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兒時「採蘑菇」的日子
●張宏旭
家住在伏牛山的農村裡,從小就和山裡的花草鳥獸打交道,對山中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挖血參、捋連翹、掏土蜂蜜、下套子,這其中最讓我記憶猶新的當屬採蘑菇。
在我們老家採蘑菇,叫「拾莪子」,學名叫「紅香菌」, 又名紅菇、葫蘆菌兒。屬聞名世界的珍稀野生食用菌之一,主要產於伏牛山系的高山叢林之中,是天然野生的綠色食品。生長在溫度高、溼度大且人煙稀少的崇山峻岭和深山密林裡,生長期較慢,數量極少,也因其全身紅色,所有在我們當地也叫「紅莪子」。
採蘑菇的時間是在暑假期間,因為夏季降雨普遍增多,再加上氣溫升高,山林裡腐爛的草木最易滋生蘑菇等菌類。特別是雨過天晴,和煦的陽光普照著山巒,草叢裡、樹林中,各種各樣的野生蘑菇都雨後春筍般的偷偷從地裡鑽出個頭,不經意間各自撐開特有的花折傘,誘惑著山裡的大人和孩子。
採蘑菇是有一定危險的,所有大人是一般不讓我們去採,至多讓在後山上跑一圈兒。一般是大人不同意,幾個小夥伴慢偷偷商量好,第二天一大早就悄悄溜出去了。天剛亮,山上露氣重,很涼,我們每個人都會穿著長褲長袖,既能防止露水侵蝕,又能防止「洋拉子」蜇人(一種毛毛蟲),袖口、腰間、褲袖都用葛條給幫一下,防止土蜂往褲襠鑽。每人右手挎個籃子,左手拿一根細棍子,在草深樹密的地方,用棍子撥開掛滿露水的草叢,開闢一條道路,還不時地挑去頭頂上的蜘蛛網,同時也可以打草驚蛇。
來到山上,到了櫟樹葉鋪滿地的地方,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四散開來,分別從不同的地方摸索前進。因為蘑菇都是長在樹下面、草窩裡、木叢裡,必須彎著腰,用棍子拔拉著,仔細地搜尋每一個角落,有的蘑菇剛剛鑽出地面,上面還粘著草葉,很難辨認。蘑菇是喜歡扎堆生長的,一旦發現了一個蘑菇,只要耐心在周圍尋找,往往能發現許多。那時候我們經常好說:「一人過去一條線,有的地方你看不見」,確實是有些地方不經意間總會落下一兩個。
山上的蘑菇有很多種,紅色的紅香菌、金黃色雞油菌、黑褐色的牛肝菌、白色的野筍菌,還有白綠相間的白蘑,總之,各種各樣的都有。哪些能採,哪些不能採,是跟著大人們學會的,聽大人們說過「色彩鮮豔的蘑菇是毒蛇、毒蟲舔過的,吃了就會死亡!」。的確,並不是所有的野生蘑菇都能吃,有些蘑菇是有毒的,比如菌帽是尖尖的,顏色鮮紅的,只要看見,直接上去就是一腳。
一般不大一會兒就能採一大籃子,帶著收穫的喜悅,滿載而歸,往往也裹著渾身上下溼漉漉的衣服,頭髮也被露水打溼,一綹一綹地貼著腦門上。蘑菇採回家來,母親都要經過仔細挑撿,把那些完好無損的蘑菇曬乾,儲存起來賣錢。剩下的賣相不好的就直接下鍋焯水,然後裝進盆裡,拿到門前的小河裡,泡上一天的時間,才可以食用。那個時候,最希望的就是母親拿焯水、泡過的紅香菌,加入路邊的新鮮韭菜一起來炒著吃了,味道鮮美可口,色澤鮮豔誘人,只要一端上桌,我的筷子就停不下來,害的老是被父親用筷子敲我的頭。
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千千萬萬天南海北的菌菇種類,走上了現代人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食譜裡。在以前的日子裡我們平常百姓家,能夠接觸到的也不過就那麼幾種,最普通的平菇、黑木耳作為主要菌菇類點綴著那時生活中簡單的食譜。
其實那個時候採蘑菇不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味蕾需要,更重要的是他能賣錢。只要是勤快一點,早起一點,一個暑假掙個100塊錢還是可以的。100塊錢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我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也就幾十塊錢。採蘑菇的經歷可以讓我品嘗到收穫的滋味,體味到兒時那種掙錢的快樂。每每看見自己採的蘑菇還錢了,仿佛自己一下子就長大了,可以賺錢養家餬口了,男子漢那點責任感也許就是那個時候悄悄地培養起來的。
時光輾轉春秋,歲月泛舟拾憶。如今,已過而立之年,工作在外,雖然還經常回家,但是到山上採蘑菇的時間不多了,每當想起兒時採蘑菇的那段鄉野閒趣,回憶起母親炒制紅香菌那種誘人的味道,總感覺屋後那片鬱鬱蔥蔥的青山,那段採蘑菇的青蔥歲月,已經變成了一幅不老的油畫,無論生命走向何處,它都時時展現在自己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