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稱藍花丹(Plumbago auriculata)為藍雪花(Ceratostigma plumbaginoides),因為幾乎所有賣花的商家都這麼稱呼它。直到有一天,我在植物志上看到了藍花丹這個名字,才發現藍雪花和藍花丹這兩個中文名在《中國植物志》裡是分別對應兩種不同植物的,常見的應該是藍花丹。
而當我開始進一步去了解藍花丹時,我才發現原來這藍色的小花一點都不簡單。
藍花丹 Plumbago auriculata
今年春天我在網上買了兩盆藍花丹,當時我一拿到快遞便興衝衝地撕開包裝,準備好好端詳它們一番,可我卻發現這兩盆藍花丹的葉上布滿了白霜,我馬上開始懷疑是商家給我發了兩株帶病的植物,可細看之下的葉片又和病害不太一樣。
藍花丹葉背
回到家中我連忙查詢藍花丹葉片相關的信息,這才明白藍花丹是一種可以泌鹽的植物。
藍花丹的葉片具有鹽腺,它可以通過鹽腺將多餘的鹽份分泌到外面,從而適應外部的環境,而我看到的那些白霜應該就是它分泌出來的多餘鹽份所形成的小顆粒。
其實藍花丹所在的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下有很多植物都有同樣的泌鹽功能。
到這裡各位可能會有去舔一舔這葉片的想法,其實我已經嘗試過了,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味道。因為這裡的鹽指的是無機鹽之類的,並不一定是鹹的,為了安全衛生著想各位還是別嘗試了。
藍花丹葉背放大
藍花丹除葉子具有神奇的泌鹽功能外,其實花也十分有意思。種藍花丹的朋友可能很多都聽過「藍花丹分公母,只有湊齊公母兩種才能授粉結出種子」的說法。
可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
所謂的藍花丹 「公母兩種花」
實際上藍花丹的花是兩性的,但它是一種花柱二型的植物。
也就是說有一些藍花丹雌蕊是長於雄蕊伸出花筒外的,而另一些是雌蕊短於雄蕊藏在花筒內的,一般相同柱型的藍花丹自交不會產生種子。
因為藍花丹有這樣的差別,所以才出現了它分公母的說法。
至於兩種柱型的藍花丹在花量上有沒區別,根據一些文章的描述,兩者在總花量上並無明顯的區別,但長柱型藍花丹的單個花序上小花會更多一些。
藍花丹的兩種柱型
藍花丹的花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的萼筒上半部著生了一些具柄的腺,這些腺會分泌出粘液,這使得快脫落的花常常沾到路人身上。
藍花丹的萼筒
我曾經單純地認為藍色花的是藍花丹,白色花的就是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了,其實藍花丹也是有白色的。
除了其他區分特徵,藍花丹和白花丹也可以通過上面所說的萼筒上腺的分布來區別,藍花丹的腺分布在中上部,而白花丹的腺幾乎遍布整個萼筒的綠色部分,還有一種紫紅色花的紫花丹(Plumbago indica)也是如此。
藍、白兩種顏色的藍花丹品種
我們平常種的藍花丹多數是人工選育的栽培品種,例如泛美種子公司(PanAmerican Seed)的超凡系列(Escapade Series)就有常見的藍、白兩種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