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張燁
肖像或者說人物是張燁比較感興趣的題材,感興趣在於它是最直接和這個世界及環境發生關係的東西。張燁把它當避雷針,把它當做這個世界最敏感的感知外界的神經元。任何的一點風吹草動,它都會做出反應,最直接,也最深刻。對人性,人物關係,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的表達是他感興趣的。「我在幽閉的角落沐浴陽光,又在陽光下被寒冷刺穿;我在寒冷中凝視希望,又在希望中體會悲傷;我在悲傷中看到美麗,又從美麗中窺見不堪。我將這個世界的表象呈現給你,同時把實質也呈現給你」。
作品《一尺之間》
作品《溫度》
每當我們提起關於肖像的藝術,我們通常默認提起的首先是一種源自西方藝術傳統的表現類型和表現方式,以西方肖像藝術為體,用主題替換主體的繪畫範式很快被少數先覺者自覺地內化為中國肖像藝術發展的現代化要求和表現空間。於是,涉足肖像領域的藝術家們無論出自何種目的,以何種媒介方式具象地塑造了各種階層、職業的典型人物形象,但它們最終都能夠被追溯到某一個形象上去,結果是,形象取代了肖像,集體取代了個人,生產取代了定製。近一個世紀的肖像藝術發展看似別無選擇,以這種方式被整理歸納到了一個完整而獨特的中國社會主義視覺經驗的傳統背景中。
作品《CONTACT-1》
作品《背景》
作品《側面光》
作品《叉著手》
而在張燁的作品中,他想要的是一種帶有體溫,帶有很強的生命體驗的藝術作品。表象的東西太容易欺瞞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不到真實。是希望還是失望,是相互需要還是相互傷害,是愉悅還是悲傷,是玩耍還是受難,你能看到一面也能看到另一面,這可能就是張燁想表達的東西,「一種人性中的,人與社會中的矛盾,表象之下的東西更真實,這也是我盡力挖掘的東西」。
作品《綠色的形狀》
作品《什麼都沒有》
生活在一個分不清真偽的環境中,表象的一切都值得懷疑,一切看似美好的東西背後都暗藏洶湧,唯獨靈魂不會說謊。他在夾縫中演繹真實。在張燁的作品中,人的生存狀態是他所感興趣的,關乎人性,關乎社會;關乎信仰,希望,理想,愛,力量;關乎迷茫,孤獨,無奈,失落,卑微等,一種矛盾的附著在靈魂深處的一種東西。「我相信人的軀殼在不經意間能顯現真實」。
作品《我有一隻白色的手》
作品《現場1》
作品《現場—1—1》
作品《一束光》
一方面,具象的畫面造型語言讓觀者產生了被抽離時空的疏離和抽象感;另一方面,在內容表達上除了表情狀態外似乎空無一物的畫面卻直接點燃和觸發了觀畫者從當時直至今天的身體通感。在張燁的作品中,畫面的不確定、尋找、反覆塗改也是他所感興趣的,正如他對人性的複雜和不確定的感興趣一樣。它始終存在的是一種狀態。在悲傷與愉悅,完整與破碎,愛與恨,希望與失望,光鮮與暗淡的種種矛盾中挖掘內心對於周圍最真實的感受和位置。
作品《呼吸》
作品《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