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能留下化石嗎?

2020-12-06 東方財富網

水母是海洋館裡最受矚目的海洋生物之一。它們像水中一朵朵晶瑩的花朵,五顏六色,閃耀著奇異的光芒,遊動起來搖曳多姿。

然而,外表溫柔的它們,卻因擁有包含毒素的刺細胞而令人生畏。夏季的海灘,總有遊客因下海遊泳而被水母蜇傷。

這種飄逸美麗卻又擁有近乎邪惡毒素的生物是如何演化形成的呢?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工作者還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全身98%都是水的水母真的能留下化石嗎?

防身的致命武器:刺細胞毒素

水母因其具有特別的刺細胞,在分類學上和珊瑚一起隸屬於腔腸動物門。廣義的水母類包括:水螅綱(Hydrozoa)、缽水母綱(Scyphozoa)和立方水母綱(Cubozoa)。我們在海邊經常可見的海蜇屬於缽水母綱,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一種水母。

水母的身體由內、外兩個胚層構成,屬於膠質浮遊動物,絕大部分屬種在海洋裡浮遊生活,在一些淡水湖中也可見到少量蹤影。水母可以通過收縮改變內腔體積,利用噴水的方式進行運動。

水母的種類有很多,形態各異。其身體外形就像是一把透明傘,在傘狀體邊緣長有一些須狀的觸手,有些可長達30米,這些觸手其實是它們的消化器官,也是它們的捕食工具。正是在這些觸手上面布滿的刺細胞能夠射出毒液。

一般情況下,水母主要以小型浮遊甲殼類、硅藻、纖毛蟲以及各種浮遊幼體等為食,當這些獵物被刺蜇以後,會迅速麻痺而死,水母便會用觸手將獵物抓住,通過傘狀體下面胃層分泌的蛋白酶消化食物。

但這種刺細胞裡含有刺胞毒素(含幾種多肽及組胺等),對人類也有很大危害。人被水母刺到,很快會感到炙痛並出現紅腫,一般情況下,只要塗抹消炎藥就能逐漸止疼消腫。但如果不幸遇到劇毒的水母,便會有生命危險。

如在澳大利亞海濱,有一種惡名昭彰的箱形水母,它們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水母。它的毒液幾乎混合了各種有毒動物具有的全部類型的毒素,可以在幾分鐘之內致人死亡。因此,它在海洋中對人類的傷害力遠超體型龐大的鯊魚。

不過並非所有水母都擁有令人生畏的毒素,它們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演化出了不同的特徵。在太平洋上的帛琉群島以及印度尼西亞達拉灣的卡卡班島,鹹水湖裡的斑點水母與太平洋黃金水母的毒刺在漫長的演變中退化,因此也被稱為無毒水母。

這可能是因為這些水母生活在島中相對封閉的水域環境中,靠海藻分泌的營養素為生,且缺乏天敵。經過近萬年與環境的協同演化,這些水母「遺失」了其祖先用以防身自衛的武器——身體內的毒素。

這些特徵表明,水母的毒性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產生變異,特別是強毒性的水母。例如箱形水母,其觸手布滿了儲存毒液的刺細胞,其中包含了世界上已知最毒的神經毒素,它的產生可能源於其生存環境,以及捕食活動的長期影響。

罕見的水母化石

那麼,水母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上,有沒有化石記錄呢?它們又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呢?

水母身體的主要成分是水,體內含水量可達98%以上,並且通常缺少硬體組織,因此水母化石在地質歷史的記錄中極為罕見,僅在一些特異埋葬的化石庫中才能得以現身。

最早的化石紀錄,當屬以印模狀態出現在澳大利亞埃迪卡拉紀(距今約6億年前)的粗碎屑巖中的疑似水母化石。這些化石呈輻射對稱,體型龐大,且數量眾多,但因為跟現代的水母差別較大,所以其是否為水母化石仍然存在疑問。

研究人員基於雲南澄江動物群的Yunnanoascus haikouensis的重新研究,認為它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浮遊類型的水母化石,距今約5.2億年——可以說,水母的出現應該比恐龍還要早了很多。

根據化石保存的特徵,該水母歸屬為缽水母綱,且具備16對用於捕食的觸手。

此外,在北美猶他州中寒武統(距今約5億年前)發現的一些水母化石呈壓扁的狀態,保存在頁巖中,其中包括水螅綱、立方水母綱和缽水母綱的代表。

這些水母化石不僅僅保存了完整的水母傘狀外形及觸手,而且還保存了更多的細節特徵。

這些研究成果表明,在緊隨埃迪卡拉紀之後的早寒武世,也就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確切的水母動物已經出現,其各個綱一級分類單元的代表在中寒武世就已經活躍於海洋中了。

從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到現在,水母已經歷了6.5億年的演化歷史,並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不斷進化,產生了更多物種。現今我們在水族館中看到的光彩奪目、各色各異的水母便是它們演化的絕佳證明。它們充分反映了大自然的神奇之處以及生命演化的奧妙。

相關連結

箱形水母的致命毒液發現「解藥」

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研究人員最近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論文報告說,他們利用基因組篩查方法,發現一種已有的藥物,可阻止被具有致命毒素的澳大利亞箱形水母蜇傷後出現的部分症狀。

澳大利亞箱形水母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動物之一,蜇人後其毒素會使人的皮膚壞死並伴隨劇痛,還會侵入人的心臟,使人在短時間內因心臟停搏而死亡。一隻箱形水母體內攜帶的毒液足夠致60人死亡,目前還沒有針對其毒液的特效藥物。

此次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稱,利用被稱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他們在實驗室處理了數百萬個人體細胞,對每個細胞敲除一個不同基因,然後加入澳大利亞箱形水母毒液觀察,旨在用這種全基因組篩查方法,尋找到那些與毒液接觸時可以倖存的細胞。

研究人員在篩查結果中發現,人體細胞內一種名為ATP2B1的蛋白質是箱形水母毒液發揮毒性的必要條件,而ATP2B1蛋白質的存在需要有膽固醇。「我們在這項研究中確認,水母毒液發揮毒性的通路需要膽固醇,由於市面上已有很多藥物可以靶向膽固醇,我們採用了其中一種,用它來對抗毒液,結果它真的起了作用。這是一種分子水平上的水母毒液的『解藥』。」論文第一作者、雷蒙德·勞博士說。

動物實驗顯示,將上述靶向膽固醇藥物注射到暴露於箱形水母毒液的小鼠體內,只要在小鼠接觸毒液15分鐘內給藥,就可以阻止小鼠皮膚壞死和疼痛。但研究人員還不能確定藥物是否可以阻止毒液引起的心臟驟停,未來將開展進一步研究。

相關焦點

  • 所有的生物都能變成化石嗎
    根據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最近,科學家已經確認,一種叫狄更遜水母的動物,是目前發現的,地球上最早的動物之一。這種動物在5億70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了。在文稿區,我給你放了狄更遜水母的化石照片。
  • 蠕蟲、水母這類軟體的動物是如何形成化石的呢?
    貝殼、骨骼、牙齒等堅硬的物質形成化石很好理解,但蠕蟲、水母這類軟體的動物是如何形成化石的呢?它們為什麼既沒有腐爛也沒有被巖石壓碎呢?化石分很多種,動物自身形成的化石叫做實體化石;動物活著的時候留下的痕跡形成的化石叫做遺蹟化石;此外還有化學化石、模鑄化石等。所以,你的問題更確切地描述應該是軟體的動物如何形成實體化石。確實,一般是比較硬的部位才能形成實體化石,不過軟體的動物在某些苛刻的條件下也是可以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位於雲南的澄江軟體動物化石群。它們都是寒武紀時的生物。
  • 狄更遜水母是我們的祖先嗎?科學家發現了已出土化石中最古老的動物
    撰寫這篇報告的研究人員稱,一塊形成於那一時期的代表性化石中包含了或許是最古老的肉眼可見的(無需藉助顯微鏡)生物。如果這個理論被證實,那麼一場持續了70年之久的爭論終於能塵埃落定,我們將最終了解,曾經貧瘠的地球上如何出現了那些形式較高級的生命。這批化石形成於約5億7500萬年前至5億4100萬年前,這一時期被稱為埃迪卡拉紀(The Ediacaran Period)。
  • 會遊泳的狄更遜水母
    「從地衣到環節(分段)蠕蟲,各種看法都有,簡直各式各樣,千奇百怪,」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的古生物學家斯科特·埃文斯(Scott Evans)說,他是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最新研究則表明,狄更遜水母屬於一種動物。」根據化石證據,科學家認為該水母呈柔軟的橢圓形,身體分為多個部分,有一個肋狀的凸面層。它們正面和背面的區別明顯,身長可達一米,但厚度只有幾毫米。
  • 巨型章魚吞食水母后還留下了水母的「武器」!
    巨型深海章魚吞食水母后留下了觸鬚活的七腕章魚非常罕見,對於研究者而言,它們的生活狀況還是個謎。
  • 「燈塔水母」真的能「返老還童」嗎?
    網上有人說「燈塔水母」可以「返老還童」,理由是「燈塔水母」一生中要經歷水螅型和水母型兩種形態,水螅型是其幼年形態,水母型是其成熟形態。它在性成熟後可以重新回到水螅型形態,然後繼續成長開啟另一次的生命歷程。「燈塔水母」可以無限重複這一過程,從理論上實現永生。聽起來有點類似武俠小說中的「天山童姥」的狀態。
  • 見到此種紋路的石頭不要扔,這是化石,屬於地球已知最古老的動物
    長久以來,研究古生物的科學家一直很費解,因為他們搜集到一些奇特的化石,這些史前遺骸看上去是植物,又像某種地質現象催生的古怪石塊,沒人知道這種化石是什麼東西留下的。不過最近他們終於確認,這種有用獨特幾何外貌的化石屬於動物「Dickinsonia」狄更遜水母——一種5億年前的原始動物,可以確認為最早誕生的動物之一。如果你見到這種化石,千萬不要扔了。化石是巖石中的筆記,記錄了很多人類無法想像的歷史。狄更遜水母的化石呈橢圓形,它的內部線條就像一片芭蕉葉,布滿了植物葉片密集的脈管。
  • 全球最毒的水母,毒素不亞於任何一條毒蛇,被蜇傷還留下恐怖印記
    水母可以說是海洋中的一個「小仙女」,畢竟水母在水中漂浮的時候,它的傘狀體會跟著水母的一舉一動會飄揚,宛若絲帶一樣,而且水大多都是透明或者半透明的,一些水母還會發出顏色好看的光芒,所以水母也被稱為海上的最好看的生物之一。
  • 人類會為未來留下什麼化石?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被人力改變的痕跡也會被大自然抹去,到時,恐怕只會留下化石。那麼,現在還在蓬勃發展的人類世將會在未來留下什麼樣的化石呢?化石的種類很多,骨頭、貝殼、動植物或微生物在石頭上留下的印記、保存在湖泊中的物體、毛髮、NDA殘留物等都是化石。化石的形成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 化石的形成與分類
    化石有三葉蟲化石,植物化石,貝殼化石,足印化石,恐龍化石,魚化石等化石的形成條件雖然一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於許多因素,但是有五個因素是基本的:化石的形成(1)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2)生物在死後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
  • 恐龍化石發現子彈孔,是誰留下的痕跡?難道和史前人類有關?
    想要直觀的了解恐龍只能通過化石,畢竟化石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品,正是考古學家在挖掘恐龍化石的過程中,竟然意外發現恐龍化石上出現了子彈孔,難道說在三疊紀時期已經有史前人類和恐龍對抗嗎?是誰在恐龍身上留下的子彈孔呢?
  • 燈塔水母可以長生不死嗎,科學家說:這種水母也未能顛覆生死法則
    古代帝王希望長生者比比皆是,從秦代的始皇帝嬴政開始,至清王朝的雍正皇帝結束,不少皇帝的都將長生不老的夙願寄託於仙丹神藥,最終的結果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傻等,便是重金屬中毒而死,為後世留下了諸多「想長生,卻短命」的無窮笑柄。
  • 夏季在海邊遊泳被水母咬會死嗎? 水母真的有毒嗎?
    夏季在海邊遊泳被水母咬會死嗎? 水母真的有毒嗎?時間:2017-05-05 12:56   來源:真相問答機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夏季在海邊遊泳被水母咬會死嗎? 水母真的有毒嗎? 水母就好像蛇一樣,不同種類的毒性不同,需要區別對待。
  • 世界上最大的水母,你知道是什麼水母嗎?
    其中世界上最毒的水母,是世界十大毒王之一的箱水母,那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水母是那種水母嗎?它就是北極霞水母,它的體型要比一般的水母大得多得多,是水母中的「巨無霸」。曾經在美國有一隻北極霞水母被衝上了海灘,這隻霞水母的觸手更是長達36米。從一條觸手的尖端到另一條的尖端展開的距離達到了74米。也就是說,當一個北極霞水母的觸手全部展開的時候,能布下一個籠罩方圓500多平方米的天羅地網!
  • 遠古「水母」或重塑進化樹
    我國科學家在貴州發現的一類5.8億年前的「八臂仙母蟲」化石,被證實為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後生動物宏體化石。
  • 5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發現「人類」鞋印,誰留下的腳印?
    史前文明一直是現代人研究的課題,無獨有偶,1968年的6月份意外發現了5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本以為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化石,沒想到在化石上竟然意外發現了人類腳印,讓很多人不了解,在5億年前已經有人類了嗎?答案肯定是沒有的,那麼這一腳印是誰留下的?眾人紛紛懷疑到了史前文明的頭上。
  • 什麼條件下才會形成化石?為何化石如此珍貴
    摘要:化石,是一種存在於地下的古生物遺蹟,它主要分為三個種類,分別是實體化石、遺蹟化石和分子化石,它們是由於一些自然因素被掩埋後氧化形成的產物。有很多去過中藥店的朋友都會看到一些特別的藥材,例如龍骨、龍齒、石蟹等等,其實這些外表奇特的藥材都是化石,它們是古代生物在死亡後進行石化而留下的動物遺蹟,不光是動物,一些植物也是可以有機會變成化石的,那麼,化石的形成都需要哪些條件呢?
  • 燈塔水母真的能夠永生嗎?燈塔水母的永生證偽
    燈塔水母簡介燈塔水母是一種小型的水母,身體呈現時鐘的形狀,整個身體的直徑大約是4-5毫米,離的稍微遠一點的距離,或是有一點不注意,肯定發現不了這小小的時鐘形水母,體高基本上與身體直徑相等。破解燈塔水母永生的秘密燈塔水母在約20℃的海水溫度中,成長到性成熟水母型的成年體階段大致需要25至30天的時間,它的重要特徵是性成熟的(能夠進行有性生殖)燈塔水母能夠從水母型成年體階段回到水螅型幼年體階段,從頭開始新的生命,也就前文實驗結論的「逆生長」。
  • 恐龍腳印化石是怎麼留下的?
    身後的淤泥灘留下了一串難看的腳印。灼人的陽光沒用幾天就曬乾了你留下的足跡,而它的邊上,還有一堆紛亂的其他腳印。替換高清大圖旱季裡,恐龍走過露出的湖底,留下一串腳印雨季,昔日的小水坑重現碧波萬傾。水面以下,沒羞沒臊的魚兒正在用生命進行群P。湖水裡漂浮的泥沙慢慢沉到水底,覆蓋了死去的魚群,還有你的腳印。
  • 「狄更遜水母」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
    普遍翻譯成「狄更遜水母」的Dickinsonia就是這群生物中相當出名的物種。這種扁平、有稜紋的橢圓形生物可以長到直徑超過120公分,中央還有一條明顯的脊。然而,Dickinsonia到底是什麼,則已經困擾了科學家許久。這種奇特生物在歷史上數度被科學家歸入不一樣的界,幾乎每個界都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