眾網

  B 業內爆料 明礬用多少,主要靠手感

  記者採訪了多個海蜇加工廠及捕撈者,他們均表示,海蜇加工過程中明礬是必不可缺的,如果不加,海蜇不僅爛得多,而且海蜇皮還會幹巴巴的。記者了解到,明礬其實在食品、藥品的製作過程中也是可以少量應用的,但使用過量會給健康造成危害。

  但記者採訪發現,海蜇加工過程中明礬的使用量並沒有一個明確標準,只能靠漁民的經驗和手感來控制。李先生(化名)做海蜇加工批發有四年多的時間了,對於明礬的添加量他和其他的加工者也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比例。「海蜇皮加工中所用到的明礬如同細鹽,呈白色的粉末狀,醃製時明礬的使用量很少,我們加工的過程中,每一張海蜇皮上只要用手蘸上一點塗抹到皮上就行。用鹽的量上,一般來說一百斤海蜇皮用四五斤鹽就可以了,明礬的量則很少就可以。」李先生說,對於明礬的比例和使用量,他們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來實施,在加工過程中根據海蜇皮的量,抓上一兩把就可以了。「老師傅一般都很有數,靠著手感加上一些就行。」

  海蜇皮平時存放時需要放入鹽與礬浸泡,可有效地防止海蜇皮變質,沒有明礬,海蜇會在很短時間內就變幹發黃。

  有說法稱部分炎熱天氣的海蜇皮加工過程中,為了防止海蜇腐爛變質,會在醃製過程中添加福馬林、硼砂等化學藥品。對此李先生表示 ,在青島本地他覺得應該沒有,「海蜇皮的醃製過程中已經加入明礬和鹽了,就能很好地起到防腐爛的效果,這些化學用品根本沒有必要使用。」

  山角社區海蜇絲加工廠的徐女士同樣表示,海蜇深加工過程中不會使用化學用品來防腐,青島的氣候涼爽,海蜇在添加明礬和鹽之後就完全可以防止海蜇腐爛。「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明礬使用量的問題。加工海蜇就得使用明礬,但具體用量又不好控制。」李先生說,據他了解,海蜇皮鋁含量大都會超標。

  ◎手記誰來做好監管?

  記者上網查詢資料發現,目前我國正在實施的有關醃漬海蜇質量的標準主要有兩個:NY5171-2002《無公害食品 海蜇》(強制性行業標準)和SC/T3210-2001《鹽漬海蜇皮和鹽漬海蜇頭》(推薦性行業標準)。這兩個標準中對食鹽與明礬的標準要求是,鹽漬海蜇食鹽含量應為18%~25%,明礬含量應為1.2%~2.2%。

  城陽一家海蜇生產基地的負責人劉先生向記者透露,因為按照現有的技術條件,海蜇加工的過程中,明礬是必須要加的,如果不加海蜇就會腐爛。但是明礬使用量確實沒個確切的標準,稍微控制不好,就會造成鋁超標。

  記者採訪有關部門了解到,現在政府能監管到的最多是有正規生產資質的企業,但還有很多家庭式的小作坊,對他們的監管卻並不多。記者暗訪時發現,有的海蜇加工負責人並不清楚明礬含量是有標準的。如果暫時找不到明礬的替代品,是否可先制定詳細的可操作性標準?文/圖 本報記者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吃的都是海蜇皮和海蜇頭,海蜇的身子去哪兒了?
    無論是海蜇頭還是海蜇皮,成為可食用食材之前,都需要經過醃製漁民們叫它「海蜇腦子」,實際上它含有海蜇的生殖腺,是海蜇身體裡胺基酸最豐富的部位,具有特殊的鮮味。,不一會兒,就像雞蛋花兒一樣浮到表面,再撒上小香蔥、小香菜等配料,就可以出鍋了。
  • 海蜇裡含明礬食用易得痴呆症?正確浸泡、適量食用,安全有保證!
    麻醬海蜇、老醋海蜇、蔥油海蜇……海蜇,咬之有彈性、嚼勁,入嘴脆爽,是很多市民日常消費和宴請嘉賓端上餐桌的一道美味佳餚。但近來,有關食用海蜇易得老年痴呆症的帖子在網上熱傳。見此帖子網友們譁然!海蜇裡真的含明礬,吃了真的易得痴呆症?
  • 你的涼拌海蜇在6億年前已登場,酸酸鹹鹹的味道,感覺整個夏天都要被它俘虜了!
    從水母開始,動物真正動起來了,生命進化到水母這好像加速了一樣,能自己找吃的,有性生殖,出現了神經系統、開始發光、還長出了全世界第一隻眼睛。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吃海蜇的國家。到了明代的時候,海邊的漁民已經懂得用食鹽、明礬加工海蜇皮了。海蟄猶如一頂降落傘,也像一個白蘑菇。東極常年水清,自然也盛產品質最好的海蜇,當地人都會在東極海域捕撈海蜇。
  • 海蜇哪些事青島人必須知道?
    咱們青島有著400多年海蜇捕撈歷史的嶗山黃山社區漁民們開始忙碌起來,遊人們洗海藻時也將偶爾忍受被海蜇蜇到的刺痛了。海蜇雖然是「刺頭兒」,但渾身是寶吃起來花樣多多~~作為青島銀你都知道不?還不快跟青報君來看看!
  • 食品裡有明礬,能吃嗎?
    其實,在更早一點的 「洗衣粉油條」事件 ,健康站的闢謠文章中也提到了明礬。明礬到底是種什麼東西,為何會添加到食物中?讓我們通過此文來揭開明礬的面紗。明礬作為合法添加劑,用處真不少明礬是常用的複合膨鬆劑中的酸性劑,可用之處還不少呢。我們常見的在烘焙中不可缺少膨鬆劑泡打粉中就含有明礬,明礬與碳酸鹽發生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使面胚起發,形成緻密多孔組織,使產品膨鬆、柔軟或酥脆;同時控制反應速度,充分提高膨鬆劑的效能。另外,還能調整食品酸鹼度。
  • 油條為啥加明礬?對身體有害嗎?不妨看看答案
    對於北方人而言,早餐吃油條再配一碗豆漿,簡直是人間美味,但是近年來關於油條的負面新聞卻屢見不鮮。因此,不少商家打出了不添加明礬的「放心油條」名號,來吸引顧客購買,可是這些「放心油條」真的能讓消費者放心嗎?
  • 水母,最大的浮遊生物,美味的海蜇
    帶孩子去海洋極地世界,本來可有可無。沒想到,水母的世界,給了我極大的震撼。我在其它的海洋館看過水母,也在大海邊抓過水母。水母,在海水中飄來飄去,像一把把打開的傘。我卻從來沒有關注過,它們屬於什麼。水母是魚、是哺乳還是兩棲動物?我沒想過。原來,它與上述幾種都沒關係。它屬於浮遊生物。沒看錯,是浮遊生物,世界上最大的浮遊生物。為什麼?因為最大水母的「傘蓋」,其直徑能達到兩米。
  • 海蜇與墨魚的介紹
    海蜇很早就被沿海人民食用,但不鮮食,一般都會先經過加工,把傘狀體和口腕部分開,用石灰、明礬浸制後,去其體內的液體後再食用。涼拌海蜇是夏日的一道好菜,經過廚師們精心製作的咖喱海蜇、番茄海蜇、雜錦海蜇、甜酸海蜇等則又成了美食家們的「寵兒」。
  • 海蜇皮就是水母?水母躲過5次物種大滅絕,有毒也得被吃
    在傘下則是水母的觸手,最長的觸手長度甚至可超過20米。平心而論,水母是一種非常原始的動物,它身體內的水分含量竟然超過90%,沒有肌肉也沒有骨骼,身體內的神經網絡只有最基本的幾個功能,比如感光、重力感受及化學感受等。水母主要捕食海水中的浮遊生物,有些大水母甚至也會捕食小魚為食。據生物學家考證,水母早在6.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地球的海洋中,遠比恐龍更早。
  • 十二水硫酸鋁鉀(明礬).
    工業應用滅火劑泡沫滅火器內盛有約1mol/L的明礬溶液和約1mol/L的NaHCO3(小蘇打)溶液(還有起泡劑),兩種溶液的體積比約為11:2。明礬過量是為了使滅火器內的小蘇打充分反應,釋放出足量的二氧化碳,以達到滅火的目的。
  • 螢光劑是什麼 它竟會對身體造成這種傷害
    螢光劑的危害皮膚過敏螢光劑對大人的身體不會有太大的危害,因為大人已經有了抵抗力,但是,螢光劑作為化合物,它本身的刺激性會對寶寶的皮膚造成傷害,會讓寶寶產生過敏的情況,甚至會出現紅腫、瘙癢等等症狀。損害肝臟洗衣粉洗過衣服之後,嬰兒穿著含螢光劑的衣物,這些螢光劑會通過皮膚黏膜、呼吸系統、還有不少的嬰兒喜歡嚼衣物,那螢光劑也會進入消化系統,肝臟是主要的排毒器官,嬰兒器官發育尚不成熟,過量接觸螢光劑會損害肝臟
  • 你怕是沒吃過它的美味!
    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海蜇!海蜇其實就是唯一的一種可以食用的水母,我們吃的海蜇皮其實就是我們看到的水母的傘狀部位,我們吃的海蜇頭其實就是水母的口腕部位,一般採取的烹飪方式都是用醋之類的進行涼拌。海蜇的捕撈也是有一些說道的,是專門的方法來捕捉這些漂浮在海洋中的海鮮的!
  • 有明礬後果很嚴重?
    網上搜了一圈也沒有看到個明確的解釋,含含糊糊出現的意思大概有「粉條中含有明礬,延長酒精在血液中的時間,影響酒精代謝,對身體的危害是相當大等」或者「粉條中含有抗性澱粉,喝酒後導致胃負擔過重」。這個說法傳得雖多,但大都是東抄西抄的無聊搬運。生活經驗也早已經告訴我們喝酒當然是可以吃粉條的。
  • 假魔芋窩點:不知用途抓起明礬就往裡加
    其中,泉州這家假魔芋窩點的老闆,甚至連明礬的作用都不知道,就胡亂添加進去。專家稱,人體過量攝入明礬,會造成鋁殘留,容易導致骨質疏鬆、貧血、老年痴呆等病症。假魔芋切成條狀後,泡在水裡令人心驚的是,黑作坊的老闆竟稱不知道明礬有啥用途。成塊明礬往裡加 假魔芋賣到菜市場  前天,南安市官橋林先生致電海都熱線通968111稱,官橋一家店面的捲簾門整天半開半閉的,一個工人在店內手工製作「魔芋」,10多個塑料桶裡浸泡著「魔芋」,一泡就是一個星期,也不知道在裡面放了什麼添加劑,這樣的「魔芋」流向市場,可能會吃壞人。
  • 明礬蝦片吃多變智障
    至於蝦片是否添加了明礬?商販們均表示:不含膨鬆劑,儘管放心吃。據了解,明礬是製作膨鬆劑的主要成分。商家們信誓旦旦,蝦片裡不含明礬,情況果真如此嗎?口說無憑,咱們還是通過實驗來求證。記者在市場上購買了三款蝦片,分別是一號:8元一斤的蝦片;二號:10元一斤的蝦片;以及三號:19.6元一斤的龍蝦片。
  • 過量的氧氣或對人體造成傷害
    在極度缺氧的環境當中,哪個器官會先出問題?氧氣的內外呼吸是什麼?內外呼吸系統疾病分別有哪些?常說的貧血到底貧的是什麼?哪些因素會導致我們人體處在低氧的狀態裡?血氧含量低,代表身體亞健康嗎?在不通風的屋子裡待久了會缺氧嗎?打呼嚕會缺氧嗎?戴口罩跑步會造成人體缺氧嗎?夏季高溫會導致人體缺氧嗎?氧氣,「最熟悉的陌生人」,人體新陳代謝的關鍵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