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往太空撒數億銅針當做通訊工具、將喜馬拉雅山脈炸出50公裡豁口改變西部氣候、納粹生命之源計劃改造人種...繼續有觀點大歷史系列篇幅——人類瘋狂計劃錄!

和大家聊了有好幾天的人類瘋狂計劃錄了,但要說瘋狂,怎麼能少的了無數人為之努力,為之追逐過的永動機呢?不論是火車輪船,還是磨豆子耕地,都需要動力,而「永動機」自然就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夢想。世界上最早的永動機概念是法國人亨內考在十三世紀提出來的,也就是蒙古西徵時期。具體可以看配圖,亨內考認為,右邊的球要比左邊的離軸更遠,這樣右邊產生的力就會更大,這樣一來該裝置就會不停的沿著順時針轉動。但是很明顯,以今天人的科學眼光來看,雖然右邊每個球產生的力要更大,但數量卻比左邊少,裝置轉幾下後就會停止。

在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達文西先生設計了一款永動機,如配圖所示,他認為,隨著裝置的轉動,鐵球會不斷的向離軸心更遠的地方滾動,產生的推力將會無限的推動裝置運行。但實際上,鐵球的不規則運動會讓裝置來回拉扯,甚至讓其轉幾次都有些吃力。

圖中這個裝置是義大利人泰斯尼爾斯想出的磁力永動機,在他的想法中,鐵球在滑落後隨著彎型導板向回運動,而柱子上的磁體將把鐵球再次吸回來,以達到永動的目的。但是這個簡陋的想法在今天看來實在是有些荒謬,不過那會兒還沒有庫侖力的概念,也就情有可原了。但是泰斯尼爾斯的想法其實是很接近今天的磁動機的,且現在已經有很多的方法實現了「磁永動」。但是「磁永動」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永動機,因為其還是會不斷的消耗磁力,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衝磁。

上述的都是比較原始的永動機構想,當熱力學第一定律問世後,人們開始意識到,能量這東西是不可能憑空出現的,只能是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外一種形式。而在形式的轉換中,難免就會出現能量的損耗。在經過一些科學家不死心的失敗後,永動機被宣判死刑。不過嘛,正是因為人類數百年來對永動機的不斷探索,如冷水澆頭的千萬次失敗,也是讓人類慢慢的冷靜下來。與其去想這樣不切實際的東西,還不如踏踏實實的進行科學研究,在生產力上實現飛越。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馮瑞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除了要為焦耳等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樹碑立傳外,還需要另外建立一塊「無名英雄碑」,上面的碑文就寫「紀念為實現永動機的奮鬥而失敗的人們!」目的就是讓人類牢記,在人類探索科技的道路上會出現各種假設,不能因為發現假設是錯誤的就放棄繼續前進的腳步,因為你的失敗會是後人前進的引路石,指引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
本次的「人類瘋狂計劃錄」就到這裡,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文章獨發於百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