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學名:Panax ginseng C. A. Meyer)是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人參分布於中國、俄羅斯和朝鮮。在中國分布於遼寧東部、吉林東半部和黑龍江東部。一般生於海拔數百米的落葉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下。喜質地疏鬆、通氣性好、排水性好、養料肥沃的砂質壤土;喜陰,涼爽而溼潤的氣候對其生長有利;耐低溫,忌強光直射,喜散射較弱的光照。
人參是地球發展史第三紀古老的孑遺植物,洲際間斷分布的情況說明了人參屬的古老性。從種的分布來看,產於中國東北、朝鮮北部以及蘇聯遠東地區的人參和產於北美東海岸的西洋參可能很早就相隔離,它們在各自的分布區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第四紀冰川又大大縮小了分布範圍,使它們僅作為古老的孑遺植物而殘存著。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人參,並最早用文字記載人參的國家。甲骨文始於商殷時代,據今有3500百年以上的歷史。這種文字記載的內容,多為佔卜時候刻下的卜辭,偶有記事的文字。圖中甲片上的「參」字是象形字,具有人參植株地上、地下部位的典型特徵,且字形粗大古樸,是甲骨文的早期之作。據此可知,我國在3500年之前已經對人參有了應用,並且有準確可靠的記載。
人參藥用精髓始載於《神農本草經》,於先秦、二漢時期得到重用,在唐代達到應用的高峰期,宋、明二代得以延用,到清代因野生資源日見饋乏,朝庭及官員腐敗高度壟斷,不求發展而漸漸消失於民間,故此我國人參應用進入衰退期。
《神農本草經》不是某一位古代本草學專家所著,其內容之豐富,涉及範圍之廣泛,決非一人一時所能完成。之所以加用「神農」之名,與「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的古代歷史傳說相呼應,可以認為,由原始社會到《神農本草經》成書,全部本草學成就,均由該書所統轄,於其中全面反映出史前時代的藥物學水平。
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著歷史上形成的人參藥用的精髓,謂「人參,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一名人銜,一名鬼蓋。生山谷」。對此藥效精論,現代學者已經用先進的技術和手段進行了考察驗證,確認《神農本草經》中有關人參醫療作用之記載是完全正確的。
漢代後人總結的《傷寒論》中載有112個方子,用到人參的便有21個,佔總方數的18.75%,《傷寒論》被譽為「方書之祖」,所收載的方劑,具有不可爭辯的權威性。唐代的《新修本草》等醫學著作把人參的應用記載的更為全面而具體。而且通過學者和學術上的交流,把中國應用人參的巨大成果傳到了日本。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及其父李言聞《人參傳》都反映出明代對人參從理論到應用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