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咋成致命"殺手":水母毒素毒性強且成分複雜

2020-11-23 半島網官網
  

中科院海洋所研製的"解毒藥"可有效治療海蜇蜇傷。

  

水母刺絲囊觸發示意圖。

  一名外地來青大學生和一名八歲男孩被海蜇蜇傷後先後殞命的消息引發強烈關注,市民在震驚和心痛之餘,更對水母的毒性之大疑惑不解。海蜇蜇傷為什麼能嚴重到致命,為什麼連換多家醫院都沒有有效治療的辦法?8月6日,記者來到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實驗室,相關專家詳解

水母毒素

生物活性及臨床表現。目前除神經毒性外,水母毒素還具有溶血性、皮膚壞死、肌肉毒性,肝臟毒性等多種毒性。   

海洋生物中,水母毒性最強

  島城市民常說的海蜇屬於水母。水母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強的海洋生物之一,據此前報導,一隻澳大利亞箱水母的毒素足以毒死60位成年人,如中了箱水母的毒後,0到4分鐘內不緊急處置的話,致死率相當高。

  我國每年有數萬人遭受水母蜇傷的痛苦,患者短時間內會出現皮膚紅腫、痙攣、瘡疹、肌肉疼痛等症狀,重者則出現呼吸困難、休克甚至死亡。而造成蜇傷的最根本原因是水母毒液。

  「與蛇毒、蠍毒、蜘蛛毒素相比,水母毒素非常特殊,結構組成、生物活性都相當複雜。」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於華華副研究員一直從事水母毒素的相關研究。於老師介紹,針對水母傷人事件屢有發生,生物學家們利用生物技術對水母毒素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水母毒素的提取、分離純化及生物活性研究等方面。

  於老師介紹,儘管國外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對水母毒素進行研究,但由於水母採集相對困難,水母毒素對熱不穩定,且易自身聚集或與分離介質結合,分離純化難度較大,國外對水母毒素的研究明顯滯後於其他常見有毒動物毒素。   

毒素複雜,具有多種生物活性

  迄今為止的研究報告表明,不同的水母種類,其毒素的活性、強度也有很大差異。

  於老師介紹,由於水母毒素成分的複雜性和結構的新穎性,使得水母毒性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包括溶血性、酶活性、神經毒性、皮膚壞死、肌肉毒性、肝臟毒性以及對心血管系統的活性等。

  於老師介紹,溶血活性是指毒素能夠導致紅細胞破裂並伴隨著釋放出血紅蛋白的現象,蜂毒、蛇毒都有這樣的活性。水母毒素溶血活性的強弱除了與水母的種類有關之外,還與血紅細胞的來源有一定的關係,即使同一種水母毒素可能對不同的紅細胞的敏感程度會有所差異,甚至有一定的專一性。除此之外,溫度、ph值都會影響溶血活性。

  水母毒素的心血管毒性是水母毒素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前有研究發現,發現霞水母毒素具有心臟毒性,可使培養的大鼠心肌細胞死亡。

  水母毒素的神經毒性主要體現在對膜電位的影響上,有專家從箱水母中提取出神經毒性蛋白,發現將此蛋白注入螃蟹體內,可導致螃蟹出現抽搐、癱瘓等神經毒症狀。

  皮膚致炎毒性是水母毒素最常見的毒素活性,可引起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大,炎症成分洩漏引發皮膚紅腫發炎。   

當心海蜇「斷手」也能蜇傷人

  於老師介紹,海洋中的水母多達上萬種,其中100餘種對人類有毒性。而青島沿海主要的傷人水母為沙海蜇和霞水母。

  水母移動緩慢,沒有主動攻擊性,造成市民遊客被蜇傷的原因主要是意外接觸水母觸手,觸手表面布滿能夠分泌毒液的刺絲囊,而在每個刺絲囊的外側頂端都有一個針形觸發器,一旦外界刺激接觸到觸發器,刺絲囊就會彈射出來,將毒液注射到接觸者體表,以達到防禦或捕食目的。

  除了在水中,還有人在沙灘上也被蜇傷,這多為水母衝落在海灘上或者被捕捉後遺留下的觸手所致,短時間內接觸到皮膚後同樣會造成蜇傷。除此之外,一般雨後蜇傷情況增多,這是因為暴風雨時水母觸手上的刺絲囊被水浪衝落到水中,人們接觸到刺絲囊後,同樣可以觸發刺絲囊的觸發器,導致蜇傷。

  大型水母的觸手很長,引起的皮疹多呈線狀、條帶狀、鞭痕狀、纏繞狀或者鋸齒狀,數條至數十條不等,這是因為觸手是長條形狀的緣故。若全身多處被刺蜇,則可有倦怠、肌肉痛及不安的感覺,還可出現呼吸急促、胸悶、口渴、冷汗及不眠等。對毒素敏感者,出現呼吸困難、肺水腫和血壓下降,甚至死亡。   

■治療 去除殘存刺細胞最關鍵

  被水母蜇傷後最重要、最有效的物理急救方法就是立即除去附著在皮表的殘存刺細胞 。例如用幹布或幹沙將局部用力擦試乾淨,把尚未釋放的刺細胞徹底清除。也可用木片把附著的刺細胞或觸手刮除,還可用無菌生理鹽水衝洗傷口以防止刺細胞激活。刺細胞失活後,可塗抹剃鬚膏、蘇打及滑石粉等1小時以融合刺細胞,然後用鈍器(如湯勺)刮擦,也可用黏附性好的膠帶,之後揭掉。

  物理療法只能有效降低水母毒素侵入體內的量,一旦毒素進入循環系統,身體其他臟器會很快出現異常。由於水母毒素毒性強結構複雜,不同患者表現差異大,因此一般診所和醫院接診蜇傷嚴重的患者後往往是無從下手。   

已製成蜇傷藥超9成患者治癒

  因正處水母傷人高發期,6日中午,記者來到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實驗室時,於老師正在緊張配製外用水母蜇傷藥物。記者看到,藥物被裝進一個個容量為100ml的棕色試劑瓶裡,瓶子標籤上寫著水母蜇傷治療劑(試用品),擰開後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飄出。

  據了解,這其中有從海洋生物中提取的阻滯劑、解毒劑、抑制劑等成分,是一種新型、高效、廣譜的水母蜇傷治療藥物。「從研製完到現在已經試用了6年多了,現在常去海水浴場的市民都知道我們有這種藥物,經常有被蜇傷的市民或者浴場工作人員來求藥。」

  於老師介紹,由於藥品是免費試用,且效果反饋良好,因此每年八九月水母蜇傷高發期,前來求藥的人是絡繹不絕。然而該藥物配製過程較為繁雜,目前都是實驗人員手工配製,每天只能制30瓶左右。

  於老師介紹,從藥物研發完成至今,先後有超過500人試用了該藥品。「93.3%的患者基本治癒。」

  文/圖 記者 景毅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

相關焦點

  • 水母,最大的浮遊生物,美味的海蜇
    還不止,最大的水母,身體長度是成人的兩倍!說水母或許大家不熟悉。每年過年吃的海蜇知道不?水母的「傘蓋」,是俗話說的「海蜇皮」,「海蜇頭」是傘下面的三胚層。具體地說,最外層的表皮層,最內層的胃皮層,和表皮層與胃皮層之間的中膠層。據說最好的海蜇是「三礬海蜇」,來自五六十年前鎮海區澥浦漁民或漁行摸索出來的醃製加工工藝。
  • 妖魔化的澳洲水母好可怕!我在雪梨看水母
    9月份正是澳洲的春天,漫步達令港,無意中低頭看向水面,竟然有白色透明的水母就在水面浮遊著,個頭有如桌球大小,數量驚人。然而進入十月後,那些出現大量水母的水域似乎就不見了水母的蹤跡。偶爾清晨跑步中,靠近水岸邊能看到1-2隻小水母在那裡飄搖著。它們都去哪兒了?水母雖美,但是在這小小的身體裡卻藏有劇毒!水母在澳洲絕對是一個妖魔化的東西。
  • 箱水母的毒性有多強?大數據告訴你答案
    也有人認為是箭毒蛙,亞馬遜叢林裡的原始部落人還曾用箭毒蛙的毒素塗在箭頭上,凡是被射中的人或動物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性。也有人認為是雞心螺,因為科學研究表明雞心螺的毒素中含有上百種複雜成分,科學家至今都還未研發出一種專門針對雞心螺毒素的特效藥。以上所說到的生物確實在毒性方面有各自的特點,但它們都並非地球上最毒的生物。那麼,最毒的生物是什麼呢?
  • 水母能留下化石嗎?
    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工作者還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全身98%都是水的水母真的能留下化石嗎?防身的致命武器:刺細胞毒素水母因其具有特別的刺細胞,在分類學上和珊瑚一起隸屬於腔腸動物門。廣義的水母類包括:水螅綱(Hydrozoa)、缽水母綱(Scyphozoa)和立方水母綱(Cubozoa)。
  • 方舟:喜歡吃生物毒素的古巨龜,是名副其實的水母殺手
    古巨龜需要和平馴服,我們只需餵它吃生物毒素、飼料就可以馴服它了。古巨龜的口味有點兒重,它喜歡吃的食物裡有生物毒素,而生物毒素是製作強效麻醉鏢的原材料之一,它的麻醉效果比麻醉劑都要好,真不知道古巨龜是怎麼吃下去的(不同於常人的消化系統)。
  • 海蜇皮就是水母?水母躲過5次物種大滅絕,有毒也得被吃
    我們知道,地球生物進化經歷了十幾億年的歷史,從最早的單細胞動物,逐漸進化成了現在繁榮的生物圈。在地球歷史上,曾出現過5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有許多曾經非常強大的物種都滅絕了,比如恐龍等。然而還是有一些生物頑強存活,有的甚至一直繁衍到了今天。
  • 海蜇與墨魚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文藝的土豆啊,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海蜇與墨魚的介紹。海蜇海蜇是水母的一種。海蜇喜歡在溫暖的海域中生活,熱帶、亞熱帶海域都有它們的蹤跡;它們多棲息在江河口附近泥質海底的海區。中國沿海從南到北均有分布。每年春季,海蜇的幼體就會浮遊到海面,夏季成長後隨水流漂浮到近海或海灣去產卵,秋後多數個體都會死亡。
  • 遊客因誤碰劇毒僧帽水母被蜇傷 切忌用淡水清洗
    市民到海邊玩耍切忌觸碰水母最近,臺灣墾丁沿岸有遊客因誤碰劇毒僧帽水母被蜇傷;那麼,僧帽水母會不會出現在廈門的海岸呢?  海邊遊玩小心水母  近日,廈門人的朋友圈裡開始出現僧帽水母的相關信息。那麼,廈門的海邊究竟會不會出現這種美麗「殺手」呢?
  • @市民注意,水母海邊泛濫,不要捕撈不要碰,有毒…
    盛夏來臨,大部分市民都選擇到海邊遊玩,享受海澡、撿拾好看的石頭、抓點小螃蟹等等,但是大傢伙在遊玩之餘,除了防止溺水,還要重點提防一種海洋生物——水母。它們有毒,如果被它蟄傷,輕者出現過敏症狀,重者可能致命。
  • 水母,海洋中的隱形殺手!夏天下海小心它!
    我回答他是海蜇。回到家,孩子自己去查了百度,發現原來海蜇就是水母,大驚失色(去年在海邊被水母蜇過),有種要中毒的感覺!為了安慰他(也許會更害怕?),今天就發幾個關於水母的郵票來欣賞一下吧!水母(jellyFish):水母是水生環境中重要的浮遊生物。水母外形就通常像一把透明傘,傘狀體的直徑有大有小,大水母的傘狀體直徑可達2米。
  • 最有可能毒殺金正男的蓖麻毒素、河豚毒素毒性有多強?丨科通社
    它們的毒性有多強?生活中存在這幾種物質中毒的可能嗎?最有可能「毒殺」金正男的這三種物質,它們的毒性有多強?為什麼會是這幾種物質? 生活中存在這幾種物質中毒的可能嗎?在毒理學中,半數致死量,簡稱LD50,是描述有毒物質或輻射的急性毒性的常用指標。LD50是指在預定時間之內,如14天,導致50%被暴露個體死亡的劑量。毒素的LD50越小表明毒性越強。
  • 為什麼我們吃的都是海蜇皮和海蜇頭,海蜇的身子去哪兒了?
    《越絕書》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吳越人的日常生活與風俗,其中就記載說:「水母目蝦,南人好食之。」接下來的兩千多年時間,很多的典籍中也都有對水母的記載,認為水母「形如羊胃,無目以蝦為目,沒有內臟,是綠色的水沫凝結而成」。
  • 海口海邊驚現神秘「白色塑膠袋」,碰了可能會致命
    盛夏來臨,很多人都選擇到海邊遊玩,享受海澡、抓小螃蟹等樂趣,但是大家在遊玩之餘除了防止溺水,還要重點提防一種海洋生物——水母的襲擊。水母可能有毒,如果被它蟄傷,輕者出現過敏症狀,重者可能致命。圖片來源於椰網之後,記者來到了白沙門公園海邊,海水中雖漂浮著少量水母,但未有市民遊客在海水中玩耍。◆◆被水母蟄傷可能致命◆◆那麼,水母是否有較強毒性呢?
  • 澳洲發現大型劇毒水母:長相太有欺騙性
    也許你會覺得水族館中被燈光照射的五彩斑斕的水母非常漂亮,不過事實上它們卻是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生物之一。近日,澳大利亞海洋生物毒性諮詢所的研究人員就在該國西北海洋水域捕捉到一種名為Keesingia GIGA的劇毒水母,其身體有成年人小臂那麼長,大約30-50釐米。
  • 最強的動物毒素是什麼?
    其毒液的毒性比響尾蛇強300倍,比眼鏡王蛇強50倍以上。儘管擁有駭人聽聞的致命武器,內陸太攀蛇卻很少使用,它們生性害羞,見人就逃,但這並不影響它「陸地第一毒蛇」的稱號,因為它是「不咬則已,一咬驚人」!內陸太攀蛇每咬一次受害者,一次排出的毒液能毒死20噸的獵物,這相當於20萬隻小白鼠、100個成年人或兩頭非洲大象的重量。
  • 盤點動物界中最具毒性的十大致命生物!
    如果你在海中遊泳時不幸被燈水母的「武器」(觸角)纏住,就如同被幾十條燒紅的鞭子同時抽打一般,讓你在極其疼痛中,飽受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的摧殘,然後很快斃命。  雖然人類必須被至少10米長的觸角纏住,才會被注射能致命的毒液量,可一隻燈水母就有60隻觸角,而且每隻觸角長達9米,其刺絲囊滿滿地排列在上面,所以人類在海裡一旦被它的觸角粘上,通常是必死無疑。
  • 水母是海蜇的一種?一般人分辨不清,它們並不是同一種生物
    我想他們大概是把水母和海蜇混為一談了,誤以為水母就是海蜇的一種,也是能夠被我們所食用的。一直認為水母就是海蜇的人看到這怕是要愣住了,在心裡想著:水母不是海蜇的一種嗎?怎麼可能呢,它們不都是一樣的生物嗎,怎麼會不是一個品種呢?我要明確告訴你,水母真的不是海蜇中的一種,但是海蜇卻是水母的一種。
  • 10種最危險的水母 以及被蜇後的應對方法
    因此,現在是時候了解哪些水母不應該接近,如果你還被蟄了,該怎麼辦。 咚咚選擇了10種危險水母,它們的毒性能夠引發嚴重的過敏反應,甚至可能危害健康和生命。但是,應該記住的是,這種水母的毒素含有可能導致人們心臟問題的毒素。 它在哪裡:大西洋的中西部,太平洋的東中部和西北部、地中海、亞速海、黑海和紅海。
  • 直徑2米巨形水母泛濫日本海域[組圖]
    法新圖僧帽水母以奇特的外形及強毒性著稱。我們平時吃的海蜇,就是這種水母。  除了吃掉它們,日本文部科學省下轄的物理化學研究所最近宣稱,他們已經成功地從巨型水母的身體中萃取出一種具有保溼、抗菌功效的新物質,可以用來製造藥物或者化妝品。這是一種結構類似人類唾液、胃液主要成分———「黏液素」的化合物。黏液素具有吸附病毒和細菌,減弱其感染力,並將之排出體外的功用。研究人員稱,每隻巨型水母身上大約能萃取60毫克這種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