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巴氏消毒法也叫低溫消毒法,是一種用較低溫度殺死病原微生物,且保持食物的營養和口感風味不變化的一種消毒方法,廣泛應用於各種食物消毒後以便保存,也是消毒界的首位扛把子。
一些人可能認為剛擠出來的牛奶最好最新鮮,但是你可知道生牛奶中含有許多微生物,有環境中的(有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一些真菌等,又或者沙門氏菌等致病菌)也有牛自己體內的(牛體內的進入乳液的微生物一般就是致病菌了有布魯氏桿菌、結核桿菌等),一旦牛奶中含有致病菌,輕則拉肚子竄稀,重則下一次航班重新開局。
這也就需要牛奶進行必要消毒,而將其煮沸消毒雖然也可以殺菌但是這樣就把牛奶的一些營養成分破壞了,最重要的是口感如同那啥,想體會的可以買來的牛奶煮一遍。而巴氏消毒法就可以克服困難,給人新體會,一般對牛奶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將牛奶加熱到62-65℃,保持30分鐘。這種方法可以殺死牛奶中各種生長型致病菌,滅菌率達99.9%
另一種則是將牛奶加熱到75-90℃,保持15-16s,其殺菌時間更短,工作效率更高。
巴氏消毒法是簡單卻又偉大的方法,說到牛奶消毒我們都會想到巴氏消毒法,可是我們常常說出來的巴氏消毒法誕生之初卻是法國釀酒業的救星,這你了解多少呢?
路易斯·巴斯德,出生於法國冬爾城,畢業於巴黎大學,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化學家等等等,及各種貢獻於一身,也就是這哥們
19世紀中葉,在歐洲法國的釀酒業各方面由於天時地利人和等原因,所以做得很成功,也就遠銷歐洲各國。但是法國的酒商們卻很頭疼,為什麼呢,當時釀出來的酒雖然釀好的時候很成功一切正常,但是有時候運輸到買家手裡的時,酒的味道就變酸了,就沒法喝了,於是大批大批的酒就得倒掉了,造成了大量的損失。酒商們不知道原因很苦惱,當時的一大批化學家們也都解釋不清,一頓瞎猜。
這個時候一個酒商就找到了巴斯德,巴斯德來到了酒廠,經過各種現場排查也沒有發現原因,於是就取樣回到了實驗室,再顯微鏡下發現了正常的酒中與酸掉的酒中所含的菌不一樣,前者是圓球狀的,後者是杆狀的,到這裡巴斯德就做了一個猜想:原因也許就出在了這個桿菌。說幹就幹,巴斯德於是做了大量的相關試驗,驗證了自己的猜想,但是當時巴斯德卻並不知道如何消滅這種桿菌,雖然革命不夠徹底,好在已經知道了原因,也就有了對應的辦法。所以巴氏消毒還得等等才會出現,這一等就是十年
處在文藝復興後歐洲,總是有各種有趣的事情發生,他們就有人發現食物煮沸後立即加以密封保存可以較長時間保持其不會變質。這就給了巴斯德一些啟示:
他回到酒廠繼續他的實驗,他在實驗室中將葡萄汁煮沸,些然後等待一個周期,發現葡萄汁沒有變化,並沒有產酒(早期釀酒業都是用空氣中的酵母菌以及葡萄沾染上的酵母菌,這也就不能保證菌群質量以及雜菌汙染)
將加熱後的葡萄汁冷卻加入酵母,可得到酒且酒中沒有桿菌(巴斯德稱其為乳酸桿菌),但是這種實驗室般的無菌環境在工廠化生產中不宜得到,且容易被汙染,這就需要對方法進行調整,於是巴斯德將釀好的酒進行加熱而後立即封存,這樣也保證了酒不會變酸,但這樣就使得酒的口感大打折扣。
又一個問題凸顯那肯定就需要新的方法解決,於是巴斯德經過多種方法的實驗最終發現酒液加熱到50-60度半個小時可以解決酒變酸問題且對酒的口感影響極小,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它的問世挽救了法國釀酒業。