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吃的都是海蜇皮和海蜇頭,海蜇的身子去哪兒了?

2020-08-27 三個料理人

一到炎熱的夏天,總盼著吃點清清爽爽的食物,海蜇無疑就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無論是勁脆開胃的老醋蟄頭,還是清涼微甜的涼拌蜇皮,冰冰涼的口感,總讓人慾罷不能。

但是,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我們平時吃的都是海蜇皮、海蜇頭,海蜇那巨大的身子去哪兒了呢?

01海蜇和水母到底是什麼關係?

水母,古時稱䖳魚。

pexels

早在春秋時期,相關典籍裡就出現過水母的影子。《越絕書》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吳越人的日常生活與風俗,其中就記載說:「水母目蝦,南人好食之。」

接下來的兩千多年時間,很多的典籍中也都有對水母的記載,認為水母「形如羊胃,無目以蝦為目,沒有內臟,是綠色的水沫凝結而成」。

當然,以今天的知識,我們知道古人對水母存在許多誤解。

水母魚。圖/obzhi

水母的身體含水率高達95%,但它有內臟,是實實在在的動物,並非水沫凝結而成;水母也不用小魚小蝦當眼睛,它們圍在水母周圍,只是因為關鍵時刻水母可以充當保護傘。

但古人有一點沒誤解也沒說錯,那就是水母可以吃並且很好吃。

當然,不是所有的水母都可以食用。我們在水族館裡常常能見到各種色彩斑斕的水母,它們大多數是不能端上餐桌的。

缽水母的一種。圖/Monterey Bay Aquarium

西遊記裡唐三藏用的「缽」

全世界大概有250種左右的水母,最多的就是缽水母綱,因為它的頭蓋像倒放的缽,因此得名。

我們吃的海蜇,就是缽水母綱-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屬下的部分種。

所以,海蜇和水母的關係一下子就明了:海蜇是水母的一個分支,但並不是所有的水母都是海蜇。

在中國,我們常吃的海蜇一般有三種:海蜇(沒錯,就叫海蜇)、沙海蜇和黃斑海蜇。

最經典的就是海蜇了。在一些地方,漁民更喜歡叫它「面蜇」或是「綿蜇」。它的「傘部」非常光滑,口感脆嫩,一般能長到臉盆大小。

沙海蜇是缽水母綱-旗口水母目-口冠水母科下的生物,它的傘部有很多沙子狀的突起,而且體型巨大,可以長到一張桌子的大小,要幾個人合力才能把它撈上岸。

沙海蜇的數量遠遠多於「面蜇」,但口感卻沒什麼嚼勁,所以價格也要便宜不少。

黃斑海蜇與海蜇類似,只不過它的傘部表面具有許多短小而尖硬的疣突,並有黃褐色小斑點。

市場上最常見的就是面蜇和沙蜇,黃斑海蜇的經濟價值相對較低,市場佔有率也不高。

02海蜇大爆發,能不能撈著吃?

一到夏天,我們就能看到一些沿海地區海蜇大爆發的新聞。

尤其是在海濱浴場,海面上飄著密密麻麻的海蜇,想要下海遊泳,還得小心地繞開它。

世界上一有什麼地方出現小龍蝦、淡水魚爆發,就調侃召喚中國吃貨。那現在,自己家門口出現了那麼多海蜇,吃貨們能不能出把力,直接撈上來就吃了?

講道理,這恐怕不行。

首先,你沒法判斷,這飄著的海蜇是不是適合食用的品種。

其次,撈海蜇是個體力活,也是個技術活。個頭巨大的沙海蜇,一兩個人也未必能把它拖上岸。而且,撈上來的海蜇如果不儘快出來,很快就會自溶成一灘水,白白費力氣。

就算,遇到了可以食用的品種,又是合適的大小,我還是不建議你自行捕撈。

海蜇解剖結構。圖/《海洋無脊椎動物學》

一方面是海蜇的觸鬚上盤繞鉤狀的細絲,噴出去可以刺穿並麻醉獵物,然後坐享美食。當然,海蜇也會蜇傷人類,如果不及時就醫,可能存在生命危險。

另一方面是,海蜇體內本身含有毒素,沿海地區食用鮮海蜇,也會事先用明礬水浸泡,去除毒素的同時,也使海蜇不容易融化。

所以,如果在海邊遇到海蜇,我的建議只有一個,躲著走。

03我們平時吃的海蜇是怎樣處理的?

既然不能自己撈,那我們吃的海蜇都經過哪些專業處理呢?

養殖海蜇。圖/《博物》

我們平時吃得最多的就是海蜇頭、海蜇皮了,它們都是從海蜇的身上分割下來,經過鹽和礬加工而成的。

海蜇撈上岸後,首先要進行分割,捋去會蜇人的海蜇須子。

先把海蜇的口腕部切下來,這一部分是海蜇的觸足,肉質厚、口感脆,漁民叫它「海蜇爪子」,而到了餐桌上,我們卻叫它海蜇頭。

老醋蟄頭

海蜇頭常見的是用來做涼菜,老醋蟄頭是最經典的下酒菜之一。除此之外,它也可以用來紅燒或是油潑,因為海蜇頭的含水量略低,口感也筋道,再加上它耐冷耐熱的特性,很容易就成為一道百搭食材。

海蜇上邊的傘形部分,經過醃製,就會成為海蜇皮了。

無論是海蜇頭還是海蜇皮,成為可食用食材之前,都需要經過醃製。

用明礬和鹽醃製海蜇,是中國最傳統的做法,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明礬可以讓海蜇體內的蛋白質凝固,並加速脫水。而鹽除了用於脫水以外,還可以防腐。

最經典的做法是「三礬兩鹽」:

1、調製明礬水,浸泡海蜇四至六個小時;

2、海蜇瀝乾水,在醃製池內,鋪一層海蜇,撒一層鹽礬混合粉,裝滿後,在最上面撒上鹽和礬「封頂」,醃製一周左右時間;

3、一周後,瀝乾海蜇水分,再重複第2步,只不過鹽和明礬的份量要減少,再醃製八至十天,脫去水分,就成為我們餐桌上的海蜇皮和海蜇頭了。

醃製好的海蜇皮切成絲,在流水裡浸泡一段時間,洗去鹽分和明礬,用來拌涼菜是最好的。

尤其是冬天裡清甜的白菜心,拌上脆爽的海蜇皮,在一桌子油油膩膩的過年大餐面前,絕對是一股清流。

海邊的漁民們不會浪費海蜇身上任何一個能吃的部位,他們將海蜇分割到了極致。

海蜇腦子

海蜇的口腕部和傘部中間,有一塊類似果凍一樣的東西,漁民們叫它「海蜇腦子」,實際上它含有海蜇的生殖腺,是海蜇身體裡胺基酸最豐富的部位,具有特殊的鮮味。

海蜇腦子難以保存,要現取現吃,離開海邊就難以吃到了。

海蜇腦子炒雞蛋

最常見的做法是做湯,洗淨的海蜇腦子倒入沸水中,不一會兒,就像雞蛋花兒一樣浮到表面,再撒上小香蔥、小香菜等配料,就可以出鍋了。

海蜇腦子也可以用來炒雞蛋,將它與雞蛋一起打勻,油熱之後倒入鍋中,蛋液凝固即可關火,不需要再加任何調料,也足夠鮮美。

海蜇身上賣得最貴的部位,是海蜇傘部內側的一層膜,漁民叫它「海蜇裡子」。它必須趁海蜇新鮮的時候快速撕下,時間長了,就撕不下來了。

海蜇裡子

一個500斤左右的海蜇,最多只能出三四斤海蜇裡子。無論是炒或燉,海蜇裡子吃起來就像是瘦肉,卻有著海洋的鮮味。

白菜心炒海蜇裡子,是膠東半島最常見的做法。當地的兩大特產,膠白與海蜇相遇,清甜脆爽的白菜與鮮美彈牙的海蜇裡子,使這道菜的口味遠遠超過它的顏值。

海蜇裡子炒白菜

而對於生活在海邊的人來說,夏天最爽的事情之一,就是來一碗新鮮的拌海蜇,它就是獨屬於海邊的涼粉。

海蜇涼粉

海蜇用明礬水浸泡,或是在流水中浸泡一天,去除體內的毒素和苦澀。泡好後的海蜇切成絲,加蒜泥、醋、香菜等調料,拌勻之後,連湯帶水咕嚕咕嚕地喝下去。

冰涼的海蜇伴著白醋和蒜泥的氣息划過口腔,在炎熱的夏天裡無比清爽。

04海蜇雖好,但不可貪杯

甭管是海蜇皮還是海蜇頭,脆嫩的口感搭配醋的酸爽,在大夏天裡,確實是種享受。

不過,在海蜇的加工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明礬和食鹽,註定了海蜇皮和海蜇頭中的含鋁量和含鹽量都不會低。

鋁攝入過多可能誘發阿爾茨海默病,也會導致骨質疏鬆等問題;而鹽吃太多,則容易引發心血管及腎臟問題。

香港特別行政區食品安全中心推出的《含鋁食物添加劑使用指引》

明礬這種物質,我們在吃油條的時候常會說到,它的化學名是「十二水硫酸鋁鉀」,可以幫助海蜇脫水及蛋白質凝固。

相關食品安全標準規定,油條中的鋁含量不得超過100毫克/公斤,而海蜇中的鋁含量不得超過500毫克/公斤。

那有沒有辦法降低海蜇中的鋁含量,或者像「無礬油條」一樣做出「無礬海蜇」?這恐怕很難。

一是海蜇的處理方法還是傳統的「三礬兩鹽」,如果明礬的量加的不夠,海蜇的口感就不脆了,而且直至今天,仍然沒有找到替代品來取代明礬;

二是在工藝不變的情況下,只是提高安全標準,要麼市面上產品普遍超標,要麼我們吃不到像樣的海蜇。

所以,海蜇註定了是一種含鋁量很高的食物,從安全角度,一是不能多吃,二是食用前要經過充分的浸泡、漂洗,儘可能降低它的鋁含量。

- The End -

文 | 衛奕奕

封面圖 | 攝圖網

相關焦點

  • 海蜇皮就是水母?水母躲過5次物種大滅絕,有毒也得被吃
    我們知道,地球生物進化經歷了十幾億年的歷史,從最早的單細胞動物,逐漸進化成了現在繁榮的生物圈。在地球歷史上,曾出現過5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有許多曾經非常強大的物種都滅絕了,比如恐龍等。然而還是有一些生物頑強存活,有的甚至一直繁衍到了今天。
  • 明礬泡出美味海蜇皮 過量可對身體造成傷害
    但記者採訪發現,海蜇加工過程中明礬的使用量並沒有一個明確標準,只能靠漁民的經驗和手感來控制。李先生(化名)做海蜇加工批發有四年多的時間了,對於明礬的添加量他和其他的加工者也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比例。「海蜇皮加工中所用到的明礬如同細鹽,呈白色的粉末狀,醃製時明礬的使用量很少,我們加工的過程中,每一張海蜇皮上只要用手蘸上一點塗抹到皮上就行。
  • 你的涼拌海蜇在6億年前已登場,酸酸鹹鹹的味道,感覺整個夏天都要被它俘虜了!
    從水母開始,動物真正動起來了,生命進化到水母這好像加速了一樣,能自己找吃的,有性生殖,出現了神經系統、開始發光、還長出了全世界第一隻眼睛。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吃海蜇的國家。到了明代的時候,海邊的漁民已經懂得用食鹽、明礬加工海蜇皮了。海蟄猶如一頂降落傘,也像一個白蘑菇。東極常年水清,自然也盛產品質最好的海蜇,當地人都會在東極海域捕撈海蜇。
  • 海蜇裡含明礬食用易得痴呆症?正確浸泡、適量食用,安全有保證!
    麻醬海蜇、老醋海蜇、蔥油海蜇……海蜇,咬之有彈性、嚼勁,入嘴脆爽,是很多市民日常消費和宴請嘉賓端上餐桌的一道美味佳餚。但近來,有關食用海蜇易得老年痴呆症的帖子在網上熱傳。見此帖子網友們譁然!海蜇裡真的含明礬,吃了真的易得痴呆症?
  • 水母,最大的浮遊生物,美味的海蜇
    帶孩子去海洋極地世界,本來可有可無。沒想到,水母的世界,給了我極大的震撼。我在其它的海洋館看過水母,也在大海邊抓過水母。水母,在海水中飄來飄去,像一把把打開的傘。我卻從來沒有關注過,它們屬於什麼。水母是魚、是哺乳還是兩棲動物?我沒想過。原來,它與上述幾種都沒關係。它屬於浮遊生物。沒看錯,是浮遊生物,世界上最大的浮遊生物。為什麼?因為最大水母的「傘蓋」,其直徑能達到兩米。
  • 所以,我們吃的是水母?
    說到海蜇,不由想起大學生涯吃食堂。有時候懶得走到後門,或者時間比較趕,就各種吃食堂,不管男生食堂還是女生食堂,海蜇絲都是一個很經典的菜,酸脆酸脆的,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這個記憶。多年以後,看《舌尖》才知道海蜇來得多麼不容易,也才知道原來海蜇真的是水母的一種。
  • 涼拌海蜇皮是什麼梗出處 繼窩窩頭一塊錢4個後的新梗
    繼窩窩頭一塊錢4個之後有出現涼拌海蜇皮的梗,也是很讓人笑瘋了,很多小夥伴都不太了解,那麼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涼拌海蜇皮是什麼梗  涼拌海蜇皮是出自油管上面的一個搞笑短劇,說的是從小在美國長大的ABC,去中餐館點菜非要秀一下自己的中文,結果看到菜單直接蒙蔽了,讀涼拌海蜇皮還發出了特別魔性的可以和窩窩頭一塊錢4個相媲美的搞笑音調,十分好笑。
  • 海蜇與墨魚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文藝的土豆啊,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海蜇與墨魚的介紹。海蜇海蜇是水母的一種。海蜇喜歡在溫暖的海域中生活,熱帶、亞熱帶海域都有它們的蹤跡;它們多棲息在江河口附近泥質海底的海區。中國沿海從南到北均有分布。每年春季,海蜇的幼體就會浮遊到海面,夏季成長後隨水流漂浮到近海或海灣去產卵,秋後多數個體都會死亡。
  • 危險的海蜇
    嗨嘍我是久違,今天我們學習海蜇,用另一個方法學習哦!你們好!我自我介紹一下啊,我是危險的海蜇哦!我是水母的一種,通體半透明,有的稍帶青色或微黃色。我的「傘蓋」下有八個加厚的腕基部,下面長有許多棒狀和絲狀的觸鬚,觸鬚上有密集的刺絲囊,能分泌毒液,如果小動物不小心被我們碰到
  • 海蜇哪些事青島人必須知道?
    咱們青島有著400多年海蜇捕撈歷史的嶗山黃山社區漁民們開始忙碌起來,遊人們洗海藻時也將偶爾忍受被海蜇蜇到的刺痛了。海蜇雖然是「刺頭兒」,但渾身是寶吃起來花樣多多~~作為青島銀你都知道不?還不快跟青報君來看看!
  • 水母居然也能吃?你怕是沒吃過它的美味!
    水母其實也是可以吃的,不過只有一種水母是可以吃的,那就是我們經常在涼菜中吃的它!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水母都是有毒的,所以水母是不能食用的一種生物,其實是可以的哦!而且還經常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呢!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海蜇!
  • 海蜇中硼酸並非不得檢出為誤導執法部門登報導歉·都市快報
    5月16日晚上,陸龍兄弟在官方微博援引學術論文和農業部標準,回應海蜇頭被檢出硼酸超標一事。  回應援引了農業部行業標準中無公害海蜇指標。該指標對硼酸的含量要求為≤100mg/kg,而此次陸龍兄弟海蜇檢測出的硼酸含量為5.9mg/kg。  此外,陸龍兄弟還援引了一份學術論文來證明「硼酸本底含量」天然存在的說法。
  • 水母是海蜇的一種?一般人分辨不清,它們並不是同一種生物
    看過《海綿寶寶》的人一定都對抓水母這件事很是感興趣吧,畢竟這個劇情可是經常出現在動畫片中。雖然我們不能學著海綿寶寶一樣去抓水母,但我們可以去到水族館觀看水母呀!在水族館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美麗的水母在水裡漂浮著遊來遊去,因為水母一般都是色彩斑斕的,它們又隨意漂浮著,就很容易為我們營造出一個身處夢幻世界的錯覺感。
  • 沙海蜇「撤退」霞水母近尾聲
    本報9月6日訊(記者 景毅 見習記者 王洪智) 進入9月份,市區各大浴場的海蜇似乎平靜了不少。6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專門研究水母等浮遊生物的張芳老師告訴記者,隨著水溫光照的變化,青島海蜇的主角沙海蜇已經基本銷聲匿跡,另一種蜇人的霞水母還有分布,不過也已經進入「暮年」。
  • 海蜇咋成致命"殺手":水母毒素毒性強且成分複雜
    中科院海洋所研製的"解毒藥"可有效治療海蜇蜇傷。   水母刺絲囊觸發示意圖。   一名外地來青大學生和一名八歲男孩被海蜇蜇傷後先後殞命的消息引發強烈關注,市民在震驚和心痛之餘,更對水母的毒性之大疑惑不解。海蜇蜇傷為什麼能嚴重到致命,為什麼連換多家醫院都沒有有效治療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