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村小孩兒,貪玩好耍,最喜撩貓逗狗,掏雀兒捕燕兒,樂此不疲。
每年春夏之時,有在院中支篩子拉麻雀的,有在樹林掛網網鳥的,也有爬樹掏鳥蛋的,各顯神通。今天跟大伙兒說說我小時候玩賞過的一種鳥,名叫紅嘴鴉。
紅嘴鴉屬於鴉科類鳥,通體黑色,鳥喙細長,紅色,爪子也是紅色,長的跟烏鴉似的。大家肯定會說這玩意兒長的黑不溜秋的又不漂亮,有啥好玩的?卻不知此鳥卻是鳥類中非常聰明的一種,號稱「會飛的狗」!養熟後特別粘人,可放飛,隨人盤旋飛舞,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實乃小夥伴兒們面前裝逼之利器,隔壁家小孩兒都眼紅哭了!
紅嘴鴉築巢一般都在懸崖峭壁的縫隙或是崖洞之中。並且每年都是在同一地方產卵,一般不會挪窩。繁殖期大概是在四到七月,每窩產卵三到六枚。每年的端午節前後,是掏鳥的最佳時候,雛鳥太小了不好餵養,太大了出窩飛了,即便逮著了也不好馴化。
我們這兒是黃土高坡,大多是土崖。等到大鳥出去覓食的時候,幾個小夥伴兒一起帶著撬棍,大錘,粗麻繩,帶鉤的長杆,手電筒等傢伙什兒,來到崖上。先把長撬棍打入地裡,將麻繩在撬棍上多繞幾圈用作緩衝,再把麻繩另一頭拴在人身上,幾個人拽著繩慢慢的把人從崖壁上放下去,一直放至鳥窩洞口。不過不建議把繩子直接拴在腰間,不然麻繩會滑到腋下,兩邊肋骨都給你刮出血來!最好再戴個帽子,一來是因為下降過程中上面的土塊會劈頭蓋臉砸下來,整的灰頭土臉跟土耗子似的。再者萬一大鳥回來,免得被啄一腦袋大包。到洞口後穩住身子,打開手電,探明方位,用長杆把鳥窩慢慢鉤出來。將小鴉兒一個一個揣進懷裡,再把人拉上去,大功告成!
接下來開始分贓,小夥伴們各挑一隻,歡歡喜喜各自回家。
回到家來,央求父親幫我做了個鳥籠。每日餵食時,把饅頭米飯嚼成糊狀,捏成小條,一邊扒拉鳥嘴,一邊嘴裡「鴉兒鴉兒」喊著,讓它形成條件反射的記憶。據說這東西好吃豆腐,還得經常買豆腐餵它。有空了便顛兒顛兒的跑田裡給它抓螞蚱,小蟲吃,這樣羽毛才好看,油光水滑的。等大點了就架在手上胳膊餵食,經常被抓的手上全是白印抓痕。而且這鳥兒還特別能拉,拉的到處都是白花花的鳥屎,免不得因此經常被父母責罵。
就這麼一天天邊餵邊馴,等到羽翼豐滿,長大能飛了,就每天架出去放飛。這鳥餵熟了粘人,架在肩膀上,一抖身子飛出去,就在附近盤著飛,也不往遠了跑。這時拉長嗓門兒大喊一聲「鴉兒」!便噗啦啦的又飛回肩膀或胳膊上。馴好了,免不得經常帶著出去臭顯擺,美的很!當然了,也不是都能馴的這麼好,有的就放飛一去不回了,白白花費些心血。
聽說有馴的好的,還會看家,平時落在樹上,院裡來生人了,一個俯衝就飛下來啄人。也有老人說這鴉兒還善學人言,用點著的香頭把它舌頭燙圓了,調教出來,會說人話,跟八哥畫眉一個樣。不過我沒見過,也不知真假!
一般這紅嘴山鴉也養不了多久,大多數不到一年就飛走了,最終還是回歸大自然了。有時候天上看見飛過的鴉群,總是忍不住吼一嗓子「鴉兒——」,說不定就有我自己餵養的那一隻呢!
現在農村的小孩兒也大多不再去掏鳥了,他們有太多的可娛樂方式了。這樣挺好,說不定你逮只鳥就是國家保護動物呢,違法之事不可為。切莫讓捕鳥的陷阱,成為困住自己的法網!還是讓鳥兒們在大自然中自由飛翔吧!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