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不老」是人類社會永恆的話題,一直以來,人類都在不停探尋著長生不老的秘密,企圖找到一種捷徑,令自己長存於世。雖然人類至今尚未達成該目標,但是在生物界,生物學家們卻驕傲地宣稱,自然界中確實存在著一種「長生不老」的生物。這種生物究竟是什麼?它的「長生不老」又有什麼秘訣嗎?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是如今家喻戶曉的傑出文學作品,其故事內容講述的是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如果我們對其提綱挈領的話,就會驚奇地發現,其故事主線除了取經,基本上都是圍繞「長生不老唐僧肉」而發展的,反映了古代人民對生命永恆的追求與嚮往。
古代帝王希望長生者比比皆是,從秦代的始皇帝嬴政開始,至清王朝的雍正皇帝結束,不少皇帝的都將長生不老的夙願寄託於仙丹神藥,最終的結果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傻等,便是重金屬中毒而死,為後世留下了諸多「想長生,卻短命」的無窮笑柄。
不過凡事無絕對,大自然的神奇遠超想像,繽紛多彩的世界中,總會有幾位「倒行逆施」者,讓造物主都大呼不可能。按照現代人類的認知來看,長生不老的生物可能只有烏龜,據說它們可以活至上千歲。不過曹操在詩歌《龜雖壽》中也給出了明確的答案,「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言外之意,烏龜即使壽命很長,最終還是逃不過生死輪迴。難道世間生物都無法規避死亡的威脅嗎?並非如此,傳說中真的有一種動物就能悍然「長生不老」,它的名字是「燈塔水母」。
燈塔水母,是一種小型的水母,身體呈鐘形,通徑約4-5毫米左右,身體透明到可以直觀其體內的內臟,因此得名。燈塔水母生活在熱帶海域,主要以浮遊生物、小型魚類、蝦類為食,並廣泛分布於加勒比海、西班牙、義大利及日本等近海海域。
燈塔水母的「長生不老」,源於其本身特殊的繁殖方式,它是現今人類已知的能夠從成熟階段恢復到幼蟲階段的生物。在20℃的水溫之中,燈塔水母能夠在25-30天達到成熟,至成熟時,個體能夠重新回到水螅形態,之後隨著時間生長,它又能變為成熟體,從理論上來講,該過程可以沒有次數的限制,它們可以通過生殖與分化獲得無限壽命,故此燈塔水母也被生物學家稱為真正意義上的「長生不老」。
燈塔水母的「長生不老」現象,引起了不少科學家的注意,為了驗證該理論的正確性,一場關於燈塔水母的實驗便開始了。一開始的時候,科學家取來數十隻燈塔水母,對其進行了整體切割,並放入培養皿中觀察。僅僅過了24小時左右,被切開的水母就變化了形態,成為水螅蟲,也就是燈塔水母幼蟲的狀態,到了72小時左右,兩隻水螅蟲開始生出觸角,顯然它們開始分別向成熟發展,成為了兩個全新的生命。至此科學家認定,燈塔水母不僅可以長生不死,而且還有斷肢再生的強大能力,屬於生物界超級自帶「外掛」的生物。
1996年時,義大利研究者Piraino等人,也對燈塔水母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究,此次實驗的對象,是4000隻不同發育階段的燈塔水母。為了能夠探測水母在不同環境下的生理變化,研究者們人為的製造了很多不同環境條件,以此對燈塔水母進行轉化誘導試驗。
研究者們所營造出的環境條件包括:飢餓、突然改變水溫、降低鹽度、機械損傷4種。實驗結果顯示,在人為改變環境情況下,不同發育階段的燈塔水母在不同的環境之下,都不約而同地出現了從成熟水母型至幼體水螅型的轉化現象,但是由於所受環境影響的不同,它們的轉化發育程度,已經發育的時間長短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基於該實驗結果的表述,研究者認為,燈塔水母的確擁有「逆生長」的能力,但這並不代表其「逆生長」過程是可以永遠往復不斷的。這種理論同樣受到了國內生物學家徐教授的支持,他認為,燈塔水母從成年轉變為幼年狀態雖然是事實,但它們還僅僅停留在「改變狀態」的層面,這些都是其存活的一個過程,沒有幾千次,上萬次的實驗,沒有任何研究者能證實該過程能夠反覆發生,故此將其稱為是「長生不老」,並不符合科學領域中的嚴謹性。
儘管科學家已經對燈塔水母的「長生不死」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否定,但是我們依然感嘆於造物主的偉大。最後小編還是希望能有長生不死的動物出現,如此一來,以人類現今的科技水平,一定能夠找到它們長生的機理,並讓這種機理,促使人類的壽命有所提高,最後做到真正的長生不死,那就是人類的大幸了。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